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双减版知识点汇总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


关注班班通接收后续更新


相关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汇总
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学生用书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知识点复习提纲汇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ppt课件教案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全册教案下载

小学科学(微课+课件+教案+知识点)资料汇总
大象版小学科学微课+知识点+教案课件汇总
人教(鄂)版小学科学微课+知识点+教案课件

双减版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植物

 

一、我们知道的植物

1.植物分布范围很广,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

2.植物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矮。

3.塑料花不是植物,因为和真的植物相比,它的组成结构不同,气味不同,手感不同,而且它长期保持一种形态,不会生长,不会繁殖,不会死亡,没有生命......

4.种植植物的方法多样,有的植物适合土培,有的植物适合水培,也有的两种都可以。

5.种植植物要坚持观察、按时记录。

 

二、观察一棵植物

1.可以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用眼睛看植物各结构的颜色、形状、大小、高矮等,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用手摸植物外表是否光滑、是否干燥、是软是硬......

2.物具有根、茎、吐等结构。

3.同一种植物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也会有少许差别。

4.用画图法记录植物时,要实事求是,一边看一边画,从整体到局部,尽量画得真实

 

三、观察叶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叶具有叶柄、叶片、叶脉等结构。

3.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同一棵植物同一枝条上的叶也会有不同。

4.部分常见叶的部分特征:

银杏叶是黄/绿色的,像小扇子,叶片通常比手掌小,叶脉呈放射状。

松叶是绿色的,针状,细细小小的。

枫树叶是绿/黄/橙/红色的,像手掌,叶片和手掌大小差不多。

槭树叶是绿/红色的,像手掌,一般比枫树叶小,叶裂比枫树叶多。

 

四、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种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

2.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时,可以从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去比较。当一个特征比较接近时,需要再看另一个特征,这是比较的一种方法。

3.最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叶,不要伤害植物,要爱护它们,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五、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是“活”的,即有生命的。

因为植物会发芽、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会死亡;

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营养等一定的生长条件;

因为植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我们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六、校园里的植物

1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5.一些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木樨(桂花)、侧柏、银杏、槭树、竹子、三叶草、鸡冠花、迎春、月季、丁香、栀子花、绣球花、凌霄、紫藤、睡莲、......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一、在观察中比较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使用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将恐龙放在同一平面上,用同一起点比较高度、比较长短,会比较公平和准确。

4.恐龙模型排序方法: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胖到瘦、从头大到头小、.....

 

二、起点和终点

1.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是起跳点(即起点)到落地点(即终点)之间的距离。

4.通过比较纸蛙跳远的距离,我们可以知道哪只纸蛙哪次跳得最远。

 

三、用手来测量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使比较更准确。

2.用身体测量是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如用手、脚、步等测量。

3.“一拃”是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间的最大距离。测量时从起点开始,每一拃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4.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可以化垂直的测量为水平的测量,让测量更方便也更准确

5.用手测量尽管比较方便,但因为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手的大小不同,所以“拃”的长短不同,进而导致测量相同物体的结果不够准确,难以交流和比较。

 

四、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生活中许多物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回形针、小棒、橡皮、立方体等。

2.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测量物体长度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一般不同;用相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基本相同,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4.用不同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用同一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5.用固定长度的物体(如橡皮、立方体等)比用不固定长度的物体(如:手)测量能产生更准确、一致的结果,更便于结果的比较和信息的交流。

 

五、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结果更准确、一致、可比较。

2.选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理由:小立方体单位小,容易首尾连接,测量准确性高;可以堆叠,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小立方体每一条边长度都相同,能多个单位随意连在一起,组合成较长的工具--小立方体组,方便测量长的物体;十个一组方便计数。

3.通过积累测量经验,与已测结果进行比较,预测新的物体长度时会更准确。

4.人们通过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

 

六、做一个测量纸带

1.小立方体组测量小桶这样圆形物体一圈的长度不方便也不准确,可以做一条测量纸带来测量。

2.测量纸带的制作方法:

(1)小立方体组首尾相连放在纸上,印出方格带;

(2)剪下方格带若干条;

(3)首尾相连粘贴各条方格带,方格和方格之间不留空隙,粘成一条直线;

(4)在方格竖线下从0开始依次标记数字;

(5)试测调整。

3.测量纸带的使用方法:

(1)0刻度线对准测量起点;

(2)紧贴被测物体要测量的位置,围绕一圈或者铺平整;

(3)在终点位置平视读数。

4.测量纸带的优点:

测量数据误差较小,具有较高准确性;能测量小桶这样的圆形物体一周的长度;能测量很长的物体长度;可以折叠,很轻便,携带和使用方便......

 

七、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都有数字;都有格子;都有起点和终点;······

2.测量纸带和尺子的不同点:

(1)材质不同,测量纸带纸做的,易折易破,尺子一般塑

料做的,比较牢固;

(2)格子大小不同,测量纸带一格大小不确定,尺子一大格1厘米,一小格1毫米;

(3)长度不同,测量纸带想接多长就多长,尺子一般有确定的长度......

3.尺子的使用方法:

(1)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段对齐;

(2)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端对应的刻度。

4.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常用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 使用相同标准单位,使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

1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1、地球家园包括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其中自然世界有山川、河海、动植物等,人工世界指人类用材料加工而成的各种物体;地球家园还包括地球外部全程的空气和云等。

2、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更远处还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这些虽然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但是会对地球家园产生影响。

  

2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

2、土壤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我们可以通过放大镜等工具从表层向深层的观察校园内的土壤,我们能够看到蚯蚓等生物。

士国--动值物的乐园

 

3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1、太阳给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运动规律来辨认方向。

2、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3、早晨面对太阳时,我们的前方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中午我们面对太阳时,前面是南;傍晚我们面对太阳时,前面是西。

 


4  观察月相

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5  各种各样的天气

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杰及其变化的总称。

2、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3、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动植物,也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6  不同的季节

1、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四季,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2、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会产生影响。

 

 

7  做大自然的孩子

1、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有些联系是直接的,有些联系是间接的。

2、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第二单元 材料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二、不同材料的餐具

1、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同种物品可以由不同材料组成。

2、金属、陶瓷、塑料、木都可以制成餐具,不停材料的餐具能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各有优缺点。

 

三、书的历史

1、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需要,不断选择、优化材料。

 

四、神奇的纸

1、普通的纸经过加工、改造、优化,能够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2、折叠后的瓦楞纸大大加强了普通纸的承载力和隔热能力。

五、椅子不简单

1、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椅子的不同部位所用材料不同。

2、椅子由靠背、扶手、做点、支架、椅脚等部分构成,组成他们的材料可能有所不同。

六、做一顶帽子

1、我们在制作帽子测量头尾的时候,可以先用软尺测量出头围后在纸上画圈,也可以用扭扭棒测量头尾,还可以直接将测量了头尾的扭扭棒在帽子里固定形状。

2、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水

一、水到哪里去了

  1.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1.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2.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水沸腾了

  1.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1.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 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1.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2.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1.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第  1  页  共  3 页


  1. 7.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

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

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三、水结冰了

  1. 1.凝固:0 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这一过程叫凝固液态→固态

  2.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 摄氏度。

  3. 3.水结冰时,水温降低,即水向周围放热;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 4.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5. 5.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冰融化了

  1. 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 0℃,冰开始融化。

  1.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2. 3.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会慢慢升高。

  3.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4. 5.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五、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 1.溶解: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2. 2.水能溶解食盐、小苏打、白糖和红糖等,不能溶解沙子、食用油等。

  3. 3.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 4.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杯水中可以溶解的食盐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解的多有的则少。

  5. 5.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为了保证公平,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水一样多,要等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天平。

 

六、加快溶解

1.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食盐溶解越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物体的颗粒变小可以加快溶解,比如生活中的味精,咖啡,洗衣粉等都是很小的颗粒。2.做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如在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时,两个杯子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其余条件完全相同。

 

 

七、混合与分离

1.沙子混进食盐里,如何将它们分离?

①溶解:用水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溶解于水中;

②过滤:用滤布或滤纸通过过滤,将沙子分离出来;

③蒸发: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水分蒸发后收集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2.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①磁铁:利用磁铁将铁屑吸引出来,剩下的就是木屑。

②水: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木屑;沉在水底的就是铁屑。

 

 

八、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 1.很多物体都在变化,但很多变化之后,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结冰,水还是水。

①橡皮泥:形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橡皮泥;

②折纸:形状发生改变,纸还是纸。

  1. 2.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①空气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夏季轮胎、皮球不能充气太满。

②柏油路面,夏天高温下会变软。

  1.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第二单元  空气

一、感受空气

  1. 1.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2. 2.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人类呼吸、植物生长、玩具充气等。

  3. 3.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 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

  4. 4.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 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5. 5.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  气球、皮球、轮胎等。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理由: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 ,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 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 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 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 空间。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 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 又重新被 空气占据。

  1. 3.乌鸦喝水的故事, 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 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三、压缩空气

  1.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 3.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回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4. 4.空气为什么容易被压缩呢?

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 大小和数量 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 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 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5.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1.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2. 9.吹气球时是什么让气球变大?

空气。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是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1. 10.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2. 11.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的变化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1. 12.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打气筒,打篮球。洗手液瓶子。

 

四、空气有质量吗

1. 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2.简易小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 3.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豆子,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2. 4.给皮球继续充气,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    质量了。

  3. 5.给充气的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小天平另一端继续增加豆子,小天平恢复平衡的时候,打入的 10 简空气的质量等于增加的豆子的质量

  4. 6.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部分,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把气放走了,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小于豆    子的总质量了。

  5. 7.  把相同体积的水、空气、石头按重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石头>水>空气.

 

 

五、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1.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越轻越小的物品来调节称空气,结果越准确

2 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天平、电子称等工具测量出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品的质量。

 

 

六、我们来做“热气球”

  1. 1.加热前后,袋子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袋子体积由扁变膨胀,表面温度升高,手拿袋子力度增大,袋子表面变紧,袋子会飞起来,然后后会掉下来。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袋子里的空气 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袋子里空气体积缩小变重又下降。3.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制作的。

七、风的成因

 

  1. 1.模拟实验怎么做的?

 

 

  1. 2.观察到的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是向上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从纸盒左边   圆洞横向流入纸盒中,再从纸盒上面圆洞 向上垂直流出 ,纸盒上面圆洞处的纸条会 飘动。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点燃蜡烛会使空气 受热,空气就会流动。

 

4.模拟实验中的风如何形成:


空气受热会上升 ,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盒子 ,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5.大自然中的蜡烛是什么?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大自然中的蜡烛是 太阳。太阳的热量使 空气冷热 发生变化,冷热不同的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1. 6.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八、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空气是种物质,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

 


能否占据空间

能否被压缩

是否有质量

是否会流动

空气

能占据空间

能被压缩

有质量

会流动

能占据空间

不能被压缩

有质量

会流动

石头

能占据空间

不能被压缩

有质量

不会流动

  1.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1. 4.空气作用:动植物需要 呼吸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 燃烧,能形成风,轮胎充气、风力发电

 

也离不开空气。5.

第三单元  天气


一、我们关心天气

  1.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天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    关。

  2. 2.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些情况是可以观测和记录的。

  3.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 4.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5. 5.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 6.制作天气日历,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二、认识气温计

  1. 1.太阳是地球获取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2. 2.温度是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3. 3.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也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    度计叫水温计;它们的结构功能是有区别的,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 4.天气冷热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准确测量。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    气温。

  5. 5.气温计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信息。

  6. 6.除了常用温度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们还会使用到水温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7. 7.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使用时要将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    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测量气温

  1. 1.要知道气温是多少,或者了解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需要我们利用气温计进行测量。

  2. 2.气温计的使用方法:①要将气温计悬挂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空气中;②悬挂在空气中;③让气温计保持干    燥;④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⑤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 3.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 24 小时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 2 到 3 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4. 四、测量降水量

  5. 1.除了下雨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

  6. 2.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7. 3.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

  8. 4.用简易雨量器测降雨量时要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记录数据时要以    “毫米”为单位。

  9. 6.降雨量等级标准通常分为 6 级,根据一个地方 24 小时降雨量的多少进行划分:0.1~9.9 毫米为小雨,10.0~24.9 为中,25.0~49.9 为大雨,50.0~99.9 毫米为暴雨,100.0~249.9 毫米为大暴雨,250.0 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10. 五、观测风

  11. 1.观测风的时候,我们主要观测它的大小和风向

  12. 2.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风向袋等知道风的大小与方向。

  13. 3.制作简易风旗时,我们要选择薄而轻的布,这样制作出的风旗才能更准确的进行测量。制作简易风向标时,要注意    风向标能够灵活转动。

  14. 4.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8 个方位来描述。

  15. 5.我们常用蒲福风力等级表记录风速。

  16. 6.气象站使用专业的风向标和风速仪进行测量风速和风量。


六、观察云

  1. 1.云是小水滴或小冰晶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云的多少与天气关系很大,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

  2. 2.天空中的云主要有三种形态:大团、堆积的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纤维、羽毛状的云。

  3. 4.天空中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    太阳,记录为阴。

  4. 5.我们可以用适当的符号观测记录天的云量。

  5. 七、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6. 1.通过分析天气日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云量、气温、风速、风力、降水    量等方面进行描述天气。

  7. 2.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8.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9. 八、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0. 1.未来的天气状况是可以预测的,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1. 2.制作气象预报主要的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12. 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降水量,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特殊的    灾害性天气等信息。还包括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P5)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

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

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

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

小会

其镇听钟

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

会 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

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

音。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强,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弱。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

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 振动越快,发出的 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

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1-6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报

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报动的快慢改变

了。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趙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

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 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

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氯气不变

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 次左右。每分钟心跳80 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

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 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

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藎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

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

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属于植物类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含有丰富蛋

白质的食物有: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开心果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防和糖类。含有丰富脂肪的

食物有: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巧克力等: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有:大米、面条、果汁饮

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各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

养。藁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

花菜、芹菜等,盐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要的

营养从食物中来。

2-5 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在食

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

淀粉。

2-5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用看标签或查责

料的方法。

2-5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2-5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6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运

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等。

2-6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

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2-7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口腔是人体

的消化器官之一。

2-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n%

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

臼齿(20个)。

0

2-7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白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

食物。

2-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

物在体内消化。

门%

2-7如果 牙齿不妊,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牙流的分布排列图

2-7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

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8口腔:食物初步消化:食道特点:光滑且直,作用:输送食物到胃部:置特点:肌肉发

达,有胃酸。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小肠特点:5-7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消化和

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2-8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2-8 食物的旅行线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一体外

2-8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 系统:(心脏,血管)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3-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

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 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

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寓越远:橡皮筋绕的圈

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4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仲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弹簧)五部分组成。

指针一

3-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

力。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量。

3-4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

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

力。

3-5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

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3-5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利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

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3-6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

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3-6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3-6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

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  第一单元 光 //


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

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第七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3.两面镜子可以让光发生(两)次反射。

4.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第五课《风的作用》

1.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2.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相比,风的作用是比较(缓慢)、(温和)的。

3.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以保护环境。

4.大范围的空气流动引起洋流运动,平街海水的热量分布。


第六课《水的作用》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实验时,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验的方式。比如需要雨水我们可以用(把矿泉水瓶口戳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


第一课《时间在流逝》

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

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

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

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


第一课《我们的身体》

1.我们必须吃(食物),才能获得能量,吸入(氧气)是为了维持生命。

2.(遗传)、(生活环境)等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第二课《身体的运动》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2.台灯上的蛇皮管类似于脊柱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上的(关节),机器上的液压动力装置相当于(肌肉)。

3.人体上肢做伸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第三课《心脏和血液》

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运动。

2.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3.人体心脏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边)。


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

1.(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3.脑与(脊髓)相连,将彼此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


第五课《身体的联络员》

1.把信号从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的神经叫(传入神经),大脑发出的命令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个部分。

2.从“纸杯接乒乓球”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联络员),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第六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我们的情绪有(高兴)、(愤怒)、(惊奇)。

2.(考试)、(学习)让我感到很有压力。

3.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身体)。


第六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身体的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它(系统)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

2.世界睡眠日是(3月21日)。

3.疫情期间,外出活动时应该佩戴好(口罩)。

4.202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3个睡眠时间要求,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应该达到(10)小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4.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2.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

3.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第二课《对昼夜现象的初步探究》

1.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2.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

3.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运动。


第三课《对昼夜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的结果。


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一(短)一(长)。

2.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3.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阳照到的窗边,在每天的(正午)时分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的变化。

4.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


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2.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要就的重要方法。

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

3.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第二课《斜坡与斜面》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3.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4.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

2.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3.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费力剪刀),如理发剪。


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3.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


第七课《信息的交流传播》

1.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2.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电脑)、(手机阅读)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第四单元 能量

第一课《各种形式的能量》

1.(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

2.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4.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


第三课《电和磁》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

2.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


第四课《电能和磁能》

1.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

2.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


第五课《电磁铁》

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

3.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

4.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第六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第七课《能量从那里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主要是以(光能)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固定下来。


扫码下载科学课件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科学教案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