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斌 | 我的小康旅游街区梦

6月19日,由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组委会主办、厦门建发国旅集团承办的“2021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论坛”在厦举办,戴斌院长应邀出席并做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每次来厦门,厦大的校园和鼓浪屿当是要去的,建发国旅的丽霜总和岛上的朋友们也必是要见的,每逢独处欲行的时分呢,便是记忆中的那些街区了。那些遮阳挡雨的有骑楼的街区,那些青石蜿蜒的有旧时光的街区,那些时尚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有未来感的街区,我每次走一条,此生也走不完的街区啊,如果只能用一首歌曲来描摹呢,《厦门亲像一首歌》便是了。


民有所思,国必回应。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主客共享的街区梦想,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然就会予以回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1年“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此做了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标准的发布和项目的落实,小康旅游和国民休闲的街区梦想必将照亮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借此机会,我愿意就旅游休闲街区的价值取向和政策设计,与业界同仁分享若干理论研究成果。[1]


一、街区首先是城市的商业空间,然后才是旅游休闲新空间


自城市诞生的那天起,街区一直都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社会活动区域。在古代欧洲,中心广场和主要街道构成了城市形态的骨架。从古希腊的“Agora”,[2]古罗马的“Forum”,到中世纪的“Plaza”,城市广场不仅是市民祭祀神灵、举行集会、欢庆节日的场所,也是批发、零售、交易、服务等商业活动的聚集地。随着城市行政当局对地标性空间的宗教、权威和纪念功能的强化,广场的商业机能开始弱化,周边居民区和公区空间开始承接其外溢的商业功能,形成了早期的商业街区。中国古代街区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商业功能和繁华象征。《礼记·礼运》有言,“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管子·乘马》强调,“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商业场景,千载以下仍然能够感受到难以抗拒的人间烟火。


现代街区固然有如纽约第五大道这样“一条街道,两边商铺”的线性布局,也多有法国香榭丽舍大道这样以广场为中心的放射状空间格局,维也纳克恩顿大街(Karntner Strasse)甚至是U型布局。无论哪种空间布局,都是通过城市广场将商业街区与城市文化中心、社区中心形成有机关联。1852年,法国商人亚里斯泰德·布西科(Aristide Boucicaut)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了第一家百货商店,开启了商业空间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型。随着城市土地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日益明显,城市开始建设地下步行商业街区。例如美国的“地下亚特兰大”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等。更多的街区如东京的银座、首尔的明洞、新加坡的乌节等世界知名的商业街区都是立体的、开放的,而不会拘泥于多少米长度、多少个出入口,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清晰的边界和统一的管理机构。[3]这些街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广大市民的休闲场所,还是世界旅游城市亮丽的风景,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购物、餐饮、观光和休闲。


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布局起初沿袭的是《周礼·考工记》所载的古典“市”制。北宋仁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冲破了“前朝后市”的桎梏,临街设店、行业街市和庙会集市等多种形态的商业空间得以充分发展。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传统线形街道开始向“非”字形、“申”字形、“国”字形等空间组合形态转变,实现街区化发展。随着建筑工程材料科学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向上、向下要空间的商超综合体开始走向立体化,如北京的王府井、三里屯、蓝色港湾,天津的五大道,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洪崖洞,广州的天河路,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具有明显的世界性、开放性和立体化。


纵观国内外街区的发展历史与实践经验,无论是线形的延展空间、圆形的放射状区域、“申”字形和“国”字形的异构空间组合,还是综合利用地上、地面、地下的立体化空间区域,都有可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街区,并吸引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频繁到访。从全球范围来看,空间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布局是线性的,中心放射状的,还是立体的,从来都不是旅游休闲街区的必要条件,更不可能成为评价标准。只要聚集了商业、时尚和繁华,能够满足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具备了旅游休闲街区的现实基础,就可能成为广大游客认可并乐于到访问的国际商业街区。


旅游休闲街区承载了城市记忆,拓展了人文空间。本地城乡居民高频次的购物、休闲和社会交往,为街区积淀了历史文化,注入了生活元素。因为人的活动,街区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也是承载了城市记忆的人文空间。那些知名的商业街区无不拥有浓厚的历史情结,记录了曾经的繁华和时尚,孕育了本地化的生活方式。商业街区与市民的家居空间共同构成了市民文化的养成空间,北方的四合院、皖南的“四水归堂”、江南的里弄,与邻近的商业街区共同构成了生活方式和礼仪规范的养成空间。商业街区还是守护传统和彰显个性的现实空间,并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形象标志。作为城市生活的典型空间,街区为世居于此的人们和异国他乡的到访者提供了热闹、繁华、轻松、悠闲的公共交往空间。世居者的生产实践、生活休闲,外来游客的共享共建及其历史积淀,温润了街区历经多年的自然空间,并赋予其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我们很难想像没有那条凯旋门延伸到协和广场的香榭丽舍大道,巴黎是否仍是世人心中的巴黎。没有了华强北的深圳,没有了宽窄巷子和玉林的成都,没有了大巴扎的乌鲁木齐,还是我们想象中的那座城吗?


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要传承历史,更要面向未来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要挖掘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形成可触可感的生活环境与街区氛围。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只是简单地把文物展陈出给游客看,把非遗作品销售给游客,也不是简单地把游客带进文化空间这么表象。文化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广泛融入街区发展的各个空间、各个环节和建筑小品,与高素质的员工和市场共同构成了可以分享的文明,可以触摸的温暖。


旅游休闲街区要有意识形成本地可以识别的商业文化,形成市民愿意消费的商业氛围。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当然可以指向历史文化街区,更可以指向未来,包括现代化都市的时尚商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承载悠久历史、彰显现代时尚与繁荣的世界知名商圈和街区。这些本地市民流连忘返的休闲空间,同样也是外来游客购物休闲的好去处。无论是传统的综合性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全新打造的特色主题街区,只要同时承载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承历史、繁荣文化的功能,都可能发展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旅游休闲街区既要致敬历史,更要开创未来,以时尚、健康和科技型塑街区的未来。纽约第五大道,除了是购物的天堂,还是众多作家、画家、演员、艺术家的居住之所,同时也是剧院、博物馆和艺术馆雅集之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历史悠久,街头艺术家成为其吸引行人的重要亮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培育面向美好生活和繁荣商业的新动能,才可能在全球旅游市场上具有持久竞争力。


以生活,享繁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从世界各地知名街区发展经验来看,那些能够让本地居民感受幸福,也能够让外来游客多次到访的城市旅游休闲街区,一定具有功能完善的物质基础和追求品质的生活态度。旅游休闲街区不能只有传统的生活空间,还要植入当代生活方式、现代商业形态和品质服务。这就需要积极引进满足游客与市民多元化需求的知名品牌和新兴业态,提升街区整体服务品质,营造城乡居民流连忘返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实现旅游休闲街区的持续繁荣。


商业接待体系的完善性和公共服务的便利性,是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的基本需求。旅游休闲街区不仅要有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商业环境,更要营造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治理生态。以主客共享理念为指引,将外地游客的休闲需求增量叠加到本地居民的需求存量之上,统筹规划交通、餐饮、文化、娱乐、购物等商业接待体系和问询、公共厕所、投诉救援、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的便利性与高效性,是旅游休闲街区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形成整体休闲氛围的安全、秩序和品质感,让游客和居民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温暖,才能实现旅游休闲街区的持续发展。


三、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要理性引导,也要鼓励多元探索和自发成长


坚持政府的规划引领与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旅游休闲街区发展理念。以旅游消费增量为导引,增强地方建设旅游休闲街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对接商务主管部门,把旅游市场和商业资源有效连接起来,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务实推动街区建设。要在理论建设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做好旅游休闲街区的中长期规划、行业标准的完善与执行、空间优化和业态布局等宏观调控与行政引导工作。在培育和建设过程中,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至关重要。引导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调动投资、商业、科技等社会力量,兼顾社区发展诉求,推进旅游休闲街区现代化建设。在政府的理性引导下,实现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等主要利益相关主体的合力最大化,引导旅游休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尊重地方的创造性,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合力。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推翻原有建筑、修旧如新或简单地修旧如旧,而是要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与人民生活相结合,构建传统空间形式与现代商业模式相适应、新老建筑交融并存的组织形态,以实现街区的传承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让人们在更多可能方向上自由地探索”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正向演化。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宜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规划路径,以政府补贴和公众参与的方式,鼓励居民保护传统文化遗存、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在街区规划、开发、建设决策、管理与运营中的话语权,实现居民由被动、消极的实施角色向主动、积极的参与角色转变,使街区更新成为居民的自愿行动。只有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民心归属感,才能建成有温度可感知、让游客与市民充满幸福感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引入公众视角,健全旅游休闲街区评定与验收机制。旅游休闲街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聚合体,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有机体。其创建、评定和监管,要引入公众视角,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的作用,鼓励企业、游客、市民参与评价,以游客和市民满意度作为重要依据有序推进。同时,健全验收机制,优化验收专家库结构,不能过度依赖政府和学界专家,大幅度提升业界一线专家和旅游、文化、商务等领域一线专家的比例。


注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领,构建旅游休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并不仅是物质产品,它还内蕴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选择和购买商品,同时也接受商品中所包含的观念。当这种观念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时,商品消费也就推行了某种意识形态下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也自以为获得了商品符号背后所传达的信息。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思想。


休闲,常常会拒绝理性。与其在此坐而论道,莫若午后或者晚间的时光,一起去百家村尝尝好德来的姜母鸭,一同去中山路逛逛巴黎春天的百货店,搭伴去乘地下铁顺便体验一下“站前町商业街,吃喝玩乐不停歇”的青春气息。累了,再约上三两好友坐在筼筜湖畔喝喝咖啡、看看闲书,好不好?

 

注释:

[1]在本文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曾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规划与休闲所吴丰林博士、李雪博士、郭娜博士和访问学者钱建伟博士进行过专题研究,特别是李雪博士在文献梳理、案例研究和观形成过程中做出了专业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2] 2020年的“未来教育奖”之“最佳学校奖”颁给了荷兰鲁尔蒙德的Agora学校,因为它利用了多元化的“集市空间”,为学生主动探究和自由学习的开展提供支撑。引自微信公众号《趋势文化设计》2021年6月11日《掀起校园“集市”之风,让主动探究和自由学习无处不在》。
[3]根据旅游行业标准LB/T 082-2021 《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5.2 “应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总占地面积不小于5万平方米或主街长度不小于500m”,特别是“5.4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应为步行街”等条款,很多世界知名的商业行区可能无缘“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了。国际商业街区和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和运营首先是分类,而不是分级。



作者:戴斌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请勿以原创形式转载)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旅游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