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II ①(上)三摩地(入定)-《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又译:基帕尔.辛)
第二章 瑜伽的理论与修练-《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
2.1 古代瑜伽的基础
2.2 八大瑜伽
I-II 戒绝和遵从
III 体位
IV 呼吸控制
V 感官控制(回摄和抽离)
VI ① 专注
② 专注瑜伽
VII ① 冥想、静坐
② 冥想瑜伽
③ 冥想瑜伽的好处
VIII ①(上)三摩地(入定)
三摩地(samadhi)一词由两个梵文的字根衍生而来,sam等同于英文的syn,意思是「在一起」的意思,而adhi(原始的存在)等同于希伯来文的Adon 或Adonai,代表上主的意思,sam和adhi加在一起,表示心智完全专注于上主。这个状态是所有的有限形式渐渐减少,具有个别性的个体消溶,体验到伟大的真理-----Ayam Athma Brama----“我就是梵天”。
瑜伽的漫长修练过程,三摩地是它的最终巅峰,可以说是瑜伽的全盛状态。当冥想静坐者完全不再想到自己时,冥想本身逐渐进入三摩地状态,心智成为思想的真正形式。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觉知本身,求道者不再感知外在的任何事物。这是完美幸福的状态。
有两个方法可以获得三摩地状态。超越身体意识的人,藉着摧毁总是跟随物质之后的心智念力,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一点,便可以获得三摩地状态。其他人则可先透过虔诚、力量和记忆,练习分析、领悟,然后进入这个状态。三摩地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形式。
静坐中,一个人还保持在冥想者和冥想对象间的差别,但在三摩地(认知一切)中,连这种情形都会消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体性会消失。专注于无限中,会使我们从所有有限附属物中解放,然后洞悉事物核心,体验到所有存在的精微面和抽象面。
三摩地可能伴随自己个体的意识,称为区别(savikalpa),或者并不伴随任何像这样的意识,称为不区别(nirvikalpa)。斯利.罗摩克里斯那把前者比做布娃娃,泡入水中会吸满水;后者则被比做盐娃娃,浸入水中就溶化了。这两者中,不区别的等级明显较高。至于区别,虽然大大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但仍只是朝向绝对状态的一个初步而已。
并非所有的瑜伽行者都可以达到不区别的状态,真正达到的人,通常在一生中也仅会有那么一次。他们因此最后逃离有名、有形的世界,成为解放的灵魂。过去、现在尚未结果的业力,不再绑住他们,但他们这一世的定业必须完成,必须过完这一生。一旦从不区别返回人类意识时,他们的生活、行为就像其他人一样。但当执行世俗责任时,他们永远专注于上帝,永不与祂分离。带着对上帝的了悟,在感官世界中活动,称为简易、幸福的三摩地(Sehaj Samadhi)。
不论行、住、坐、卧,
始终在衡定的状态中。
——卡比尔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