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②《天台宗纲要》第二章、通教

静权法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智者大师肉身塔中的金色雕像



编者按:静权法师,讳宽显,号实庵,籍贯浙江省仙居县工峻黄皮陈坑人,俗姓王,名寿安。一九〇五年师二十四岁丧父,悲恸厌世,投天台山国清寺,从师祖授能和尚座下,剃发为僧,受比丘戒。一九五七年静权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由于自知年高,应天台国清寺两序大众一再请求而回山安养。静权法师五十余年来,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解行并进。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安详示寂西逝。春秋八十岁,僧夏五十六岁。造塔于该寺香光茅蓬侧。静权法师的佛教思想主要师从近代著名高僧谛闲法师,以弘扬天台宗教义著称。转载此文,仅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静权师述

 

(二)通教的根性

 

  通教的根性,便是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他们长住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然而比起藏教的人,善根既深,智慧亦利,能够了知诸法当体即空。不同藏教的人,必须灭尽诸法,方证空理,所以称为利根。

 

  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门,正为教化菩萨,所以说菩萨断惑证真,名无生忍;傍化声闻、缘觉二乘,因为通教是三乘共禀的缘故。

 

  在通教中,又有利根、钝根。利根能通入别、圆二教,钝根仅与藏教证同样的涅槃。

 

(三)通教的道理

 

  通教的道理,依三乘分别,便是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依七种二谛分别,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依五种三谛分别,便是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

 

  甲、无生四谛。

 

  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生灭四谛,而这里所明的是无生四谛。观一切法,如幻如化,当体无生,这便是无生的意义。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逼恼身心,这是苦义。通教便是说明这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报,犹如幻化,非是实有,当体即空。即然是空,当然就不能逼恼身心,这便是生死即涅槃,所以说:“苦无逼迫相”。见、思二惑,能起善恶诸业,惑、业和合,能招集生死,这是集义。通教便是说明这见、思二惑,善、恶诸业,皆由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全体是空;既全体是空,空之与空,也就无所谓和合,这便是烦恼即菩提,所以说:“集无和合相”。三十七道品,能对治生死、烦恼,这是道义。生死是苦,烦恼是集,所对治的苦、集本空,能对治的道谛,也本来是空,空之与空,岂复有二,所以说:“道不二相”。生死、烦恼,悉皆灭尽,这是灭义。今生死、烦恼本来是空,空便无生,既无有生,何处有灭,所以说:“灭无生相”。这便是无生四谛的道理。

 

  这无生四谛的道理,表面上只说明了一个空,好像就等于根本四见中的一个“无”见而已,其实却有天渊之别,必然要详细分析一下。第一、通教所明的空,是说因缘无性,无性即空,并不是说没有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而邪见所执的无,便说无因无果,无一切法。第二、通教所明的空,是真正的道理,是符合于客观事实的;而邪见所执的无,只是出于他们的虚妄计度,是违反于客观事实的。第三、通教所明的空,可以使人很快的破见、思惑,见真谛理;而邪见所执的无,却是使人永久流落在三恶道中,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通教的十二因缘,也可以心意卜度,可以语言分别,所以叫做思议;然而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的因缘,都是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那么十二因缘的顺生,也就是无生,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是无灭;生即不生,灭即不灭,不生不灭,所以叫做不生灭。这便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的道理。

 

  丙、理六度行。

 

六度行也和前面藏教中所说的相同。但藏教所明的是事六度行,而这里所明的是理六度行。六度的事业,当体即是真空理性,达事即理,所以叫做理六度行。例如行布施时,不见能行布施的我,不见受我布施的人,也不见所布施的东西、和布施所应得的果报,像这样的布施,称为三轮体空。其他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五度时,也一一都是三轮体空,这样的修行六度,便叫做理六度行。有些人谈理性,往往就遗弃了事相,这是不对的。理性和事相,是不可分离的,一切事相,当体即是真空理性,事即是理,不可外事以求理。终日勤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这样,方才称为理六度行。

 

附:

 

第二章、通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通教的根性

(三)通教的道理

    甲、无生四谛

    乙、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理六度行

    丁、幻有、空二谛

    戊、通含别二谛

    己、通含圆二谛

    庚、别入通三谛

    辛、圆入通三谛

(四)通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5、分证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境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