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斌丨酒店研究的责任担当与学术自觉

《酒店学人文集》是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的学者编写的图书。戴斌院长为最新出版的《酒店学人文集(2017-2018)》作序,全文如下:

200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任命我主持科研处工作。在杜江院长的支持下,和张辉教授、张凌云教授、谷慧敏教授、殷敏副教授,以及秦宇博士、厉新建博士、李宏博士诸同志一道,依托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做了口述历史库、导游语料库、旅游集团案例库、国内外学术进展评价、旅游研究文集等若干基础性项目。口述历史项目涉及到文献、历史和旅游的学科融合,请宋志红同志牵头,组织校图书馆和旅游学科的力量展开。当时与学科的同志商量后定了几条原则:著作权归口述者所有,我们只是记录者;孤证不立,当事人的回忆只是留待考证的史料,而非史论;向当事人承诺,也是出于学术伦理的自觉,未经所有当事人同意,不得合集出版。之所以做这样的看上去“吃力不讨好”的项目,并规定这些自我约束的规定,就是担心缺乏科学伦理审视的旅游研究,会沿着项目、论文、基金、人才、帽子、平台这条可以精准算计、精致利己的路子一路狂奔,最终让看上去很美的名声反噬学者的纯真和学科的未来。

好在还有慧敏同志和秦宇、李彬、朋波、张超、王俞、雷铭、江静博士她们在。

五年前,秦宇教授和酒店教学科研团队依托“二外酒管院”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大量直面产业现实问题的原创文章。我很是喜欢这样的文风,也多次在演讲中表示赞赏,并在不同场合对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和行业媒体做了推荐。为了让更多人可以方便地读到这些文字,加上团队的学术自觉和历史意识,他们每两年精选若干有品质的文章,以《酒店学人文集》为题公开出版。这样的坚持对产业有帮助,对学术有引导,对历史有交待,总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好的产业研究是要有学术风格的。从“酒店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培养定位,到“服务产业、直面问题”的研究理念,再到“实践性与严谨性统一”的文章风格,二外酒店管理学派的风格正在逐渐成型,产业影响的范围和学术同行的队伍正在持续扩大。

学术风格是要依靠优秀团队传承的。从国际视野谷慧敏教授,到科班出身的秦宇教授,再到直接对话创业者的李彬、朋波博士,时代在进步,精神在传承。学者自觉与产业相结合,既要时代的出题者,也做产业的答题者。令人欣慰的,不论是学术型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硕生,还是酒店管理本科生,自觉认同并自觉加上团队的年轻人越来了。

优秀团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平台,如果没有,就自己创造一个。与首部文集相比,第二本酒店学人文集的45篇文章,选题、观点和文风都容易为业者所接受。我认真学习了文集的所有文章,《中国住宿业规模到底有多大?》《酒店“六小件”的可为与不可为》《薪酬差距:说说这个“不能说的秘密”》《此心安处是吾乡:民宿何以承载跨越时空间的乡愁?》都是很高质量并将历史记住的文字。只是在现有的科研成果发表和评价体制下,又很难被纳入,甚至找不到发表的平台。这没什么,有平台发表更好,没有平台发展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能纳入体制评价更好,不能纳入,我们就交给产业和历史去评价。

我们相信,优秀的成果和人才,应当也可以为当下的评价机制所兼容。我们相信,“文以载道、无文不远”的知识分子传统,加上具有共同价值的现代科学精神,科研体制将会不断完善。我们更相信,“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历史托命之人,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被当下评价出来的。

我喜欢读《酒店学人文集》,我愿意和你们同行。
(文中图片来自百度百科“酒店学人文集”词条)

作者:戴斌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请勿以原创形式转载)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旅游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