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心-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近来有一些体会,想跟老师报告!
师:很好啊!
生:这段时间,因為经济景气不好,收入锐减,可是还有房屋贷款要缴,小孩要上大学,也要缴学费,不能像前一段时间那样,全心学佛修行,必须设法工作,增加收入,内心感到“逼迫性”,压力很大。
师:如何处理?
生:初学佛时,总觉得修行最重要,牺牲世间法是值得的。可是现在对空性有了体会之后,知道世间法和出世间不相碍,一切法皆是寂灭相,不取“出世间法”、不舍“世间法”,在工作中保持内心寂静,“逼迫性”、压迫感也就消融了!当初,我意识到我无法再过专心修持的生活,而不得不回到万丈红尘里,心中有些不愿意而且感到无奈。但是当我的心安住空性时,发现世间并不妨碍修持,反而是更真实的焠炼,就不再心存排斥了。
师:很好,一般学佛的人,遇到困难,往往会用移转的方式来逃避:研究经典或打坐、诵经、念佛、持咒,如果能使内心的宁静,然后很理性地面对问题,那就对了。如果只是沉浸在内心的宁静,或感应、神通之中,回到现实,问题依然如故,内心又再度纷乱、感受到苦迫性,这样的学佛是不究竟的。如你所说,以空性的智慧面对真实的情境,以安住于寂静中,自然消融内心的冲突,而不再有压迫感,这是正确的修行。
生:很奇妙的是,当融入空性、心无分别时,有另一种智慧生起,很清晰地看见当下的因缘,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去作,并且很容易地化为行动,来应对当下的情境。我开始进行评估、计划,了解环境、考虑事情、与人接触,在这些过程中,都可以保持内心的寂静,修行和工作其实是可以结合的。
师: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和众生结善缘、积集菩提资粮、培养慈悲心,修学大乘佛法,并不限于财布施或法布施,修四摄法中的爱语、利行、同事,就是在人群中,将自身修得的寂静、柔软、清净、开朗的气质自然散发出来、摄受众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化导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了!
生:有时候,事情发展出奇的顺利,或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不免喜不自禁。这时,我也观察到,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乐境、沈迷在喜心中,依然安住空性,知道乐境、喜心也是缘生缘灭、幻化无常,内心就回到寂静,不再波动了。
师:其实,在可欲的乐境、如愿以偿的满足感之中,修行难度更高。因为逆境、苦迫,会驱策人精进修行,得以离苦、灭苦,但是欲乐情境的诱惑和陷阱,要有很高的警觉性才能发现,即使发现了,如果没有很强的出离心,仍然会逗留在那里,不肯舍弃,内心寂静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在平时就多作内观禪修,培养觉察力和离执力,否则境界一来,恐怕是很难过关的。
生:感谢老师的教导,让我得到法的受用!
师:你本身下功夫也是很重要的,继续努力吧!
更多资讯:
http://www.aiweibang.com/m/u/330905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