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1-6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双减版知识点汇总
▼
相关资料推荐
▼
双减版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植物
一、我们知道的植物
1.植物分布范围很广,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
2.植物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矮。
3.塑料花不是植物,因为和真的植物相比,它的组成结构不同,气味不同,手感不同,而且它长期保持一种形态,不会生长,不会繁殖,不会死亡,没有生命......
4.种植植物的方法多样,有的植物适合土培,有的植物适合水培,也有的两种都可以。
5.种植植物要坚持观察、按时记录。
二、观察一棵植物
1.可以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用眼睛看植物各结构的颜色、形状、大小、高矮等,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用手摸植物外表是否光滑、是否干燥、是软是硬......
2.物具有根、茎、吐等结构。
3.同一种植物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也会有少许差别。
4.用画图法记录植物时,要实事求是,一边看一边画,从整体到局部,尽量画得真实
三、观察叶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叶具有叶柄、叶片、叶脉等结构。
3.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同一棵植物同一枝条上的叶也会有不同。
4.部分常见叶的部分特征:
银杏叶是黄/绿色的,像小扇子,叶片通常比手掌小,叶脉呈放射状。
松叶是绿色的,针状,细细小小的。
枫树叶是绿/黄/橙/红色的,像手掌,叶片和手掌大小差不多。
槭树叶是绿/红色的,像手掌,一般比枫树叶小,叶裂比枫树叶多。
四、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种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
2.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时,可以从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去比较。当一个特征比较接近时,需要再看另一个特征,这是比较的一种方法。
3.最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叶,不要伤害植物,要爱护它们,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五、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是“活”的,即有生命的。
因为植物会发芽、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会死亡;
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营养等一定的生长条件;
因为植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我们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六、校园里的植物
1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5.一些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木樨(桂花)、侧柏、银杏、槭树、竹子、三叶草、鸡冠花、迎春、月季、丁香、栀子花、绣球花、凌霄、紫藤、睡莲、......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一、在观察中比较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使用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将恐龙放在同一平面上,用同一起点比较高度、比较长短,会比较公平和准确。
4.恐龙模型排序方法: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胖到瘦、从头大到头小、.....
二、起点和终点
1.共同的起点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是起跳点(即起点)到落地点(即终点)之间的距离。
4.通过比较纸蛙跳远的距离,我们可以知道哪只纸蛙哪次跳得最远。
三、用手来测量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使比较更准确。
2.用身体测量是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如用手、脚、步等测量。
3.“一拃”是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间的最大距离。测量时从起点开始,每一拃首尾相连,做好标记。
4.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可以化垂直的测量为水平的测量,让测量更方便也更准确
5.用手测量尽管比较方便,但因为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手的大小不同,所以“拃”的长短不同,进而导致测量相同物体的结果不够准确,难以交流和比较。
四、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生活中许多物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回形针、小棒、橡皮、立方体等。
2.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测量物体长度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一般不同;用相同的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基本相同,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4.用不同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用同一种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5.用固定长度的物体(如橡皮、立方体等)比用不固定长度的物体(如:手)测量能产生更准确、一致的结果,更便于结果的比较和信息的交流。
五、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结果更准确、一致、可比较。
2.选择用小立方体测量的理由:小立方体单位小,容易首尾连接,测量准确性高;可以堆叠,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小立方体每一条边长度都相同,能多个单位随意连在一起,组合成较长的工具--小立方体组,方便测量长的物体;十个一组方便计数。
3.通过积累测量经验,与已测结果进行比较,预测新的物体长度时会更准确。
4.人们通过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
六、做一个测量纸带
1.小立方体组测量小桶这样圆形物体一圈的长度不方便也不准确,可以做一条测量纸带来测量。
2.测量纸带的制作方法:
(1)小立方体组首尾相连放在纸上,印出方格带;
(2)剪下方格带若干条;
(3)首尾相连粘贴各条方格带,方格和方格之间不留空隙,粘成一条直线;
(4)在方格竖线下从0开始依次标记数字;
(5)试测调整。
3.测量纸带的使用方法:
(1)0刻度线对准测量起点;
(2)紧贴被测物体要测量的位置,围绕一圈或者铺平整;
(3)在终点位置平视读数。
4.测量纸带的优点:
测量数据误差较小,具有较高准确性;能测量小桶这样的圆形物体一周的长度;能测量很长的物体长度;可以折叠,很轻便,携带和使用方便......
七、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都有数字;都有格子;都有起点和终点;······
2.测量纸带和尺子的不同点:
(1)材质不同,测量纸带纸做的,易折易破,尺子一般塑
料做的,比较牢固;
(2)格子大小不同,测量纸带一格大小不确定,尺子一大格1厘米,一小格1毫米;
(3)长度不同,测量纸带想接多长就多长,尺子一般有确定的长度......
3.尺子的使用方法:
(1)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段对齐;
(2)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端对应的刻度。
4.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常用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 使用相同标准单位,使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1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1、地球家园包括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其中自然世界有山川、河海、动植物等,人工世界指人类用材料加工而成的各种物体;地球家园还包括地球外部全程的空气和云等。
2、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更远处还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这些虽然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但是会对地球家园产生影响。
第2课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
2、土壤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我们可以通过放大镜等工具从表层向深层的观察校园内的土壤,我们能够看到蚯蚓等生物。
士国--动值物的乐园
第3课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1、太阳给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运动规律来辨认方向。
2、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3、早晨面对太阳时,我们的前方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中午我们面对太阳时,前面是南;傍晚我们面对太阳时,前面是西。
第4课 观察月相
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第5课 各种各样的天气
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杰及其变化的总称。
2、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3、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动植物,也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6课 不同的季节
1、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四季,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2、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会产生影响。
第7课 做大自然的孩子
1、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有些联系是直接的,有些联系是间接的。
2、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第二单元 材料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二、不同材料的餐具
1、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同种物品可以由不同材料组成。
2、金属、陶瓷、塑料、木都可以制成餐具,不停材料的餐具能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各有优缺点。
三、书的历史
1、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需要,不断选择、优化材料。
四、神奇的纸
1、普通的纸经过加工、改造、优化,能够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2、折叠后的瓦楞纸大大加强了普通纸的承载力和隔热能力。
五、椅子不简单
1、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椅子的不同部位所用材料不同。
2、椅子由靠背、扶手、做点、支架、椅脚等部分构成,组成他们的材料可能有所不同。
六、做一顶帽子
1、我们在制作帽子测量头尾的时候,可以先用软尺测量出头围后在纸上画圈,也可以用扭扭棒测量头尾,还可以直接将测量了头尾的扭扭棒在帽子里固定形状。
2、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水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 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第 1 页 共 3 页
7.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
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
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三、水结冰了
1.凝固:0 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这一过程叫凝固(液态→固态)。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 摄氏度。
3.水结冰时,水温降低,即水向周围放热;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5.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冰融化了
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 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3.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会慢慢升高。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5.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五、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2.水能溶解食盐、小苏打、白糖和红糖等,不能溶解沙子、食用油等。
3.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杯水中可以溶解的食盐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解的多有的则少。
5.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为了保证公平,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水一样多,要等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天平。
六、加快溶解
1.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食盐溶解越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物体的颗粒变小可以加快溶解,比如生活中的味精,咖啡,洗衣粉等都是很小的颗粒。2.做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如在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时,两个杯子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其余条件完全相同。
七、混合与分离
1.沙子混进食盐里,如何将它们分离?
①溶解:用水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溶解于水中;
②过滤:用滤布或滤纸通过过滤,将沙子分离出来;
③蒸发: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水分蒸发后收集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2.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①磁铁:利用磁铁将铁屑吸引出来,剩下的就是木屑。
②水: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木屑;沉在水底的就是铁屑。
八、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很多物体都在变化,但很多变化之后,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结冰,水还是水。
①橡皮泥:形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橡皮泥;
②折纸:形状发生改变,纸还是纸。
2.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①空气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夏季轮胎、皮球不能充气太满。
②柏油路面,夏天高温下会变软。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第二单元 空气
一、感受空气
1. 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2.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人类呼吸、植物生长、玩具充气等。
3.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 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
4.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 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5.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 气球、皮球、轮胎等。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理由: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 ,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 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 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 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 空间。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 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 又重新被 空气占据。
3.乌鸦喝水的故事, 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 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三、压缩空气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回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4.空气为什么容易被压缩呢?
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 大小和数量 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 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 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5.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9.吹气球时是什么让气球变大?
空气。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是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10.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1.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的变化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12.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打气筒,打篮球。洗手液瓶子。
四、空气有质量吗
1. 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2.简易小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3.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豆子,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4.给皮球继续充气,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 质量了。
5.给充气的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小天平另一端继续增加豆子,小天平恢复平衡的时候,打入的 10 简空气的质量等于增加的豆子的质量。
6.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部分,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把气放走了,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小于豆 子的总质量了。
7. 把相同体积的水、空气、石头按重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石头>水>空气.
五、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1.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越轻越小的物品来调节称空气,结果越准确。
2 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天平、电子称等工具测量出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品的质量。
六、我们来做“热气球”
1.加热前后,袋子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袋子体积由扁变膨胀,表面温度升高,手拿袋子力度增大,袋子表面变紧,袋子会飞起来,然后后会掉下来。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袋子里的空气 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袋子里空气体积缩小变重又下降。3.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制作的。
七、风的成因
1.模拟实验怎么做的?
2.观察到的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是向上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从纸盒左边 圆洞横向流入纸盒中,再从纸盒上面圆洞 向上垂直流出 ,纸盒上面圆洞处的纸条会 飘动。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点燃蜡烛会使空气 受热,空气就会流动。
4.模拟实验中的风如何形成:
空气受热会上升 ,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盒子 ,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5.大自然中的蜡烛是什么?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大自然中的蜡烛是 太阳。太阳的热量使 空气冷热 发生变化,冷热不同的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6.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八、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空气是种物质,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
能否占据空间 | 能否被压缩 | 是否有质量 | 是否会流动 | |
空气 | 能占据空间 | 能被压缩 | 有质量 | 会流动 |
水 | 能占据空间 | 不能被压缩 | 有质量 | 会流动 |
石头 | 能占据空间 | 不能被压缩 | 有质量 | 不会流动 |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4.空气作用:动植物需要 呼吸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 燃烧,能形成风,轮胎充气、风力发电
也离不开空气。5.
第三单元 天气
一、我们关心天气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天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 关。
2.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些情况是可以观测和记录的。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4.天气状况总在不停地变化着,有时变化非常迅速,有时候变化比较缓慢。
5.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告诉我们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6.制作天气日历,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二、认识气温计
1.太阳是地球获取热量的最主要来源。
2.温度是观察和记录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3.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也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温 度计叫水温计;它们的结构功能是有区别的,都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天气冷热每个人的感受常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用气温计准确测量。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 气温。
5.气温计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信息。
6.除了常用温度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们还会使用到水温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7.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使用时要将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 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测量气温
1.要知道气温是多少,或者了解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需要我们利用气温计进行测量。
2.气温计的使用方法:①要将气温计悬挂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空气中;②悬挂在空气中;③让气温计保持干 燥;④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⑤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 24 小时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 2 到 3 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四、测量降水量
1.除了下雨,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
2.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3.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
4.用简易雨量器测降雨量时要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记录数据时要以 “毫米”为单位。
6.降雨量等级标准通常分为 6 级,根据一个地方 24 小时降雨量的多少进行划分:0.1~9.9 毫米为小雨,10.0~24.9 为中,25.0~49.9 为大雨,50.0~99.9 毫米为暴雨,100.0~249.9 毫米为大暴雨,250.0 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五、观测风
1.观测风的时候,我们主要观测它的大小和风向。
2.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风向袋等知道风的大小与方向。
3.制作简易风旗时,我们要选择薄而轻的布,这样制作出的风旗才能更准确的进行测量。制作简易风向标时,要注意 风向标能够灵活转动。
4.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8 个方位来描述。
5.我们常用蒲福风力等级表记录风速。
6.气象站使用专业的风向标和风速仪进行测量风速和风量。
六、观察云
1.云是小水滴或小冰晶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云的多少与天气关系很大,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
2.天空中的云主要有三种形态:大团、堆积的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纤维、羽毛状的云。
4.天空中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 太阳,记录为阴。
5.我们可以用适当的符号观测记录天的云量。
七、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通过分析天气日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云量、气温、风速、风力、降水 量等方面进行描述天气。
2.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八、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未来的天气状况是可以预测的,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制作气象预报主要的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降水量,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特殊的 灾害性天气等信息。还包括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P5)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
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
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
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
小会
其镇听钟
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
真
会 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
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
音。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强,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弱。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
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 振动越快,发出的 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
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1-6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 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报
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报动的快慢改变
了。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趙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
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2-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2-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 排出二氧化碳。
2-1吸气。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
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2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氯气不变
2-2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20 次左右。每分钟心跳80 次左右。
2-2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
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人体需要的 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
液。
2-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藎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4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
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
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属于植物类食物。
2-4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等食物富含脂肪。
2-5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含有丰富蛋
白质的食物有: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开心果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防和糖类。含有丰富脂肪的
食物有: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巧克力等: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有:大米、面条、果汁饮
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各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
养。藁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
花菜、芹菜等,盐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人体所需要的
营养从食物中来。
2-5 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在食
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
淀粉。
2-5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用看标签或查责
料的方法。
2-5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2-5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6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运
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等。
2-6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
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2-7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口腔是人体
的消化器官之一。
2-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n%
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
大
臼齿(20个)。
0
2-7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白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
食物。
2-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
大
物在体内消化。
门%
2-7如果 牙齿不妊,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牙流的分布排列图
2-7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
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8口腔:食物初步消化:食道特点:光滑且直,作用:输送食物到胃部:置特点:肌肉发
达,有胃酸。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小肠特点:5-7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消化和
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2-8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2-8 食物的旅行线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一体外
2-8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 系统:(心脏,血管)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3-1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
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 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
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寓越远:橡皮筋绕的圈
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4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仲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弹簧)五部分组成。
指针一
3-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
力。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量。
3-4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
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
力。
3-5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
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3-5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利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
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3-6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
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3-6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3-6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
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 第一单元 光 //
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
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第七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3.两面镜子可以让光发生(两)次反射。
4.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第五课《风的作用》
1.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2.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相比,风的作用是比较(缓慢)、(温和)的。
3.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以保护环境。
4.大范围的空气流动引起洋流运动,平街海水的热量分布。
第六课《水的作用》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实验时,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验的方式。比如需要雨水我们可以用(把矿泉水瓶口戳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
第一课《时间在流逝》
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
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
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
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
第一课《我们的身体》
1.我们必须吃(食物),才能获得能量,吸入(氧气)是为了维持生命。
2.(遗传)、(生活环境)等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第二课《身体的运动》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2.台灯上的蛇皮管类似于脊柱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上的(关节),机器上的液压动力装置相当于(肌肉)。
3.人体上肢做伸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第三课《心脏和血液》
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运动。
2.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3.人体心脏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边)。
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
1.(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3.脑与(脊髓)相连,将彼此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
第五课《身体的联络员》
1.把信号从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的神经叫(传入神经),大脑发出的命令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个部分。
2.从“纸杯接乒乓球”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联络员),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第六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我们的情绪有(高兴)、(愤怒)、(惊奇)。
2.(考试)、(学习)让我感到很有压力。
3.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身体)。
第六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身体的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它(系统)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
2.世界睡眠日是(3月21日)。
3.疫情期间,外出活动时应该佩戴好(口罩)。
4.202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3个睡眠时间要求,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应该达到(10)小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4.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2.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
3.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第二课《对昼夜现象的初步探究》
1.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2.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
3.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运动。
第三课《对昼夜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的结果。
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一(短)一(长)。
2.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3.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阳照到的窗边,在每天的(正午)时分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的变化。
4.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
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2.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要就的重要方法。
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
3.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第二课《斜坡与斜面》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3.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4.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
2.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3.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费力剪刀),如理发剪。
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3.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
第七课《信息的交流传播》
1.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2.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电脑)、(手机阅读)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第四单元 能量
第一课《各种形式的能量》
1.(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
2.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4.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
第三课《电和磁》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
2.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
第四课《电能和磁能》
1.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
2.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
第五课《电磁铁》
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
3.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
4.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第六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第七课《能量从那里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主要是以(光能)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固定下来。
扫码下载科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