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从挫折到改变-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省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台湾省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文中的“师”指的印顺法师,“生”指的是法师的弟子(或学员)。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我最近心情郁闷,该如何舒解?
师:什么事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这几天觉得生活不顺遂,总有做不完的事。昨天下班回家,累得连开门的力气都没,拿不稳钥匙,我的先生在一旁很不耐烦,皱了皱眉头,我心里更不舒服了。
师:你有什么看法和反应?
生:我认为他私毫不关心我,我对他说:他回家后,只想享受,不愿分担家务事,也不管小孩的功课。他听了倒也没说什么。第二天,他很早回家,虽然外面下着雨,还带了小孩去看牙医。
师:这不是很好妈?他愿意改进。
生:可是我公公在一旁就说话了,他说:「你看看!你不好好照顾小孩,结果小孩生病了,还要你的先生带去看病。」我觉得非常委屈,整晚闷闷不乐。
师:你认为其中的问题在那里?
生:我先生不能接受我的忙和累,他希望回家后,看到大家很快乐。我和他沟通之后,他想分担一些责任,但我的公公不能接受他的儿子下班后,还得为小孩操劳。
师:你的委屈感是从那里生起的?
生:可能是我不能接受辛苦上班,却得不到肯定,有了问题只怪我,太不公平了!
师:你可以改变想法吗?
生:怎样改变?
师:你可以观察对方的想法和反应,他有他的因缘,不是我可以决定的。他的话只表示他看到的部份,只要你自己无愧于心,知道事实的真相就好了。接受这个事实,你才会安心,并且自我肯定,扫除心中的委屈感。
生:我还是觉得不公平。
师:你认为每一件事情都应该「公平」,你才会快乐吗?
生:那我该怎么想?
师:你只要认清:事实上,不是每一件事都符合「公平」的原则,而每个人所认为的公平,标准也未必相同,这是很主观的。所以不必管公平或不公平,只要过滤他的「希望」,譬如,他希望不要有麻烦,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那是他的无明,不要让它成为你的无明,引起你的烦恼。
生:可是当他人批评指责我的时候,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不舒服!
师:这很自然。负面的态度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但是如果我们面对负面的态度时,能够保持平静、理智的态度,明白「负面的态度」如批评和指责,主要是因为对方修养不够,智慧不足,才会采取这种态度。更远一点说,这种批评指责的模式,可能是由他的生长环境中复制来的,那么,你为什么要卷入这种「负面循环」的阴影中呢?
生:真的可以不在乎他人的批评和指责吗?
师:其实,一念之间的转换,你就可以放下你反弹的心理。
生:我明白了,因为我抓住他对我的批评指责,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当我知道这是缘起的,没有绝对性,也不是实在的,不再抓住这种想法,感觉上就开朗多了。
师:很好。接下来你怎么处理这件事?
生:日子还是要过,能怎样呢?还是一样要上下班,还是要照顾家人,只是比较不会钻牛角尖罢了!
师:当你看到缘起的真相,虽然还是做事,但在态度上会比较随缘,没有期待,也没有非做到什么程度不可的执着,这样就轻松自在多了。
生:生活还是很紧凑,可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师:当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格局,思考你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除了房子、车子、人际关系这些外在事物之外,有没有观察到心灵的成长和提升的意义。如果你的人生重新定位,你将会有新的生涯规划。
生:大幅度的改变有可能吗?
师:不要先认定「不可能」,只要你对生命有新的体认,你就有改变的可能。不必急,只要知道方向,并且付诸行动,就会带动改变。
生:是不是很冒险?
师:我的意思不是换工作或换房子等单一的改变,而是心情上、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将带动外在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刻板式的生涯规划,所以不一定有固定的轨迹,只是充份理解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无自性,所以生命是流畅而不停滞,灵活而不僵固的,改变就成为很自然的了。
生:像我的状况,似乎很难突破困局,我在公家机关上班,家庭支出、房屋贷款、子女学费等等都不能少,如何能「放下」这些?
师:这需要一些耐心和创造性,以及充份的沟通。改变也许从小处改起,或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工作安排等开始改善,当家庭成员更成长、更独立、更少需索时,就可以将精神、财力节省下来,转移到更有效益和意义的地方。譬如,大家习惯简朴的生活,就不必成为工作的奴隶,彼此相互扶持,就会更和谐,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满足和喜悦感;共同成长而不是相互牵制。为了「家」而牺牲「自己」,然后筋疲力竭,不是好的方式。成长和喜悦才是更重要的。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很贫乏,可是童年的欢乐并没有因此减少,不是吗?
生:我现在明白了,改变是整体的,自然的,每个家庭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和因缘,不必有既定的模式,只要每个人活得快乐,更能发挥他的潜能,做什么或做到什么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女儿不喜欢钢琴,不要强迫她学琴,儿子贪玩不用功,不必生气,要多学习如何引导他了解学习的方法,发掘他最有兴趣的方向。工作忙碌,要分析原因,适度调整。要包容,不要太介意......,是不是这样?
师:不错了,你开窍啦!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