高中数学《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知识点:
视频教学:
练习:
1、点(0,5)到直线y=2x的距离是( )
A、
2、点p(x,y)在直线x=Y-4=0上,O是原点,则
A、
3、p点在直线3x+y-5=0上,且p到直线x-y-1=0的距离等于
A、(1,2) B、(2,1) C、(1,2)或(2,-1) D、(2,1)或(-1,2)
4、点p(m-n,-m)到直线
A、
6、过点P(1,2)引直线,使A(2,3),B(4,-5)两点到它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 )
A、4x+y-6=0 B、x+4y-6=0 C、2x+3y-7=0或x=4-6=0 D、3+2y-7=0或4x+y-6=0
7、两直线3x+4y-2=0与6x+8y-5=0的距离等于( )
A、3 B、7 C、
课件: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运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经历构造三角形的方法推导公式的过程,进一步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讨论图形性质的能力,感悟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4.在对两种推导思路的探究和对比过程中,体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数学的美;增加对解析几何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
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思路和预期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以及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采用的主要是启导法,共同探索公式推导的思路并完成公式推导,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等,渗透数学思想。计算机辅助教学,共同回忆起平面几何的知识,使之顺利找到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与直线倾斜角的关系,突破难点。以及讲练结合法、题组教学法等。通过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过程目标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师生互动 |
学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对于当今学生的教育很有意义,并引入主题 | 由生活中和数学中的距离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并使学生总结明确概念 | 由人与人的距离问题过渡思考到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并尝试总结 | 师生共同思考,双方互助 |
初步感受公式推导思路1的烦琐为下面作铺垫 | 给出问题1:求点P(-1,2)到直线 l :2x+y-10=0的距离。 | 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知识动手运算解决, | 学生计算为主 |
充分切身体会到复杂性,为后面加强对比度 | 问题2:求点P(x0 ,y0)到直线l:Ax+By+C=0(A≠0,B≠0)的距离。 引导启发学生推导思路与方法步骤,给学生部分时间体验过程。复杂时可合作。 | 理解总结问题1的思路与方法,尝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师生共同总结步骤,生生合作,充分体验此思路的烦琐 |
通过探索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有意渗透“以数论形,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由思路1的烦琐自然引入思路2,是否有其他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板书推导过程。 1 求|PM| 2∠P与倾斜角的关系; ∠P = 或 - 3解Rt△PMQ,求|PQ| |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作用下,发挥主体地位,体会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 生生合作,大胆发言,教师认真倾听,指正引导启发,学生互相补充,实现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
巩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通过对特殊情形的讨论,优化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 例1. 求点 (1) (3) 求点 变2.经过点(3,-1)且与点(4,2)的距离等于3的直线方程。 实际演练后,总结公式形式及使用范围。 | 初步应用公式解决问题,体验公式的应用和总结公式的特征,掌握特殊情况的方法。 | 学生动手感受应用公式,积极思考,在实际验证中总结适用范围。 |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到直线的距 离公式及简单应用。侧重学生掌握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 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 | 认真计算,规范格式,熟练应用公式,练习后,总结公式注意事项 | 学生演练,老师指导,师生总结互动 |
熟悉公式的变式应用,并加以拓展,给比较好的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均衡的发展。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优势。 | 变式:求两平行直线直线 与 | 熟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变式应用,在例2的变式练习中,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和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 老师主导,学生思考感受,自主运用图形解决问题。 |
通过对公式推导思路的探索、评价,优化思维品质 | 小结:两种公式推导的思想方法的对比: 思路Ⅰ,难?(仅用解析法,“以数论形”) 思路Ⅱ,妙?(综合运 用解析法、平面几何、三角等知识,“数形结合”) 揭晓解析几何的本质。 | 总结思考,感受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 | 师生共同总结,究其本质 |
体现课后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同时,它也是新课标里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 | 问:其他的推导思路?(课后) 教师启发,引导 | 思考并大胆提出想法,扩展思维,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 老师鼓励学生,学生课后探究。 |
体现作业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 | 人文教育,提出希望。布置作业。 | 上升认识,树立信心。 | 师生决心共同努力。 |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