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岛《回答》

北岛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回答》创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此时的诗人在地下进行着诗歌创作,和一些朋友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回答》是对诗人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那个荒谬、罪恶现实社会进行披露、怀疑和挑战。
《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时候,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这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作品,成为现今流行的几个朦胧诗本压卷第一篇,是当之无愧非其莫属的。



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The Answer


Baseness is a passport for the base,

Honour an epitaph for the honourable.

See how the gilded sky teems

With the twisted shadows of the dead.

The ice age is over,

So why does ice still bind the world?

The Cape of Good Hope has been discovered,

So why is the Dead Sea still thick with sails?

I come into this world

Carrying only paper, rope and a shadow,

To proclaim before judgment is passed

This plea of the judged:

Listen to me, world,

I – do – not – believe!

If a thousand challengers lie beneath your feet

Then I am number one thousand and one.

I don’t believe the sky is blue;

I don’t believe the thunder’s roar;

I don’t believe that dreams are false;

I don’t believe that death has no revenge.

If the ocean is destined to break the dike;

Then let its bitter water pour into my soul;

If the land is destined to rise,

Then let mankind choose a new mountain for survival.

The vast unobstructed firmament

Is it with glimmering stars;

They are a new turning:

These hieroglyphs of the ages,

These staring eyes of the future.



诗开头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论式警句。“卑鄙”,指人的品行很恶劣。“通行证”是行关过卡的证明,只颁发给具有资格的人。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社会是以品行恶劣为标准的,或者说,只有品行恶劣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通行无阻。“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相对应和对比,意谓“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无形的“墓志铭”一样永存人世间。这两句用了四个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这两句既是对卑鄙者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也是对“高尚者”的颂扬,对社会正义力量充满了信心。
接着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但描绘的景色,进一步让人感觉这个社会十分可怕。“镀金的天空”表明是一个被粉饰的天空,与之对应的社会是一个被粉饰的社会。“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映到天上的死者,就该是地面上的死者了。“弯曲”,让人联系想死者的死因可能是冤屈。加上“飘满了”的形容,则给读者描绘出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这种恐怖景象配合第一、二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根本否定和强烈不满的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第一句的“冰川纪”,即指地质纪年的冰河时期(新生代的第四纪),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显然是一个暗喻。可以作两解:一是指解放前的黑暗年代,那么可以理解为,解放前的黑暗年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现在(文革时期)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处处充满冰凌?同时,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凌”即冰锥,有寒冷、尖锐、伤人的特点,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如果上两句用了地球的纵向历史,接着两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CapeofGoodHope)位于非洲的南端,是航海家迪亚士(BartolomeuDias,约1450-1500)给这个地方的名称。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好望角”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目标的地方。“死海”位于中东地区,以色列西陲,由于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借用其死寂没有生命力的特点,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竞争一般。整句诗的意思即为,既然充满希望的“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人们还要在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气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这是对社会的鞭挞和拷问。
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诗人高调声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表明“审判”是诗人人生的唯一目的、唯一追求、唯一职责,反映了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随后两句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是与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再后连续五句“我不相信”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最后四句表明诗人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这一节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是全诗的核心。
第四节,诗人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未来人民的眼睛,像星斗缀满广阔、明净、没有遮拦的天空,这正喻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