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故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宋 法常 纸本水墨 纵88.9厘米 横33.5厘米 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藏
法常的用笔由梁楷的“简笔”变化而来,但较之稍为“文气”一些,收敛一些。图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称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奇特,有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风道骨,奇绝脱俗,状神写貌,尽得人物风流和神韵。
编者按:虽然在实修领域,(古)印度更成体系,但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还是应运而生了许多带有中华文明特色的证悟者,他们的智慧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时至今日,老庄先贤们的教诲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修。作者王钟渠先生主要从儒学入世的角度研究老庄思想,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老子名言故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三十三章
[要义] 能了解他人的是智者,能认识自我的是高明之人,能战胜他人的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是强者。勉励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能熟知自己的缺点并勇于克服它。
人生在世,总是得跟人打交道的,离开了别人就无法生活下去。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有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阶级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敌对关系等。毛泽东说,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我的问题,其实人活着就得注意分清敌友我关系,是朋友就要团结,是敌人就要戒备。
要分清敌友我,就得有认识、分析、评价他人和自我的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不但要观其言而察其行,看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还要大体了解其人的历史,看看他以前的人生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更重要的是调查他的社会关系,看看曾经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怎样评价他。常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有过错,只是小些罢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只要优点大于缺点,贡献大于索取,就是好同志。俗话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自己能称出自己的份量。人们往往自视过高,因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人活在世上最起码的底线。一个人,连自己的轻重都不知道,就无法在社会上恰如其分地为人处事。摆不对自己的位子,时或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往往越分乱礼,头破血流栽跟头。
一个智慧贤明的人,首先要对自己和周围人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估价,然后再决定与谁交往以取长补短,要帮助朋友克服弱点,要利用敌人的弱点以战胜之;要有自制之力,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只有战胜自己弱点的人才是强者,连自己都战胜不了的人往往是难成大事的。弱点突出的优点也突出,一个没有弱点的人也一定不会有多大优点,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人在那方面可能一无是处。一个克服自己最大弱点的人就差不多是伟人了,因为他的最大优点可能是稀世可及的。《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百战不会危险;不了解对方,只知道自己,或胜或败,胜负参半;不了解对方,也不知道自己,每一战都必定危险。不光军事战争这样,政治竞选也这样,商战也这样,交朋友也这样。
知人者智,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胜人者有力,只要力气大就能打败对方,这也没多大难处。最难做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一个人几乎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因为认识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不跳到圈外是难以看清圈内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不能自视其睫,拿着手电筒夜里走路,也往往只照前方,不照自己;人在宇宙中,也往往只注重认识外界,而忽视了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以周围人为参照物才能看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短处。普通人很难认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需要一种返观内省的大智慧,通过静观玄览,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避免各种自身障碍,不受私心物欲的遮蔽,了解自己的全貌。这种大智慧就是体悟冥通绝对、永恒、无限之本体的“玄智”、“慧根”,佛家说的“般若智”,是最高的智慧。自知者是圣明的,只有圣贤才有自知的这种“明慧”。同样,自胜者强也不是形下的经验层次的问题,是在自知之明基础上的自我战胜,这种战胜不是“力胜”,而是“心胜”,也就是在精神领域战胜自我,自觉克服自身弱点,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伟人。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有自胜之勇,这种勇是最大的勇,只有圣贤才有,孔子津津乐道的“智、仁、勇”就是这种最高的智慧、博爱和勇敢。大勇若怯,大勇不勇,这种勇已不是经验界的力大无比,而是一种“心勇”,这种大勇是战胜自我的精神力量。
老子在此把“知人”和“自知”、“胜人”与“自胜”对举,明确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难。明胜过智,因为明是不被遮蔽的本心之灵明,是玄冥圆融的大智慧,后者是科学层次的巧智、机智、术智。强也胜过多力,前者主要是心强志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强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者则是匹夫之勇,力士之强。
之所以难以自知,就在于人的本心之灵明受各种私心、欲望和偏见成见的遮蔽,因而不能澄明敞亮,不能内视自我,照亮本相。即使觉悟了自己的缺点、不足,没有一种参天地、塞苍冥的浩然之勇也难以克服致命的缺点。由于各种感性享乐、物质满足的剥蚀侵淫,这种大勇已逐渐抛弃了人们,所以很难战胜自己的自私自利、本位主义、好逸恶劳、虚荣自尊等劣根性。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影子,一个能战胜自己并从自己的影子中走出来的就是伟人!
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为民父母的统治者,更得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和正人之才、自制之力。所以老子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孔子也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告诫人们不要主观片面,认识事物时不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唯我。荀子提出虚一而静以解蔽的认识方法,“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因此,要用虚一而静大清明的心境去解蔽,克服认识中的主观片面性。
只有知人,才能用人,知之是用之的前提条件。知道每个人的优点缺点,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并逐渐帮助他(她)克服弱点短处。一个好的领导,不在于事无巨细必躬亲,而在于善于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闪光点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辉来。所以说,好的领导善于“将将”,而不在于“将兵”,刘邦可谓知人善用了。
[故事] 同样一个韩信,为什么在项羽手下是默默无闻的小军官,而在刘邦手里却是无人及之的大将军呢?《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兵,为连敖。”后来由滕公夏侯婴推荐,刘邦委任他为治粟都尉,就是后勤部军需粮食官。他不在大将位子上,发挥不出才能来,“信数与肖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之,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经丞相力荐,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诸侯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剜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古之贤相贤臣都善于推荐人才,如鲍叔之荐管仲,晏婴之荐司马穰苴,李斯之荐尉缭,肖何之荐韩信,徐庶之荐诸葛亮,而所荐者皆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这就是其有知人之智、爱士之德了。古之开国帝王,大都善于利用从对方跳槽过来的人以战胜对方,因为曾在对手那里干过的人最了解他们的老板了。韩信陈平原都是项羽部下,因不受重用而弃项投刘,他们最了解项羽了,刘邦赖之打败项羽而王天下。《孙子兵法·用间》说得好:“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认识一个人也不是三天两日的事,“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是在共同生活的一段时间中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革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圆岂是珠。”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贤人百里奚后,马上拜为相,百里奚便推荐了他的朋友蹇叔共理朝政。百里奚对穆公说:“臣尝出游于齐,欲委质于公子无知,蹇叔止臣曰:‘不可。’臣因去齐,得脱无知之祸。嗣游于周,欲委质于王子颓,蹇叔复止臣曰:‘不可。’臣复去周,得脱子颓之祸。后臣归虞,欲委质于虞公,蹇叔又止臣曰:‘不可。’臣时贫甚,利其爵禄,姑且留事,遂为晋俘。夫再用其言,以脱于祸,一不用其言,几至杀身,此其智胜于中人远矣。”(《东周列国志》)难怪百里奚说蹇叔之才胜他十倍,一不听蹇叔之言,便几乎遭杀身之祸。蹇叔深明天地万物之理,而有预见成败之先知,也是了不起的人物。穆公正是在这两位左右相的辅弼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知臣莫若君,刘备临终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兵北伐曹魏时却让马谡屯守街亭,那是决定胜败的咽喉之地,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之劝,屯兵于山,被司马懿彻底击败,诸葛亮也仅以空城计侥幸逃命。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痛心疾首道:“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痛哭耳!”(《三国演义》)
知子莫若父,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越后,便从海上逃到了齐国,很快就成为暴发户。他又移居陶,“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而被囚起来,范蠡本想让小儿子去楚国打点,而大儿子却争着去,不让去就自杀。范蠡只好派大儿去,并交给大儿一封信,让他转交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并送上千金,让庄生便宜行事,一定不要再管。庄生是贫而乐道的楚国名士,他看了信并留下了金子,让范蠡的大儿赶紧走,即使老二出来了,也不要问为什么。老大却私自留下来,并以自己的私囊贿赂楚国当权用事的达官显宦。“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遂以观星术劝楚王大赦天下。老大听说很快要大赦天下,老二自然就出来了。便去见庄生,庄生既惊讶他没去,又知道他是想来取回千金,便让他自去屋内取去。庄生被耍弄了,又羞又气,遂入见楚王说:“外边的人都说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人被囚,陶朱公派家人贿赂大臣,国王不是爱民恤国赦天下,而是由于陶朱公二儿子的小命而赦天下。”楚王气得立即下令先杀老二,第二天才颁布大赦令。老大拉着老二的尸首回见父母。母亲疼得涕泪交流,范蠡笑道:“我知道老大去了必定断送老二的性命。老大从小跟着我艰苦挣家,舍不得花钱。小儿子生时家已巨富,挥金如土。小儿去能救老二,大儿去必杀老二,我天天都等着他拉回老二的尸首。”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大家都熟知徒能纸上谈兵而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其父是赵国名将赵奢。“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赵王还是中了秦相范睢的反间计而深信不疑,终以赵括代廉颇。长平之战赵括大败于白起,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余万。
知徒莫若师,孔子手下有名弟子七十二,个个都跑不出孔夫子的掌心,孔夫子对每个人的道德、学问、才能都很清楚,因而才能因材施教。他曾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即仲由字子路者,子路性格果敢侠勇,最终死于卫国内乱中。孔子评论过很多弟子:“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同上)“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师也过,商也不及。”(同上)“闵子侍侧,狺狺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同上)“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同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同上)“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同上)
大多数人都是“猴子看不着自红腚”,劝说人时一套一套的,比唱的还好听,临到他自己身上却就糊涂起来了,就明白人办起糊涂事了。“为人不做官,做官都一般。”“光棍子管老婆,绝户头管孩子。”都是这个道理。
有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哥哥总想怎样能发点大财才好,于是他打发弟弟去种地,自己天天到财神庙里烧香磕头,祈祷财神保佑自己发大财。一天,财神化作他弟弟的模样,也来到财神庙,哥哥一见弟弟就生气了:“你不去好好种地,跑到这儿干什么?”弟弟说:“哥哥您天天在财神面前烧香磕头,希望财神保佑发大财,我也想发财,所以向哥哥学习,也来烧香磕头。”哥哥说:“你不去种地,不去播种,以后哪有收获?”“呀!原来一定要播下种,这才能有收获啊!哥哥你为了发财,播下了些什么种呢?”哥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时财神现出了原形,语重心长地说:“不播种就没有收获,不劳动就不会发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汗水一分成果啊!”
从前有一个农民,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节俭发了家,成为方圆有名的大财主。虽然富有了,他还跟以前一样,勤俭持家,保持着自己的很多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饭后舔碗,他吃完饭后总是把碗里的粥渣舔干净。有一次和佣人们一起吃饭,吃完后他又当着佣人的面把碗舔得光光的。一个佣人说:“我们给你干活的都不舔碗,你这当东家的怎么还舔碗呢?”他回答说:“你们不舔碗,所以永远给人家当佣人;我天天舔碗,因而成了财主。”
即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时也很糊涂。他带兵杀了反臣夏征舒,平定陈国内乱后,便把陈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庄王归楚三日后,出使齐国的申叔时才回来,申汇报了出使情况后便退出去了,并没有庆贺之言。庄王遣内侍传语谴责申叔时说:“夏征舒无道,弑其君,寡人讨其罪而戮之,版图收于国中,义声闻于天下,诸侯县公无不称贺,汝独无一言,岂以寡人讨陈之举为非耶?”申叔时便进见庄王说:“您听说过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没听说过。”申说:“有人牵牛从别人家的田地里走,不慎践踏了人家的庄稼,田主生气夺了他的牛,您怎么剖断这个案件呢?”庄王说:“牵牛过田,伤害庄稼不会多,而侵夺人家的牛是太过分了,应当轻罚牵牛者,然后再把牛还给他。”申叔时说:“您怎么明于断案而昧于断陈?征舒有罪,至于弑君,但不至于亡其国。您讨伐他也就够了,为什么又取其国呢?取其国何异于夺牛,这有什么可贺呢?”庄王到底是庄王,从谏如流,下令恢复陈国。
我总结大学失败的教训,以为最主要的是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和自制之力。彼时年轻好胜,功名心太强,遮蔽了自己的本心之灵明,以致常常失去自知和自制。没大没小,无法无天,目无师长,刚愎自用,不听人劝,放荡不羁,不守纪律。特别是不听课,不交作业,甚至不考试,简直没有了学生样,学校自然容不下这种“害群之马”了。自制之力来源于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哪有自制之力呢?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自己错了也不知道是错了,走了邪路还以为是正道,自然不去自制了,只有认识了自己错误的人才勇于改过自新。我退学后应聘到邻乡中学教书,也没教好,因为我的灵明仍然没有敞亮开来,也就是仍然缺乏自知之明和自制之力,试想一个当不了好学生的人怎么能当了好老师呢?上大学时我本末倒置,放下功课去搞研究,讨厌考试,不守纪律。教中学时仍然本末倒置,授课抓不住重点,一个汉字分解一节课,进度赶不上,出力不少,学生收获很少,师生之间也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我不爱受别人拘束,也不爱拘束别人,因而不很抓纪律抓作业抓考试,久而久之,课堂涣散,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做作业就得不到训练和巩固,不参加考试就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干饭,自然不努力,学习成绩也上不去。后来我便自动辞职了,校长王守本还勉励我说:“陈景润当年也教不了中学,却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也许你是搞研究的好料子,不适合于教学,最起码不适合于教中学。你还年轻,以后的人生路长着呢,遇到挫折不要灰心,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将来一定能在某一领域火红耀亮!”
本文摘录自《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作者:王钟渠
庄子名言故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灵性故事严选7:“选继承人老衲是专业的”——关于“口封”的那些事
修行故事严选9:“您宁肯相信一头驴的叫声,也不相信大把白胡子的我说的话吗?”
灵性故事严选11:尤迦南达对《圣经》“如果你的眼睛专注,全身就会充满光明”的解释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