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智七问:如何成为行动派?

2016-07-25 阳志平 开智学堂

带着心智学徒们学习的第一个主题是「理性思维」,答疑整理在心智七问:如何少缴智商税?一文中。本周忙碌,无论如何,还是带着学徒们精读了认知心理学大师 Peter Gollwitzer 1999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上的论文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Strong effects of simple plans.  以及他妻子 Gabriele Oettingen 的著作: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

本周的学习主题是执行意图,回答了各位学徒一个常见的问题:如何成为行动派? 为什么 GTD 工具注定低效?执行意图为什么具备神奇的魔力,能效率倍增?

1

Q1. 阳老师,和您共事过的人都感觉您工作效率极高?您认为要做到哪几点呢?

答: 与我共事过的人,对我这三句口头禅印象深刻:别找事;批量解决问题;用F来倒推A。

别找事

假设你是一位来自锡安的黑客,世界是一个程序,红男绿女,各自扮演一个又一个程序。那么,人与人的协同,互为  api 接口。好程序提供的 api 接口简洁。拿 Gitbook 举例,你输入 gitbook init,就生成一本电子书脚手架;你再输入 gitbook pdf,就将写好的电子书导出为一份 pdf 文档;再用 gitbook mobi,生成亚马逊电子书;gitbook epub,又多了一份 epub 格式的电子书。

你看,好程序的优点是:输入简单,反馈稳定;从输入到输出的路径清晰;用不同参数,反馈更丰富。反之,那些坏程序,你需要加上很多参数判断与手动操作,才能达到同等目标。你只想写作而已,Word 却让你不得不面对升级、格式、宏等一堆问题。多年来,你想简单地调用 Word,难于蜀道。

成为靠谱的人也是这样的。当你与人协同,向别人承诺了什么,那么对方能够稳定地从你这里获得输出,那么,你是一位靠谱的人。当别人明白如何调用你的能力,你提供的调用路径清晰,那么,你是一位容易协作的人。当别人调用你的时候,你能举一反三,不仅能提供一份pdf文档,还能提供mobi格式、epub格式与html5格式,那么,你是一位聪明的人

别给自己和别人找事,我的潜台词是希望你能成为靠谱的人、容易协作的人、聪明的人。反之,太多的人喜欢给人找事。举个例子,一谈工作效率,总有人给你推荐 GTD 工具,但我从不用任何 GTD 工具,因为:

  • GTD 适用于职业经理人和循规蹈矩的事务型工作者,不适用常常需要面向未来与拥抱不确定的人。

  • GTD 强化了工具理性,但人类还有广义理性。真善美就很难放进 GTD,例如,你在 GTD 中无法撰写这样的条目:如果在路边碰到老人摔倒,那么你要迅速把他扶起来。

  • 好的方法适用于所有时代,GTD 做不到。假设你与锡安来客,回到原始社会,那时,别人该如何跟你协作?—— 所以,尽量选择能跨越更多文明、不同生命周期的方法。

  • GTD 给你的人生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有的 GTD 工具收费;有的 GTD 工具仅适用于某个操作系统。你拥有某个工具,其他协同者不一定有,你强制使用某个工具,就是给别人找事了;GTD 工具往往有一套专属的价值观规范,你认可某套价值观,其他协同者不一定认可,这又是给别人找事了。

批量解决问题

这句话可能是大家听我说得最多的。傻瓜做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聪明人做事,一次解决一堆问题。傻瓜做事,每次焦虑一样的问题;聪明人做事,每次拆解问题流程,能提前解决的提前解决。

甚至连找对象与创业也是如此。你要找一个男朋友,你要想着怎么吸引一批优质单身男性;你要创业,思考如何做一个好公司,你就要想着批量创造一批好公司。如果你单想着我怎么找一个男朋友,做出一个好公司,你很难得出一个巧妙的结论,因为人类的大脑不是这么设计的,人脑不善于在一个问题上深入思考,更善于在不同事物之间找不同。譬如说问你的爸爸和妈妈有什么区别,你会马上在万分之一秒中得出众多结论:第一性别不同;第二外观不同;第三爸爸用的手机是 iPhone6,妈妈用的是安卓手机…

所谓知识,无非是信息。利用找不同,你可以在一瞬间,得出众多信息。一旦你尝试批量解决问题多了,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问题可以自动化。从此,你从剥削同事改为剥削机器人。我一直开玩笑,人类文明周期还处在一个初阶水准,因为我们还不得不经常剥削人。一旦到了第三个文明周期来临,人类通过剥削机器人获得极大自由,那时才是人类心智的黄金时代。

年轻人往往不了解同事的瓶颈,总是对人类持有莫名的幻想。所以,你最感恩的人往往来自初入职场时那些无偿帮过自己的老师傅。不过,你能遇到多少个老师傅呢?因此,在人类踏入第三个文明周期之前,你需要学会剥削机器人,善用工具甚至制造工具。举个简单例子,人们习惯手动收藏微信群聊天记录,然后一条一条地转发到自己的邮箱或者 Evernote 之中。但是,这怎么可能是我干的事?于是,我就在2014年与开智小伙伴们开发了一个帮助大家保存微信群聊天记录,并自动生成电子书,推送到 Kindle 阅读器的微信机器人 —— 阿西莫夫。使用一年多,生成近万本电子书,应该至少帮人类节省了一万个小时了吧!

用 F 来倒推 A

当你将人生理解为从死亡到出生的旅途,那么,你可以思考如何度过理性且愉快的一生。这就是芒格的逆向思维术:欲求幸福,先思考痛苦。你想创业成功,先思考项目最有可能会是如何失败。2014 年,当我与心理学界六位大V 朋友一起聊一个项目时,我提醒大家思考这个项目会如何失败,一位大V说,最终会因为我们七人内部意见不合,人太多了而失败… 结果,这个项目果然因为此原因,无果而终。

人们喜欢快速制定目标、制定很多目标与幻想成功后的美景,不喜欢思考自己会如何失败。有时候,简简单单地逆向思维,就能帮你节省无效劳动。假设工作是从 A 到 F 的过程,你的输出会经历步骤 ABCDEF ,其中最重要的是,先想明白 F 是什么。绝大多数时候,你会忘记F,而纠缠其中的 CDE 三个步骤。比如,要写一本书,那么最重要的是平时积攒足够多的文字。多数人效率低下,因为工作路径过于漫长,输出定义不清。你可以学会一个高效工作习惯,直接跳过 CDE,采取 A-B-F 三个步骤即可。

另一个容易导致低效工作的常见原因是,你定义的 F 是别人眼中的 C 。比如,追求阅读量、点赞数不是一位成功的微信运营者的目标,真正的 F 可能是商业目标;也可能是格调;还可能是理念。但是,人们经常走着走着,就忘记出发的初心了。

2

Q2. 很多人都曾经被你的某些非常高效的行动吓傻过,如果年轻时想学习您的行动派工作风格,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  可能近一两年,大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一周内主编并且印刷完毕《追时间的人》一书,以及一些商业方面的事情。我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不是这些,而是当初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六个小时内,发起一个灾后心理支持组织。并在二周以内正式出版一本《灾后心理自助手册》,三周内印刷七万册捐给灾区。

年轻时,想成为行动派,最重要的是培养全神贯注的工作气质。举个例子,毛泽东专门跑到闹市区读书。为什么要全神贯注?假设一次心流,从酝酿到凝结需要 25 分钟。绝大多数人,一天的心流极限值是 15 次,也就是 15 个 25 分钟。 假设你一天,上午下午晚上各分配 5 个心流时间。如果年轻时没有养成全神贯注的工作习惯,那么这人未来容易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抵挡外界干扰,难以诱发心流时间。长此以往,你渐渐适应不了高技能高挑战的事情,学编程无法专注,读难书读不进去,品味生活,也感受不到细微的乐趣。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越容易快速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就越容易诱发心流,从此工作变为乐趣。

除此之外,年轻时还要培养简单的生活方式,排除无关变量。 豆瓣、公众号… 一旦市面上出现了什么新的流行平台,人们就切换到这个新平台上来。而我始终坚持在个人博客写作,从 2000 年写到现在,16 年的时间。这几年,人人都停止写博客了,我则越写越多了。

你每次切换平台,都是在给自己找事,损害自己的写作内在动机,影响自己的全神贯注的气场。写作为什么不能是一场自我修炼呢?难道那些阅读数、点赞数真的比自己心智成熟、欣然有所得更快乐吗?写作之无用,因为写作本身就是对作家的最佳奖赏。就像一位地主一样,作家捍卫自己的时间。而其他职业的人,出租时间,换来金钱。写作之大用,正是在于伟大作家的时间,可以编制出一个又一个梦境或小世界,足以让你「度日如年」—— 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的另一种人生。

3

Q3. 我们知道,您兴趣涉猎广泛,涵盖了研究、写作、藏书、创业、编程等多个领域,您如何处理兴趣广博和效率专注之间的矛盾呢?

答:  友人高地清风 2010 年第一次来拜访我时,回去后,曾经写过一篇有趣的文字:

早在拜访之前,在阅读各处对阳老师的介绍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阳老师也是文艺复兴型的特质(是不是 ADHD 我就不知道了)。按照《热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学》一书的说法,这是一种「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烈,热情满满,不容易待在一个领域里」的特质,跟 ADHD 很像,但比 ADHD 更常见,覆盖人群的范围更广,而且没有 ADHD 的那一层病理学色彩。
许多文艺复兴人格者也会有适应上的问题,但这个可能更多地跟社会文化相关。至于那些适应得很好的,他们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兴趣,通常让他们在不止一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艺复兴时期有达芬奇等一大堆例子,之后也有美国建国元勋富兰克林等。

从小到大,我的确没有 ADD、拖延症,但又的确兴趣广泛。《热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学》一书将我这类人称为「文艺复兴型人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冒险家都充满活力,追求渊博的知识,具有大胆的想象力,不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

我曾经购买过上千本历史上能称之为智者的传记,从达芬奇和其他博学多产的大师身上,我学到几点,来帮助自己与我的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成为新兴社群的领导者或重要参与者,不要一个人去战斗。

人有不同的时间观,过去、当下与未来。我是一位未来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希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比较对象往往是历史人物。未来主义者在人群中也是异类,多半是外公外婆抚养而大,又多半有过一个恐高的童年。同样,未来主义者最大的问题是当下的执行力容易出现问题。那么,如何规避性格缺点呢?多年来,我找到的巧妙答案就是:成为新兴社群的领导者

当一位未来主义者,头脑中各种「可能的自我」跑来跑去,你不知道哪一个自我会变成现实,此时,你需要和社群绑定在一起。让社群来拖住你跑得太快的步伐。如果你平时的思考尺度超过正常人五年,那么,你领导的社群会将你的思考尺度拖回到二年以内。比如我创建认知写作学,在开智学堂开设了三期课程,两年来六百弟子,与我共建课程,丰富学科,慢慢地,博观而约取,达到了广度与深度的平衡。反之,如果是我一人闷头思考,那么,这两年来,我在写作上的兴趣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即使再广博的兴趣也要保持一个度。人类工作记忆容量是 7 加减 2。你能够瞬间记住 5 个到 9 个左右的记忆组块。对于多数人来说,则一般是在 4 加减 1 个组块,也就是从 3 到 5 这个范畴。记忆、人际网络都存在这个法则。4 是一个舒适区,同样,你有 4 个多重身份比较容易保持平衡。  比如,拿我举例,我常常在一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内,将自己的多重身份限制在四个以内,30岁到40岁的四个身份是: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认知科学研究者、作者、藏书者。这十年内,四个身份轮流上阵,2008-2012 年的主身份是藏书者,闭关苦读人类智者巅峰之作。2015 年出来二次创业后,主身份切换为创业者。那么,程序员、网络科学研究者、心理测量专家、战略与人力资源顾问,那些曾经的身份,就变得不再重要,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负责团队的战略与融资、高级人才培养。

4

Q4. 我在工作中容易走神,不太适应高难度工作。您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答: 在 2010 年左右的时候,我发布了一个 iPad APP,叫做「注意力指数 HD」,用来评估人们的注意力。其中,设计了一套评估人们注意力的体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这几个指标上得分偏低,可能会有注意缺陷障碍(ADD)。

第一,难以切换工作线程。正常人的注意力从事项 A 转移到事项 B 的过程较快,注意力分散的人转移的时间则比较慢。如果你工作容易走神,那么就减少多线程工作,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二,难以抑制注意无关刺激。当外界刺激出现,你无法抑制自己去关注它,比如隔几分钟刷一次朋友圈。

还有更多复杂的指标。在 2016 年年初,我带着团队,更新了一下这个老的APP,并在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上演示,通过采集人们的脑皮电指标,来评估一个人的注意力。这是一个用注意力来控制鲸鱼走向的小游戏,我是团队中得分最高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83a72xh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总的来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人应该减少多线程工作,减少无关刺激。   一个技巧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人可以去从事「说的比做的多」的工作,比如有两个程序员,程序员 A 注意力容易分散,程序员 B 不会,那么建议 A 努力成为布道师和架构师,这样与人打交道比较多。人们容易读书时睡着,但是你见过有人在聊天时或者写作时睡着吗?

5

Q5. 您为什么推崇执行意图?执行意图有什么优点?

答: 就像 2010 年我对高地清风说过的一样:

阳老师曾经专门提到自己的一个看法。他说:虽然他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对目前许多心理学的成果非常不欣赏。那些印一堆问卷发出去,收回数据就往统计软件里塞,吐出一个自己都不太明白含义的方程模型,然后含糊其辞地扯个两句,毕上个业,拿个学位,评个职称,浪费个木材,威胁个森林什么的。他把那种东西称之为「俗」的东西。

阳老师也有认为「不俗」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叫做「酷家伙」。还是有那么几样东西能让他眉飞色舞,其中包括卡尼曼的非理性经济学,包括一个采用教练制大获成功的的减肥网站,包括彼得·格尔维茨的执行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概念等。最后提到的这个心理学概念很有意思,跟拖延问题也很相关,我以后可能会在这里专门写一篇来介绍。 仔细思考,这些酷家伙们,原来都是那种乍看违背直觉、常人始料未及,却又合情合理、令人耳目一新、效果大放异彩的玩愣啊。

当时,我提到了卡尼曼与格尔维茨。心理学家照样喜欢跟风。卡尼曼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不少心理学家都来研究人的非理性决策行为。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格尔维茨的厉害。我们先看看,心理学家会如何来研究这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简单地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促进人类行动?」

我在 2008 年主编的一本书中,将其总结为:自我决定论(第 12 章)、执行意图(第 13 章)、自我效能(第 14 章)、心流(第 6 章)。回顾这些心理学家已经取得的成果,我们惊讶于精巧与美丽的实验设计,但是自我效能那些研究术语,却与人们的生活日益遥远。自我效能是什么?你首先要在感知层面认可它,然后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对应它,并用其解释,等到真正需要促进行动力的时候,你早已经忘记了自我效能是怎么回事了。

心理学家 Peter Gollwitzer 注意到心理学理论从概念到应用这条难以迈过去的鸿沟,心理学家仍然是跟这条鸿沟死磕,试图说服你,我的自我效能理论、我的自我决定论、我的心流理论、我的 Mindset 理论是多么多么牛逼,你懂了,你用了,你就自然能够提高行动力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从正面突破马其诺防线呢?

Gollwitzer 巧妙地开启了一个新的流派。不再在认知层面,说服人们改变自我,而是教给人们一个小小的心智 hack 技巧。普通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使用的是目标意图, 是:我要做什么…. 而他对自己的实验对象,使用了一种替代范式。强迫实验对象,使用一种称之为:执行意图的思考范式来思考。结果令人惊讶,人们更容易克服拖延症、达成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之美!

好的方法适用于一切年代。 执行意图在远古时代也可以使用。执行意图利用了大脑的未完成情结。你在大脑中往往会自问「我要做什么」,执行意图则是提前帮你确定好:「回到家里坐到书房,八点到十点,开始写作」。

于是你提前在大脑中埋下触发点:地点 => 书房,时间 => 八点到十点,行动 => 写作。当你回到家里,即使还没有坐到书桌前,你的大脑已经开始自动工作,你会不知不觉开始写作。人的记忆负荷是有限的,执行意图动用大脑默认网络模式,会让你不知不觉,开始写作,产生强大的心流。GTD 只是一个提醒你八点写作的外力,而执行意图是让你晚上八点自己像吃错药一样坐在书桌面前开始写作。

强迫人做事与不知不觉令人做事,会导致你的行为模式完全不一样。执行意图的 if-then 语句可能提前一个月就内置于你的大脑中,是提前很久许下的承诺。 所以在格尔维茨的实验中,学生们提前承诺自己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写假期报告,结果完成率是未承诺者的两倍。提前规范提前承诺,特别适合我这种未来主义者。

6

Q6. 看来您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顺利使用执行意图,如何更好地使用它呢?

答: 每年新年不如从执行意图开始,参见我的专栏文章:新年好,好新年。你可以列举那些影响自己执行力的关键情景,列举完毕,你会发现阻碍执行的关键情景数量是有限的。 围绕这些关键情景,你可以撰写目标承诺卡,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这是我 2008 年开发的一个网站:「幸福课(xingfuke.com)」,拿其中的减肥瘦身为例。那些影响瘦身的关键情景,你思考得越成熟,那么,就越容易形成强有力的执行意图,瘦身越容易成功。

  • 例如:如果「好友请我吃甜食」,那么,「我明确告诉她,我正在瘦身,她自己吃就好了」。

  • 又如,如果「我碰到情绪不好的时候」,那么,「我会写到日记里,而不是吃垃圾食品」。

就像金融工具是善用金钱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钱放到现在来花;同样,执行意图也是巧妙运用心力的时空转换,将未来的事情放到现在来想

  • 使用执行意图,你可以提前几周甚至几年就列举出目标和时间、空间、人物的障碍来临时,你的对策。

  • 执行意图不讲究把你的生活拆解得零碎,而是设定成连续思路,来处理你遇到的情景。

  • 执行意图通过语法规则影响你的思维,以后你所有目标都不会是「我要」而是「if-then」,直接联系情景和行动。

比如你经常拖延交周报,那就可以制定一个 if-then 计划:

如果到了周五下午 5 点,那么你就提交一份周报。

这样,周五下午 5 点这个提示就会在你的大脑里和写周报这个行为联系起来,这种提醒之下,你的大脑默默地捕捉到这个时刻,并且采取行动。有可能一到周五下午 5 点,你的手会下意识地移向键盘,开始写周报。

随着你使用执行意图越来越熟练,它会成为你思维中的一部分。因为执行意图人太简单高效,大多数人会套上其他的方法论,将其复杂化了。执行意图只是需要你把所有目标都换成 if-then。一位学徒说已经在使用执行意图,她的 if-then 计划是:「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就去增补醉点」。然而这不是执行意图。为什么呢?

  • 「如果我在工作中犯错误」是不确定的时间地点;

  • 「犯错误」是抽象概念;

  • 「增补醉点」也是一个笼统的抽象概念。

执行意图不鼓励模糊抽象的目标,而是鼓励你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用具体的时间地点引发一个动作。

7

Q7. 您在国内推广执行意图多年,为什么没有推广出去?

答: 2004 年,国际心理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格尔维茨在大会上介绍了执行意图,看完他的演讲我震惊不已,远远超过当时诺奖得主卡尼曼演讲带来的启发。天啦,我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见过如此聪明的心理学家了!天啦,我没见过有哪个心理学概念,可以像「执行意图」一样,真正影响到每个人的行动!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写文章或者在书中介绍执行意图,但是除了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这个群体之外,并没有在大众中推广开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1. 格尔维茨是学术大牛,论文高产,但是不写科普著作,国内流传的执行意图文章是我写的。说到图书,只有他的学生霍尔沃森撰写的 Succeed 和妻子的著作 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 ,两本而已,翻译到中国,还是2015年以后的事。

  2. 大脑爱模式。人类喜欢相关,没有相关也要扯上相关。GTD 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看上去正确,它似乎在帮你整理大脑,节省心力。经过数十年的推广,GTD 因为培训师利益形成巨大产业。低调学者无法撼动这样的产业。而执行意图太简单了,简单到每个人都尝试去给它加上新瓶旧酒,最终慢慢失去了执行意图的真意。

春天撒播花瓣,不是为了未来的果实,而是为了这一刹那的妄想。总会有些人,寻求真理,而不是寻求庸众认同。

小结

如果我来到这世上,那么我会全神贯注,简单生活,成为行动派!

主题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