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威廉·布莱克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内涵丰富、言近旨远。这首《爱的花园》,语言流畅活泼,文字简,全无某些现代诗歌常见的晦涩难懂,然而释义却颇为复杂。诗歌延续了《经验之歌》常见的宗教主题,质疑教会割裂了世俗与上帝的对话,而不是充当两者之间的沟通的使者,批判了教会对人类心灵的束缚和对追求快乐的灵魂的扼杀。布莱克和多恩等玄学派诗人一样,偏好宗教题材的诗歌,对宗教的哲学观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叙述“主人公”来到曾经玩耍的草地,却不见爱的花园,只见一座教堂耸立。这里的“教堂”,原文是“Chapel”,有两个意思,既指教堂的礼拜堂,又指殡仪馆,与后文的墓地遥相呼应。第一节有一层暗含的意味:“看见从未见过的景象”并不一定是指新盖的教堂,占据了“我”玩耍的地方;事实上,很有可能教堂一直存在,只不过那时的“我”,因为尚有一片天真之心,所以对教堂视而不见罢了。所以,第一节描述的是失去了赤诚之心的“我”,来到爱的花园,只看见了教堂的存在。那么,“我”的赤诚之心失落到哪里去了?其实它就是诗歌后文的“鲜花”(原文“sweet flowers”,意为“甜美的花朵”),早已被“墓碑”取代,被埋进了坟墓。
第二节同样充满了象征意义。“这座教堂把门统统关上”,意味着教会切断了世俗的人们与上帝的联系。“门上写着‘禁止’两个大字”,原意是指门上的装饰画中有“禁止”的纹样,这是摩西“十诫”的句式。对这句话的理解,至今颇多争议,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爱的花园”暗指伊甸园,而“十诫”内容包括“禁止通奸”等诫条性内容,成为教会的执行准则,而布莱克并不认为这是上帝的意愿,上帝的本意似乎应当是保持人类的天真之心,从而保护爱的花园。
最后一节中,鲜花开遍的花园变成了坟地。埋葬其中的,便是《天真与经验之歌》这本诗集中不断歌咏的“天真之心”。最后两行诗句突然增加音步,并挣脱了全诗的押韵格式,用以小结,控诉“黑袍的教士”对“我”的束缚。其中的“黑袍”一词暗示死亡,与“鲜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布莱克诗歌充满了复杂的象征意义。这位诗人沉浸于自己的幻觉和神秘的哲学体系中,创造出了大量难以名状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增加了诗歌解读的复杂性,也拓展了其深度和联想空间。威廉·布莱克以独特的诗歌手法和预言家般的丰富想象,创作了许多含义隽永的诗歌,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古典主义,滋养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了叶芝、庞德、艾略特等众多诗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伟大的艺术家。( 刘 云 雁 )



The Garden of Love 

——William Blake

 

I went to the Garden of Love,

And saw what I never han seen ;

A Chapel wa built in the midst ,

Where I uesd to play on the green .

 

And the gates of this Chapel were shut 

And “Thou shalt not ,” erit over thr door ;

So I turned to the Garden of Love

That so many sweet flowers bore .

 

And I saw it was filled with graves ,

And tombstones where flowers should be ;

And priests in black gowns were walkiing their rounds ,

And binding with brians my joys and desires.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我去到爱的花园,

看见从未见过的景象,

园中盖起了一座教堂,

在我玩耍过的绿地上。

 

这座教堂把门统统关上,

门上写着“禁止”两个大字。

我转身寻找爱的花园,

那里曾开满鲜花无数。

 

如今我只见坟墓处处,

墓碑占了鲜花的地方,

穿黑袍的教士们来回巡查,

还用荆条捆起我的欢乐和欲望。


王 佐 良 译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 )是十八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富有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虔诚的宗教信仰,布莱克也常描述基督的仁慈和博爱,歌颂耶稣和美好的天使,但这首诗表达的是对教会禁欲的反对,肯定生活和人生的美好。
全诗富于想象的虚幻之美和美之破灭的哀伤。在诗作中,爱的花园是他曾玩耍的天堂,在这里有他的纯真和美好回忆,可是有一天,当他再次来到美好的花园,却发现花园里建立了一座教堂,一座剥夺了他的天堂的教堂,他悲伤,曾开满无数鲜花的花园就此消失了,而这满园鲜花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只是诗人对美好曾经的向往和追忆,只是诗人脑海里的想象。在现实中的场景,教堂边上坟墓处处,墓碑占了鲜花的地方,意味着所有的美好被丑恶和悲伤所取代,而诗人还在冥想和祭奠曾经的美好之际,教士们的巡查打断了他所有的思绪,剥夺了他所有的美好,以残暴和绝对权威的形式。
诗中出现的教堂、黑袍的教士矛头直指教会,而“这座教堂把门统统关上,门上写着“禁止”两个大字”诗句告诉我们,是教会的禁欲主义,是教会的封闭和保守,将光明被黑暗覆盖,将欲望和欢愉打入地狱。“如今我只见坟墓处处,墓碑占了鲜花的地方,”描写教会带来的颠覆性的破坏,对如鲜花般美好的人性的压抑,对如鲜花般美丽的世界的损毁。此诗强烈谴责教会的禁欲主义,呼吁本性的纯真,呼吁对人世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吁对人性的解放,呼吁对自由世界的追求。
就诗歌写作的韵律而言,本诗基本无韵可押,体现了威廉•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而威廉•布莱克本人也是一个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他像一位被贬落到尘世间吸食人间烟火、饱尝人间百味的天使,也正因的他的与众不同,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雪莱等更加深刻。



相关阅读:
威廉·布莱克诗13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沃尔科特《黑八月》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威廉·布莱克《老虎》

黑塞《雾中》

D.H.劳伦斯《钢琴》

普希金《青铜骑士》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