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波德莱尔《感应》

波德莱尔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
这是一首纯粹的观念诗,也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一种想法。尽管当年名扬一时,今天看来却已是一首平庸之作,原因很简单,就在于观念的过时。而这首诗之所以重要,具有经典性,就在于其在历史中所发挥的效用和影响,这种效应是它在一个科学的观念被奉为普遍真理,人们普遍相信人和世界都不过是一架机器的时代,宣称世界是依靠着某种“灵”,而联结为一个活的整体,万事万物都可以进入“通灵”的感通时刻,而感应到这个世界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这首诗的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自然中的每一事物都是“活的”,每一事物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具有“通灵”能力的人,可以感应到这个神秘的时刻,万事万物都在交流与汇合,体验到“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与一个吸毒者的幻觉一样,这是一种超感官的体验与感觉。后来的诗人如兰波,将自己看作是通灵者,这种观念的发明,其实应归功于波德莱尔。( 张 伟 栋 )


相关阅读:

波德莱尔诗选

波德莱尔:恶之花

波德莱尔《秋歌》

恶之花:各译本之比较



感应

诗|波 德 莱 尔

译|钱 春 绮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

——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象征主义这个诗歌流派的命名和《感应》这首诗歌有关,因“象征主义 这个词来自其中的句子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在这首诗歌里面,波德莱尔描述了一系列虚构的场景,在这些场景当中,声音,气味,情感,精神,全部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互相感应,这正是后来被认为是象征主义重要技法之一的“通感”。
这首诗歌一般认为是波德莱尔文艺主张的表现,关于诗歌第一句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个人看法可能是翻译有误,从后文上看,自然(La Nature)似乎翻译成“本质”更为恰当。


感应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德莱尔之前的诗人从未涉及,也无人对其进行描绘,而波德莱尔的描述让人对感应有了不同于一般常识的理解,人们对现象和感受之间的界限由此被打破,“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基石。因波德莱尔提出的这种通感论,兰波后来得以用苍蝇的背心形容感官,马拉美用声光摇曳的梦境描绘牧神的欲望,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这种打破了感官限制而又来源于感官的体验为后来的追随者们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而《感应》这首诗歌,因最早提出了这种美学思想,而被后来的诗人们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宪章”。




相关阅读:

波德莱尔诗选

波德莱尔:恶之花

波德莱尔《秋歌》

恶之花:各译本之比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