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9、由觉察当下到般若智慧-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台湾省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文中的“师”指的印顺法师,“生”指的是法师的弟子(或学员)。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师:近来在修行上有什么疑问?

 

生:我现在的修行重点放在「觉察」,可是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有时候觉得一直觉察动作、觉察眼前的东西,有点枯燥乏味,譬如切菜的时候,注意切菜的动作、青菜从一整把变成一段一段的。这样又如何呢?生活不就是这样琐琐碎碎的吗?这种修行方法是不是枝枝节节的呢?

 

师:这是修行的入门方便,用意在于培养觉察力、训练「活在眼前」的定力。重点在于体验「能觉知的心」和生起「般若智慧」。

 

生:「能觉知的心」是否就是「真心觉性」?

 

师:「真心觉性」是真常唯心思想,暂且不谈它。「能觉知的心」和「所觉知的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如幻如化,能所相依而无没自体。「能觉知的心」,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识,并没有真实常恒的实体。明白见到这个真相就是般若智慧。

 

生:觉知是不是一种「能量」?

 

师:觉知没有实体,必须在眼耳等感觉器官(根)、色声等境相(尘)和心(识)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之下显现的「现象」,不是单纯的能量或物质。

 

生:觉察和般若有什么不同?

 

师:不要把注意力停留在觉察的内容和对象土,如:切菜的动作、青菜从一整把变成一段一段的过程,还要返观作为觉察工具的根身和能觉察的心,根、尘、识是相依的整体,历历分明,却没有界限和自体。这就是无自性、从缘起的事实真相,这是由觉察通往般若之路。

 

生:怎样返观觉察「根身」和「能觉察的心」?

 

师:当你觉知眼前的情境时,要把一部份的觉知返观内在的「根身」上,也就是身体「知觉」,根身是见闻觉知的物质层面,进一步再返观如明镜一般朗照的「能觉的心」,这是见闻觉知的心灵层面。

 

生:见闻觉知的心无形无相,怎么体验?

 

师:无形无相,却又灵明觉知、如如不动,假名为「心」或「识」,有「了别」的功能,却不是离开外境、根身另有真常唯心的实体。心境根身性空如幻,即是实相。只要细心观照,并不难发现它。

 

生:情绪和思想生起的时候,觉察力就减弱或没有了,怎么办?

 

师:试着觉察情绪和思想,这时情绪的变化和念头的起伏就如同外境映现在镜子里一样,那么,虽然情绪和思想是生灭变化的,能觉察的心仍然是灵明觉知、如如不动的,这就是动态禅修。不须要将情绪和思想停止,只要静观它的变动就行了!

 

生:情绪和思想是动态的,觉察是静态的,一个心同时有动、静两面,真奇妙!

 

师:情绪和思想不一定是动态的,当你修「奢摩他」(「止」)时,情绪和思想也会有静止的时间。觉察在感觉上,似乎是静态的,但事实上并没有动静可言的,只因为情绪和思想的变动,觉得觉察的心是静止的。

 

生:那么,心既非动、也非静,是吗?

 

师:心和境,动和静是相依相待、假名安立、无自性、没有实体的。

 

生:有人说,情绪和思想是妄念,觉性是真如,老师认为怎样?

 

师:情绪、思想和觉察都是缘起如幻,这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诸法的本质,如其原状、真实的样貌」;把情绪、思想和觉察当真,不明真相,则情绪、思想和觉察都是妄念。当情绪与空性、般若相应,就净化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思想与空性、般若相应就净化为「分别智」;觉察与空性、般若相应,就净化成为「根本智」,也可以方便称为「觉性」。见到诸法虚妄,就是真实,真如与妄念二法都是相待安立、没有绝对实体的。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