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代词人·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元祐初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绍圣末,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召拜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著有《鸡肋编》、《晁氏琴趣外篇》。

  

  【摸鱼儿】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咏苏门学士》:“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陈君有道举,化行阁井淳。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所说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四人,最后一句还打趣了秦观的相貌,让我们得知在小词中显示得秀弱工愁的秦少游,原来如其师苏东坡一样蓄了一部髯须。晁补之在诗中惟独遗漏了自己,其实去掉陈师道,加上他本人,才是公认的“苏门四学士”。四学士中秦、晁二人所长相似,《能改斋漫录》说:“鲁直长于诗辞,秦、晁长于议论。”而张耒又区分过他们两人的差异:“秦文倩丽若桃李,晁论峥嵘走珠玉。”可见秦观的特色在文采流丽,而晁补之主要以气势惊人,这也自然是他们的个性差异所造成。

   苏门子弟诗文各有所长,风采各异,但填词一道,却似乎难得有弟子主动步武东坡,秦观从头至尾都是清丽婉约一路,黄庭坚偶有小词学苏,更能代表自己风格的却是瘦劲拗折之作。张耒存词很少,也是仿效花间余绪。四学士中填词真正与苏轼差相仿佛的,惟有晁补之一人,后人还认为他学的不是很到家,刘熙载《艺概》中就评论说:“东坡词,在当时鲜于同调,不独秦七、黄九,别成两派也。晁无咎坦易之怀,磊落之气,差堪骖靳,然悬崖撒手处,无咎莫能追蹑矣。”所谓“悬崖撒手处”,大约指坡词中一种超迈之气,旷达之志,面临困境也不改其度的洒脱气度,在这一点上晁补之就未免流于牢骚,堕入消极。读上面的《摸鱼儿》词即可知,他不止一次的抱怨“儒冠曾把身误”、“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而这种牢骚并非真实心声,只是无奈之际的愤激语,在这一点上,他不全似东坡,却隐约已有了后来的辛词风骨,所以冯煦说他:“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那一股郁积难舒的愤懑之气盘踞词中,使他的词显得沉甸甸的,调子轻扬不起来。

  

   这一首《摸鱼儿》可以称为晁补之的代表作,因为写得实在太好,在他之前似乎还没有人用这个词牌写出如此高调,所以竟给这词牌带来了一个更习见的别名《买陂塘》,又称《迈陂塘》,即是从该词第一句而来。而他这种“沉咽”的风格,也为后来的辛弃疾所继承发扬。

   晁补之在文坛崭露头角时很年轻,与秦观才高而命运不济的情况正相反,他是官宦子弟,十七岁时随着赴任做官的父亲到杭州,即以一篇《钱塘七述》受知于苏轼,苏轼称他的文章“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此名扬天下。他得第时才二十七虚岁,且在开封府试和礼部别院殿试都是第一,可谓年少得志,与秦观久淹场屋的遭遇更是截然不同。这样的经历,注定他必然心高气傲,才雄志大,所以当他受到新党的冲击被贬的时候,并不象性格柔弱的秦观一样凄然自伤,而是表现得愤慨不平。他是自信的,所以对自己的不得进用有一种深切的遗憾,甚至愤激到否定这么多年来一直信奉的“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条。学儒者不满时常以遁世的理想来平息胸中郁气,晁补之也是如此,他词中反复的说要归隐,其实无非是对现实不满的反语,其实心底那一股经世济民的热焰,哪里能够轻易熄灭?

  

   晁补之少年时即受教于苏轼,与苏门秦黄等人交情也颇密切,苏轼给黄庭坚写信谈到:“晁君骚词,细看甚奇丽……然有少意,欲鲁直以己意微箴之。凡人文字,当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怪奇,盖出于不得已也。晁文奇丽似差早,然不可直云尔。非谓其讳也,恐伤其迈往之气,当为朋友讲磨之语乃宜。”这段话说得非常恳切,所谓“奇丽似差早”,正是苏轼看出了晁补之由于年少气盛而发语不够沉着的缺点,但他并不直接批评,而是让黄庭坚以朋友切磋的方式,婉转提醒,为的是不伤害这少年创作的信心与锐气,这是何其的用心!苏门子弟之所以都有较高的成就,与苏轼细心体贴、因材施教的指导方式是分不开的。苏门师友之间的彼此尊重,互相关怀,那种既和睦而又不失活泼诙谐的团体气氛,使后人在千载之下,尚神往不已。

  

  因为属于元祐党人的缘故,晁补之也象同门一样,历经宦海浮沉,一度退隐田园,他所受的折磨不及黄、秦二人之苦,但贬谪之际,也难免发出苦闷之音,如被贬信州时就写下“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临江仙》)的悲怨词句,但大多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少年时那一股“迈往之气”,因为受到挫折,更变而为坚定,降而为沉郁,象这首被贬在亳州时写下的咏梅词《盐角儿》: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苏轼咏梅词,说:“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是一种超逸高旷,而晁补之说:“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却一种傲然自许。中举时神宗曾亲口称赞他的文章:“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他确实不是能够被风霜摧折的山桃,而是骨气峥嵘的寒梅。他也不象其师东坡一样看遍世情,有恬然随时的豁达,他的心中,始终带着少年时那一股与生俱来的骄傲之气。

  

  晁补之比苏、秦、黄等人活得更久,在徽宗朝被赦还后又坐元祐党人外放,最后死于泗州任上,大观四年(1110)的中秋节,他自画了一幅山水图在泗州官舍的春堂大屏上,题诗一绝云:“胸中正可吞云梦,琖底何妨对圣贤?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又咏《洞仙歌》一阕: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这首词即是他的绝笔之作,他幼而聪颖过人,才干抱负俱不同凡响,却一直牵涉到党争之间不得其用,心中的愤慨郁积自然较别人更重,但到了临终之前,他胸中的云天之志,一转而为浩然超旷,“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笔底江山,眼前景致,那一片光风霁月,正如他这一洒脱的绝笔,傲然,坦然。




推荐阅读:

牧常晁词22首

沈岸登《黑蝶斋词》

张令仪《蠹窗诗馀》

钱谦益《投笔集》

冯舒《诗纪匡谬》

刘仲尹词11首

卢挚词22首

杨亿《西昆酬唱集》

柴望《柴氏四隐集》

长篇二十韵宋诗集87首

飞花令-中秋

刘因词35首

刘志渊词56首

宋徵舆《海闾倡和香词》

徐石麒《坦庵词》

周之琦《退庵词》

飞花令:秋

刘处玄词65首

刘敏中词149首

陈锐《袌碧斋词》

宋代红梅诗词150首

谭吉璁《鸳鸯湖棹歌》

高观国《竹屋痴语》

凌云翰词28首

刘秉忠词81首

陈步墀《绣诗楼词集》

乔应甲《半九亭集》

严绳孙《秋水词》

李弥逊《筠溪乐府》

周星誉《东鸥草堂词》

梁寅词39首

文镜秘府论·天卷

文镜秘府论·地卷

文镜秘府论·东卷

叶小鸾《返生香》

李孝光词22首

李真人词20首

张先《安陆集》

厉志《白华山人诗说》

白居易七言八句律诗299首

尤侗《百末词》

李俊明词69首

李齐贤词53首

梁小玉诗录

姬翼词163首

郑兰蓀《莲因室词》

黄仲则《两当轩集》

李道纯词59首

李雯《蓼斋词》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赋》

王勃《王子安集·辞赋》

张西厢《闲话诗钟》

李纲《梁溪词》

魏玩《魏夫人词集》

二李七律选

钱谦益《西湖杂感二十首》

婉约词

纳兰性德《饮水词》

晁端礼《闲斋琴趣外篇》

李清照《漱玉词·注释版》

鲁九皋《诗学源流考》


聊排灵琐闼 徐步入清都 青溪冥寂士 思玄徇道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