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⑤《天台宗纲要》 三、别教

静权法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天台 智者塔院



编者按:静权法师,讳宽显,号实庵,籍贯浙江省仙居县工峻黄皮陈坑人,俗姓王,名寿安。一九〇五年师二十四岁丧父,悲恸厌世,投天台山国清寺,从师祖授能和尚座下,剃发为僧,受比丘戒。一九五七年静权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由于自知年高,应天台国清寺两序大众一再请求而回山安养。静权法师五十余年来,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解行并进。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安详示寂西逝。春秋八十岁,僧夏五十六岁。造塔于该寺香光茅蓬侧。静权法师的佛教思想主要师从近代著名高僧谛闲法师,以弘扬天台宗教义著称。转载此文,仅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五)六即

 

就别教而谈六即,还是有点勉强。别教虽谈佛性,仍是六而不即,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佛性在生死、涅槃之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六个阶段的位次,仍不能一味融通。今且依圆教教义,就别教而谈六即的位次。

 

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依次叙述。


 

六即位中,观行即——外凡、有十位;相似即——内凡、有三十位;分证即有十一位;究竟即一位。这五十二位,分别见于诸经,现在正依《璎珞经》,来说明菩萨历位断证之相。把五十二位,束为七科,使是: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科为二,便是:凡、圣。凡中又分为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亦名为贤。圣亦分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

 

一、理即。

 

  就是但中佛性。这但中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边之外,不即生死,不即涅槃。一念迷昧,但中佛性,便随了染缘,而出生九法界的依正;一念觉悟,但中佛性,便随了净缘,而出生佛法界的依正。在随染缘的时候,成为九法界的生死,而但中佛性的本身,并没有被九法界所染;在随净缘的时候,成为佛法界的涅槃,而但中佛性的本身,并没有被佛法界所清净。所以说:“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十法界并不就是但中佛性,而是离十法界外,另有但中佛性。九法界的生死染法,是俗谛有边,佛法界的涅槃净法,是真谛无边,但中佛性,超出真、俗、空、有的二边。圆教的中道佛性,与一切法圆融无碍,即一切法,无不是中道佛性;而但中佛性则不如是。但名中道,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叫做“但中”。

 

二、名字即。

 

  就是仰信但中佛性。初闻但中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边之外,离十法界,别有但中佛性,即于此生起信心,深信不疑。了知一切凡夫,沉沦生死,而但中佛性,未曾有减;一切圣人,证入涅槃,而但中佛性,未曾有增。然而所以不能证得这但中佛性,都是由烦恼、生死之所障蔽,必须先修空观、假观为方便,进修中观,灭除烦恼、生死,方可以亲证但中佛性。这样生信,这样了解,便是别教的名字即位。

 

  三、观行即。

 

  就是外凡十信位。信是顺从的意思。闻说别教的但中佛性,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等道理,随顺不疑,叫做信心。信心有十种: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对于但中佛性,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等道理,深信不疑,叫信心;于此但中佛性之理,忆念不忘,叫念心;为了要亲证但中佛性,先修空观,观真谛理,一心精进,不杂不退,叫精进心;运用智慧拣择,离诸过失,叫慧心;湛然宁寂,心不动摇,与真谛相应,叫定心;定力日深,慧光日发,定慧交资,纵逢障难,心不退转,叫不退心;以此定慧,回向佛地,叫回向心;兢兢自护,保持不失,叫护法心;任运防止一切过非,叫戒心;乘自本愿,游历十方,上求下化,叫愿心。这十信位,伏三界见思惑。和藏教七方便位、通教乾慧地、性地齐。

 

四、相似即。

 

  就是内凡三贤位。这里细分起来,就有三十个位次,便是:十住、十行、十回向。

 

l、十住位。真谛是所住的理,智慧是能住的心,以智慧心,住真谛理,这叫做“住”。十住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信心成满,广求智慧,创发大心,叫发心住;随空观心,净诸六度法门,炼治心地,清净洁白,叫治地住;巧观空有,长养众行,叫修行住;生于真谛实际之家,种性清净,叫生贵住;带真随俗,修习无量善根,叫具足方便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门,叫正心住;彻证无生,入于毕竟空界,叫不退住;见空而不取证,悲智坚固,不生二乘之邪倒,如人初生,太和未散,天真纯粹,叫童真住:不住于空,而能入假化物,当绍佛位,叫法王子住;观空无相,得无生心,以无生法水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当绍王位,用宝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叫灌顶住。

 

  初发心住,断三界见惑尽,和藏教初果、通教八人地、见地齐。到第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和藏、通二教的佛地齐。到第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藏、通二教,不能知其名目。菩萨不知众生病,不知法门药,此等无知之惑,如尘若沙,叫做尘沙惑。对于所化六凡之机,不知他们的病,不知治病的药,不能应病与药,这是界内的尘沙惑;对于所化三乘之机,不知他们的病,不知治病的药,不能应病与药,这是界外的尘沙惑。观一切众生病,学一切法门药,这是伏尘沙惑;能知病识药,应病与药,这是断尘沙惑。这十住,叫习种性,研习空观。用从假入空观:假是虚妄,空是审实,知凡俗的虚妄,悟真谛的审实,先须照假,后入于空,叫从假入空观。见真谛理。开慧眼:了知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理。成一切智: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能知能解,但不能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叫一切智。证位不退:永不退失,超越凡位。

 

2、十行位。行是进趣的意思。以前十住位中,既已发真悟理,从此加修,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十行是: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初入法空,不为邪动,心生欢喜,叫欢喜行;常化众生,令得法益,叫饶益行;常修忍辱,谦下恭敬,叫无瞋恨行;发大勇猛,行大精进,令一切众生,至究竟涅槃,叫无尽行;修定持心,不为无明之所失乱,叫离痴乱行;般若智照,念念现前,生生常在佛国中生,叫善现行;以人法二空为方便,空诸执著,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叫无著行;依四弘誓,运大慈悲,与乐拔苦,所愿如心,成就一切难得善根,为天人所敬,叫尊重行;力行真性、观照、资成三轨,说法授人,示教利喜,令人信解领受,三轮清净,善成轨则,叫善法行;真、俗二谛,同时现前,空有双非,但中理显,叫真实行。

 

  这十行,叫性种性;分别十法界中种种性,种种欲,无有错谬。用从空入假观:若住于空,便同二乘,不能利益众生,不能算做佛法;现在是观空而不住于空,而入于假,遍观一切众生病,遍学一切法门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叫从空入假观。断界外尘沙惑,见俗谛理。开法眼:明见生、住、异、灭、自、他、一、异等相,众生几微,无不洞鉴。成道种智:能分别一切假名,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叫道种智。

 

3、十回向位。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事理和融,顺入法界,叫做“回向”。十回向是: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以无相心,常行六道之中,到处度生,心常无相,叫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念念不住于空、有二边,而归向中道,二边可坏,中道不可坏,叫不坏回向;一切时中,依三世佛法而行,叫等一切佛回向;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养一切佛,叫至一切处回向;以常住法,授与前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以此授受,功德无量,叫无尽功德藏回向;行中道之善,不漏落于空、有二边,即空而有,即有而空,叫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观众生修善行恶,无有二相,叫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以中观心,随顺实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无,叫真如相回向;以般若照三世诸法,理智合一,无能照所照,叫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觉一切法,中道无相,一法既圆,万法俱寂,叫入法界无量回向。

 

  这十回向,叫道种性;正修中观,叫做道,能生佛果,叫做种。习中观:空假之心,既已满足,正修中道第一义观。伏无明惑,居方便有余土:修空、假二观的方便道,断见、思、尘沙,叫做方便。无明未尽,名为有余。证行不退:化他行满,无有退转。

 

五、分证即。

 

  最初仰信但中佛性,经过观行、相似位,修空假二观为方便道,然后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便入于分证即位了。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依别教位次说,是初欢喜地;依圆教位次说,是初发心住。分证即共有两位:1、十地位,2、等觉位。

 

1、十地位。地有二种意义:一能生,二能持。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佛智,能兴无缘大悲,荷负一切,故名为地。《璎珞经》:“地名为持,能持百万阿僧祗功德故;亦名为生,能生一切因果故。”十地是: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分破无明,不为烦恼魔所动;分证法身,不为阴魔所动;分得常住,不为死魔所动;百界作佛,不为天魔所动),有、无二边,平等双照,自、他俱益,真实大庆,叫欢喜地;相即无相,以证无相,入众生界,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众生之界,同于虚空,不为空、有二边之垢所染,叫离垢地;中道智光,慧照无碍,入上信忍(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初欢喜地为下品信忍,二离垢地为中品信忍,三发光地为上品信忍),修习诸佛道法,净极明生,叫发光地;顺无生忍(四焰慧地为下品柔顺忍,五难胜地为中品柔顺忍,六现前地为上品柔顺忍;顺于无生之理,所以为顺无生忍),观一切法,观慧发焰,比前极其明盛,叫焰慧地;顺无生忍,修佛道法,三界无明,莫不皆空,不但方便土尘沙已尽,即实报土,与分证寂光土之无明,亦已分尽,为下地所不及,叫难胜地;上顺诸法上品无生忍,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寂灭无二,寂灭境相,常时现前,叫现前地;修无生忍(七远行地为下品无生忍,八不动地为中品无生忍,九善慧地为上品无生忍),以中道观,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即是第一义谛,当体无生,任运常向上地,念念寂灭,叫远行地;以无生观,舍于三界,三界乃有为动作之地,既入无为寂灭,不为三界所动,叫不动地;入于上品无生忍,于一一世界,学佛化度,无明将尽,智慧转增,念念觉无生之理,即以此理,觉悟众生,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以此利他,叫善慧地;入中道观,受佛职位(以此得菩萨果为寂灭忍),既等不妄不变之真如,亦同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遍覆涅槃果海,叫法云地。

 

  初欢喜地,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名见道位。从初地至佛地,皆断无明,但以约位,分为三道:初地名见道,二地至六地名修道,七地以去,名无学道。别教初地以前,未见中道,尚名邪见,断无明别见,发真中道,名为见道。开佛眼,无明初破,圆见法界,成一切种智,知一切诸佛道法,知一切众生因种。初入实报无障碍土,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名无障碍。证念不退,中道正念,二边莫动。随可化机缘,于百三千大千世界中,现身作佛,示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等事。从此至第十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功德智慧,位位转胜。此十地位,叫圣种性。

 

2、等觉位。从第十法云地,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从法云地望之,名之为佛;若从妙觉位望之,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纯修观智,纯一坚利,喻如金刚,所以称金刚心;惟余一品无明未断,所以称无垢地。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所以称为等觉。犹有一品无明未破,以金刚观,再破一品无明,使可补入妙觉佛果,破一品无明,叫做过一生,补妙觉位,叫做补处,所以又称一生补处。因位虽穷,其上仍有妙觉极果,仍有一品无明,未曾断尽,所以不得称无上士,而称为有上士。

 

六、究竟即。

 

  就是妙觉。从等觉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寂而常照,名为妙觉。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说无量四谛*轮,所谓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别教佛果,但破十二品无明,与圆教第二行位菩萨齐,依圆教论,仍是属于分证位。而圆教的妙觉佛果,为了教化钝根菩萨,示现别教佛相,那就并不是等于圆教第二行位菩萨,而真实是圆教的究竟位了。

 

  据经教所说,还有借别教的位次,来说明通教断证的。如说初地断见惑,二地至六地断思惑等,断见思惑,明是说通教的断证,并不是正说别教的断证。有借别教的位次,来说明圆教断证的,如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是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别教的十地,果报是实报无障碍土,既三贤位已住实报无障碍土,明是说圆教的断证,并不是正说别教的断证。若能把别教的六即,详细分别清楚了,那么对于经教中所说,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或是正说别教,或是借别明通,或是借别明圆,都可以一览了然,无所窒碍了。

 

附:《天台宗纲要》第三章 目录

 

第三章、别教

(一)立名的意义

(二)别教的根性

(三)别教的道理

    甲、无量四谛

    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丙、不思议六度、十度

    丁、显中二谛

    戊、圆入别二谛

    己、别三谛

    庚、圆入别三谛

(四)别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1)十住位

(2)十行位

(3)十回向位

5、分证即

(1)十地位

(2)等觉位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境

    第二、真正发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