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代词人·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09),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丰中为太学生,因献《汴都赋》被任命为太学正,后出为庐州教授,知溧水县,还京为国子主簿。哲宗召对,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徽宗时仕至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出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卒。工词,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有《清真集》,后人注本名《片玉集》。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两宋词人之中,公认的“宋词四大家”为苏、周、辛、姜,在北宋词人中周邦彦的座次仅次于苏轼,而在诗词爱好者那里,对周邦彦的评价似乎并不及词史地位那么高。尤其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清真词的批评:“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对后世读者的影响较大,后人遂将周词看成过分讲求文辞雕琢而丧失真实性情的作品。平心而论,周词的确不及北宋早期的名家语浅情深,风韵自然,有令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这是他雕琢字句的弊病,却也成就了他独特的风格。《词洁》中说:“美成词乍近之觉疏朴苦涩,不甚悦口,含咀之久,则舌本生津。”他的词不是芳甜满口的水蜜桃,却是需要咀嚼回甘的橄榄果。

   要究周词形成这样风格的原因,其实若简单以一言蔽之,就是以“人工”巧夺“天工”所致。作为一种诗歌体裁,词也和古诗一样,有着起自于民间风谣,从质朴自然渐渐过渡到精致凝练的过程。这种风格的嬗变,虽然也有渐失本真之憾,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文体日趋成熟的必然结果?王国维写《人间词话》的时候,还是在青年时期,所以推北宋而贬南宋,喜性灵而不喜技巧,而按叶嘉莹的说法,周邦彦正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

  

  以思索来替代抒情,以安排来组织章法,这种写法不容易得到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却别有一种深隽悠长的意味,而“富艳精工”的辞采修饰,又给这些虽无直接感发、却隐含内在寄托的词作,披上了一层精美的外衣。周邦彦的词在当时可谓是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极至,“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陈郁《藏一话腴》)爱好者层次的广泛,要比“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却不受赏于士子文人之口的柳永当年胜之远矣。“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缜密典丽,流风可仰”,这样的词作,可能一开始不能使热血激昂的少年欢悦,却会使思力渐增的中老年人动心。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就是曾经批评周邦彦词作的王国维,到晚年重新写了《清真先生遗事》一文,其中对周词推崇备至,认为如果将两宋词人比之唐代诗人,可以比得上诗圣杜甫的宋词人,惟有清真先生:“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这可以算是对词人成就最高的推许了。

  周邦彦词堪称“词中老杜”的地方,除了写作技巧集北宋之大成之外,还有另一方面则是对词律的贡献。他是一个音乐家,自题堂名为“顾曲堂”。三国名将周瑜以善于音律知名,听到奏乐有讹误,必然顾视一下奏乐者以目示意,所以当时有谚语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邦彦以这位同姓前辈的典故作为堂名,足见对自己音律方面成就的自信心。王国维称他的词音律之美妙,虽然到现代乐谱已亡,不知如何演唱,但是“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从这首《兰陵王》就可以看出,时曼长时急促的音节,既舒缓又跳转的叙事,如同辘轳一般交织在整篇词作之中,句法拗折到了极点,反而显出一种奇特的和谐婉转,这种技法已臻化境,所以王国维赞叹说:“两宋之间,一人而已!”从青年时期的不喜欢,到晚年的由衷钦佩,这其中不仅仅是鉴赏者的功力提升、视野有变,多半同心境也有一定关系,大约周邦彦的作品,不是少年读者眼中的“清真词”,而是中年之后值得收藏的“片玉集”。

  

  宋人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中,捕风捉影的记载了一个跟这首《兰陵王》词有关的绯闻故事:周邦彦在开封为监税官的时候,与京师名妓李师师过往甚密,李师师又是当时风流天子宋徽宗的情人,有一次徽宗微服来到李家,正值周邦彦先在,一时无路可出,窘急之下伏到了床底躲藏。徽宗亲手携来江南新进贡的橙子一枚,与李师师剖橙笑语,极尽亲昵,周邦彦一字不漏的听在了耳中,随后便将此夜的奇遇,隐括成一阕《少年游》词: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词中写这对情侣的欢谑,悄语低言,欲去还留,一派温馨旖旎光景,李师师自己读到后也颇喜爱,隔日唱起此词,被徽宗听见,问:“这是谁写的?”师师便说出周邦彦的名字。徽宗顿时大怒——多半是恼羞成怒,醋海翻波——上朝后便宣谕宰相蔡京:“听说开封府监税官周邦彦课税不登,数目短少,必是玩忽职守,如何上级京尹不按察发落!”蔡京莫名其妙,退朝后向京尹查问,京尹答道:“这些税官里,惟有周邦彦课税的数额有所增羡,怎么还能说是玩忽职守?”蔡京是个老狐狸,说道:“皇上的意思就是要找他的岔子,只得马虎处分,迁就上意罢了!”于是胡乱拟了过失,得到旨意:“周邦彦职事废驰,可日下押出国门。”就此把周解职打发出京。隔了一两天,徽宗又去临幸李师师家,不见情人,一问才知师师给周邦彦送行去了,徽宗正喜拔掉了眼中刺,于是欣然等待师师归来。一直等到初更时分,师师才姗姗而归,兀自愁眉不展,泪承双睫,憔悴之态可掬。徽宗重新吃起醋来,怒问:“你往哪里去了?”师师回奏道:“妾罪该万死,听说周邦彦得罪被押送出京,为他置酒饯别,不知道官家今日到来,有失迎驾。”徽宗冷笑问:“今日莫不是又做了什么词?”李师师道:“有一首《兰陵王》词。”徽宗吩咐唱唱看,于是李师师轻敲檀板,款启珠喉,唱出这一阕三换头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来,音色激越,词句雅丽,当真是悦耳动心。徽宗毕竟也是天分极高的艺术家,绝非毫无鉴赏能力的伧夫俗子,听毕全词,竟然回嗔作喜,赞道:“周邦彦真是才子!”于是又下旨召他回来作大晟府乐正,也就是皇家音乐研究院的高级顾问。周邦彦以小词得罪,却又以词曲进身,际遇之奇,也可以算是并世无双的了。

  

   这个故事颇为脍炙人口,后人的小说戏曲之中,更加油添醋的予以渲染,如明末凌濛初的杂剧《宋公明闹元宵》里面,就将此事和水浒故事串联到一起,成为一个风趣的喜剧。周邦彦是北宋大家,音乐的造诣不下于柳永,词句的婉约雅丽堪敌秦观,但与秦、柳等人相比,他的风流韵事却寥寥无几,一有此香艳传说,倒是足以颉颃前辈了。大概这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这个传说虽然十分不可靠,却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然而若细究起来这个故事来,里面实有许多不能成立的破绽,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一文中即考订甚详,徽宗的微服出行,始于政和年间,至宣和年间尤其肆意,而周邦彦在政和元年(1111)已经五十六岁,这样的岁数恐怕早已没有了狎游的意兴,更没有让徽宗去和他争风吃醋的条件。而故事中所谓:“大晟乐正”或“大晟乐府待制”,宋代也没有这个官职。周邦彦出任国家音乐机关的职务是政和六年(1116)而非元年,“提举大晟府”。提举是官名,大致是主管之意,大晟府的任务就是整理古乐和制作新曲,由此后人将周邦彦归入当时一个松散的词派组织,称“大晟词人”(其中著名词人的还有晁端礼、万俟咏等),其实周邦彦在大晟府担任职务的时间并不长,重和元年(1118)即出外任,在这个最合适他的职位上也只呆了两年。

  

   其实如果撇开历史方面的硬证,就《兰陵王》词而论,也决不是自己离开京城的时候临别而赋,而是一首“客中送客”的作品,词人是送行方,而不是被送的归客。这首词题为咏柳,写的却是别情,“绮丽中带悲壮”,声情又极为激昂悦耳,曾经风靡一时,《樵隐笔录》中说:到南宋的绍兴初年,杭州忽然流行起周邦彦的这首《兰陵王》词来,歌楼酒肆均传唱不绝。因为此词共有三段,到末段尤其激越发扬,惟有教坊的老笛师才能倚声歌出如此高调,所以当时人将之比作著名的送行曲《渭城三叠》(即唐代王维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因第一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唱时又需要叠唱后三句而得名。)从这个比较,也可以看出《兰陵王》实是送人之作,而不是被送的临别赋词了。

  

   这首《兰陵王》可以称得上是周邦彦的经典代表作,据载,这词在南宋时流行,歌谱原出自大晟府的某“协律郎”,于逃难中携有“九重故谱”,此词才得以流传人间,可见词原是周邦彦在大晟府供职的时候所作。

  

   他以曲子词受知于徽宗,清人吴衡照引用《浩然斋雅谈》,却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受赏识的是周邦彦自度曲的名篇《六丑•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最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这是周邦彦自创的曲调,徽宗在宫中听到,十分欣赏,但对词牌名《六丑》的意义大惑不解,于是教坊使袁绹上前回奏道:“该词牌是潞州知州周邦彦所创的。”徽宗召周邦彦来询问,周解答道:“这首词一共犯了六种不同宫调(“犯”是词的乐律方面的名词,音乐的变化称之为犯,用了几种不同的词调集合成新曲也称为犯,因宋代词乐失传,现代人已无法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乐律变化),都是音乐中极美的调子,但是特别难以歌唱。传说上古的五帝颛顼高阳氏有六个儿子,品行高尚而相貌丑陋,所以用之来比拟这个词牌。”《六丑》一词,也堪为清真词中的上乘之作,音律和用字都极考究,“千回百折,千锤百炼”(《宋四家词选》),近人龙榆生评之为:“它的整个音节之美,显示于韵位的疏密递变和句式的奇偶相生,欲断还连,千回百折,而又一气贯注,摇筋转骨,极诸变态,其艺术性的绝特,也是清真创调中所罕见的。”这样的佳作当然会得到同是艺术家的徽宗的喜爱,由此打算留用周邦彦。可是周邦彦的为人,在辞采秀异的同时又另有一股文人的清高意气,虽不强硬却也不合时宜,注定不是能往上爬的料子,当徽宗问他能否为宫廷娱乐填词的时候,他竟然婉转拒绝,说道:“臣下已经老了,颇为后悔少年时的轻佻之作。”这样的回答当然令皇帝大不满意,而当时有个任起居郎之职的张果与周不合,刺探得知周邦彦并非全然“颇悔少作”,还曾经在某亲王席上赋词赠歌妓,于是打了小报道给蔡京,蔡京又向徽宗进谗言,到底把周邦彦排挤出朝。

  

   实则在周邦彦进入官场的历程中,第一次际遇并不是由于词曲而是出之诗赋,走的还是“献赋长杨临帝阙”的传统文人之路。那还是他青年时期的事情,神宗熙宁六年(1074),二十八岁的周邦彦在京城做太学生,因进献《汴都赋》一举成名,由太学生一跃而升为太学正,据说这篇《汴都赋》典实富丽,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冷僻字,被指定在朝堂上诵读的大臣有好多字竟不认得,只能勉强读个偏旁凑数,可见周邦彦学力之深厚。到哲宗元符元年(1098),因为重新开始起用新党,哲宗对当年写于新法实施之时的《汴都赋》又发生了兴趣,在外地任职多年的的周邦彦重又被召入京献赋,上《重进〈汴都赋〉表》而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其荣眷直至同样打着新法旗号的徽宗朝犹自未衰。由一赋两次进身,三朝宦海浮沉,这际遇与新旧党争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周邦彦本人,却于党争之际显得颇为超然,与当时的苏门词人相比,可谓鲜明对比。

  

   因他早年的《汴都赋》主题是颂扬新法改革的成就,所以近代学者罗忼烈、叶嘉莹等均认为他是拥护新法的词人,其实周邦彦的性情,更适合做一个文学人而非介入政治,他倒也是一个比较安于致力为词的文人,政治上自然不会无所倾向,但也仅仅只是“倾向”于新法而已,并不曾卷入党争的漩涡中心。王国维说他于两党“均无依附”,他的堂叔是苏轼的好友,也算是苏氏的故人子弟,可是他与苏轼同时在京城,却没有留下有交往的记载;他的《汴都赋》赞扬了新法推行的成绩,但在哲宗重新起用新党的时候,他也并不以此夤缘求进。即使是晚年稍微显达,亦是“循资格得之”,是从小官职一步步兢兢业业的做起来的,是自己份中该得的。他对人对事,似乎都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心态,不管是名士也罢,权贵也罢,他既不得罪,也不主动拉近关系,这种生活态度颇为中庸,“盖文人脱略,于权势无所趋避。”(《清真先生遗事》)其实在当时崇尚气节的士大夫群里,“无所趋”,不巴结讨好并不是难事,“无所避”则要既有来往,又要保持不亢不卑的姿态,这个度也不是好把握的。


周邦彦的宦海生涯说不得一帆风顺,也算不上大起大落,他的文人习性远远比政治热情要高,所以在外地担任闲散官职的时候,虽然也有几分流落不得用的牢骚幽怨,大体上却是情调比较淡然的,只有厌倦惆怅,却无愤慨不平,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佳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八年(1093),时值旧党当政,三十八岁的周邦彦因思想倾向新党,不得重用,外任为溧水县令。溧水在今南京附近,也属于江南地区,与周邦彦的家乡钱塘距离已经不算很远,但地处群山环绕之中,“地卑山近”,环境潮湿,与繁华的东京城、秀丽的杭州府都不可同日而语,正当壮年而被弃置于此,难免使人牢骚无端,“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有患失之心,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白雨斋词话》)这是后人对周词的高度评价,却不知这种“蕴藉”,并非全因高超的艺术修辞而来,而是词人本身,就是这样含蓄温和的、不愠不火的性子。他似乎不论在哪儿,都不甚满足,安闲中也带着几分忧郁,可是又无论在哪儿,也都能自我排遣。“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他有随遇而安的恬然,也有对不可复得的旧境之绵长怀念,如另一首抒发倦客心情的词作《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根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句,可知这是周邦彦在京师时所作,前面说周词主要风格为“人力巧夺天工”,这一首小词却是难得的天然去雕饰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不喜清真词,却对“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赞不绝口,认为它比起南宋词人姜夔咏荷花的名词:“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念奴娇》)要生动自然得多,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江畔,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地方,在“素衣化作缁”的京城之中久居为客,不禁怀念故乡的风物清嘉,但这怀念也只是托诸梦寐,“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思乡之作,情调竟是轻扬流动的,就如开头所举那首《兰陵王》词,“谁识,京华倦客?”有着厌倦之意,却也只是淡淡情怀。清真词的格调较醇厚也较淡然,就连悲秋之作,也仅有轻轻的自问:“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关河令》)他的悲伤,竟是平静的。

  

   周邦彦官居溧水的时候还传有一桩风流韵事:他做县令,属下一名主簿有个聪慧美丽的姬妾,平时同僚们宴请往来,周邦彦常常与她相见于酒樽之间,相处欢洽,周因此为她赋了一首《风流子》词,下阕云:“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连用“西厢”、“偷香”等典故,分明是一首密约幽欢的艳词,所以后人评价说:“此词虽极情致缠绵,然律以名教,恐亦有伤风雅已!”(《本事词》)史传载周邦彦在少年时就“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可知他的性格里,也有脱略疏放的一面,“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这样直白的恳请,似乎已不象周词一贯的“浑厚和雅”,却与柳永的情词有惊人的气脉相通,也许这就是同样恋爱中人的心灵互通吧。

  

   其实周邦彦有些写情的小词也直率得可爱,他对宋徽宗说“颇悔少作”,未必全然是推脱。如这首艳词,《乐府指迷》中便认为万不可学,多半周邦彦到晚年想到年青时的耽溺儿女情长,也颇羞颜。然而这样直抒胸臆的词,却也别有感人的力量,《蕙风词话》中就称扬说:“‘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弃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情到浓处,什么含蓄婉转已全用不着,直接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别具一种魅力。然而他的“说尽”,也只能是说尽相思相忆之情而已,深厚真挚,却不是炽热猛烈,他毕竟非狂非狷,只是一个持中庸之道的文人——他曾经在姑苏与营妓岳楚云相恋,分别多年之后,有一次由京师路过苏州,楚云早已从良嫁人而去,周邦彦在太守宴席上见到楚云的妹妹,追想旧人,写了一首《点绛唇》词寄给她,感叹道:“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风泪。”楚云见词不胜悲感,哭泣累日。他们的故事没有象很多文人韵事一样,给安上一个最终团圆的结局,只余一襟泪痕留给后日凭吊。这遭遇也正象是他的个性,并不激越发扬,而是沉厚隐忍。

  

   周邦彦晚年欲回到两浙故居,却因方腊起义,遍地干戈路途不通,不能回乡,只有在“待指制举南京鸿庆宫”的职位上,举家居此而终。“提举某宫观”是宋代士大夫在政治生涯的暮年,常常受封的一个官职,其实也就是给一个安闲的职位养老而已。相传周邦彦在迁官之初梦中得句,做了一首《瑞鹤仙》词,起初不知所谓,后来经历战乱、仓促投奔、最后得到安身之地以终老的遭遇,与词作的影射竟一一暗合对应,使人惊异不已。该传说颇无稽,却似乎已经有了神化周词的倾向,古人总迷信“诗谶”之类,其实骨子里,是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喜爱之缘故吧!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里将周邦彦和同乡词人潘阆相比较,“二人身后毁誉适得其反,可谓有幸有不幸矣。”潘阆是潇洒的隐士,晚年却被牵扯到官场之中,遭受牢狱之灾,险些不能尽其天年。而周邦彦一直在宦海浮沉,始终保持平静恬淡的心态,不争荣,也不招辱,这种人物并不眩目,却很耐得后人细品与回味。




推荐阅读:

萧子云《梁三朝雅乐歌》

杜文澜《词律校勘记》

龚翔麟《红藕庄词》

赵长卿《惜香乐府》

词谱·庆春宫61首

李清照词30首鉴赏

曹溶《静惕堂词》

词谱·情久长12首

李俊民《襄阳咏史47首》

韦庄《浣花词》

毛奇龄《毛翰林词集》

元曲详解20首

程敏政《咏史十四首》

黄庭坚七律全集

林庚白《孑楼诗词话》

成鹫《荔枝词三十首》

贾谊《贾长沙辞赋》

鱼玄机诗18首鉴赏

成伯玙《毛诗指说》

汪元量《水云词》

扬雄赋选

落花诗

飞花令-兰

明清女词人词选

徐照《芳兰轩集》

孙云凤《湘筠馆词》

江淹《别赋》

王勃辞赋集

古辞赋《植物赋》21篇

王国维《录曲余谈》

戈载《词林正韵》

范成大《石湖词》

郭思《瑶溪集》

赵长卿词5首赏析

张玉娘《兰雪集》

范成大词9首赏析

陆游《放翁词》

冯梦龙《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赵师使《坦庵词》

毛先舒《鸾情集填词》

张珍怀《飞霞山民词稿》

李清照词6首赏析

元曲曲谱

吴泳《鹤林词》

汪石青《黟山新籁》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蒋兆兰《词说》

全金元词

黄公度《知稼翁词》

凌祉媛《翠螺阁词》

王世贞《国朝诗评》

濮文琦《弹绿词》

朱中楣《镜阁新声》

王士稹《衍波词》

俞彦《少卿乐府》


狭斜通凤阙 上路抵青楼 簪绂启宾馆 轩盖临御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