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⑩《天台宗纲要》第四章 圆教

静权法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静权法师,讳宽显,号实庵,籍贯浙江省仙居县工峻黄皮陈坑人,俗姓王,名寿安。一九〇五年师二十四岁丧父,悲恸厌世,投天台山国清寺,从师祖授能和尚座下,剃发为僧,受比丘戒。一九五七年静权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由于自知年高,应天台国清寺两序大众一再请求而回山安养。静权法师五十余年来,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解行并进。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安详示寂西逝。春秋八十岁,僧夏五十六岁。造塔于该寺香光茅蓬侧。静权法师的佛教思想主要师从近代著名高僧谛闲法师,以弘扬天台宗教义著称。转载此文,仅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依不思议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悯己悯他,上求下化。

 

  既深识不思议境,了知一苦一切苦。我与众生,无始以来,起惑造业,轮转生死,当求出离。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苦,大家都知道,而人间八苦,天上五衰,修罗多瞋,声闻、缘觉,沉空滞寂,不肯趋向于大菩提,亦复是苦。因此,便起大悲拔苦的心,发两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两誓愿,要分三谛来说明:

 

  一、虽知众生如虚空,而誓度如虚空的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而誓断无所有的烦恼,这是约真谛说;二、虽知众生数甚多,而誓度甚多的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誓断无边底的烦恼,这是约俗谛说;三、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誓度如佛如的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誓断如实相的烦恼,这是约中谛说。若见有众生可度,见有烦恼可断,便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所以须依真谛而观空;若偏观空,不见有众生可度,不见有烦恼可断,又著于空。若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所以必须依俗谛而观假;若但见空、有二边,便违中道,所以必须依中谛而观中。如鸟飞空,不住于空,亦无迹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亦复虽空而断,虽断而空,是为真正发菩提心。

 

  又既识不思议境,了知一乐一切乐。我与众生,虽知求乐,而不识乐因,如把瓦石当做了如意珠,萤火当做了日月光,所以虽长劫求乐,乐不可得。今既了解,便起大慈与乐的心,发两誓愿,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誓愿,也要分三谛来说明:

 

  一、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而誓修如空的法门,虽知佛道无所有,而誓成无所有的佛道,这是约真谛说;二、虽知法门无量,而誓修无量的法门,虽知佛道无上,而誓成无上的佛道,这是约俗谛说;三、虽知法门非修非不修,而誓修非修非不修的法门,虽知佛道非证非得,非不证得,而誓愿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这是约中谛说。若见有法门可修,见有佛道可成,是名有见;不见有法门可修,不见有佛道可成,是名空见;如是二见,都是邪见,所以必须依三谛而修三观。虽空而修,虽修而空,亦复虽空而成,虽成而空,是为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体不思议妙境,常恒寂然,这是定,寂而常照,这是慧。定即是止,慧即是观。

 

  这里,还须分别所安和能安。所安是法体,即是不思议妙境;能安是寂照。若知烦恼生死,本性清净,这是寂,也就是止。如《摩诃止观》说:

 

“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冰,变作坚冰;又如睡来,变作有梦。今当体诸烦恼,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如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只指妄想,即是法性,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元返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止时,上来一切流转皆止。”

 

  若知烦恼生死,本性如空,这是照,也就是观。如《摩诃止观》说:

 

“观者谓观察无明之心,上等法性,本来皆空,下等一切善恶妄想,皆如虚空,无二无别。譬如劫尽,从地上至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又如虚空藏菩萨所现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来,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复自然(自烧),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

 

  这是说明能安的寂照——止观。又烦恼生死,即是法性,即是不思议妙境,能安即所安。所安是法界体——不思议妙境;能安是法界用——寂照。

 

  安心止观,分为二门:一是教他,二是自行。教他又有二种:一是圣师,二是凡师。所教的人,又有二类:一信行人,二法行人。要须听法而悟,这是信行人,要须思惟而悟,这是法行人。长劫闻法,便成信行种子,长劫坐禅,便成法行种子。法行人根利,因为他能自己观法而得开悟,信行人根钝,必须从他人处闻法方得开悟;也可说信行人根利,一闻便悟,法行人根钝,必须历法观察方得开悟;也可说各有利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自行也有信行、法行二类。信行人,宜修观,法行人,宜修止,然而也不一定。

 

  教信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信行人转为法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便成十六番。教法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法行人转为信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也成十六番。二个十六,便成三十二番安心。教他有三十二番安心,自行例此,也有三十二番安心,便成六十四番安心。又闻思二慧,互相资发,信行人虽宜闻法,亦须取资于坐掸,法行人虽宜坐禅,亦须取资于闻法,就相资中,也用四悉檀说止观法,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番安心;教他如此,自行亦然,亦成六十四番,二个六十四,便成一百二十八番安心。再用三番止观,和一心止观乘起来,便成五百十二番安心。《摩诃止观》中,说得很详细,能用这五百十二番安心止观,教他或自行,这才是善巧安心止观。

 

  得鸟者网之一目,而不可以一目的网得鸟。众生所修者,只是无量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可用一个法门去度众生。因为众生的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所以不论教他或自行,都须要明白种种法门,来善巧安心。

 

天台宗纲要》第四章 目录

 

第四章、圆教 目录

(一)立名的意义

(二)圆教的根性

(三)圆教的道理

    甲、无作四谛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称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议二谛

    戊、圆妙三谛

(四)圆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1)随喜品

(2)读诵品

(3)说法品

(4)兼行六度品

(5)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

5、分证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1、从假入空破

(1)见假

(2)思假

2、从空入假破

3、两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破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