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点统统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作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的基本。首先我们拿现代学术方法来讨论四念处,第一是念的问题。念是什么?大家都晓得,一切凡夫的思想,起心动念就叫作念,普通名称是念头,人的思想、感觉等等谓之念。佛学的观念就叫它妄念,所谓妄是因为这些思想感情虚妄不实,靠不住的,它漂浮不定,变化无常。念是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思想、感情等等


修行的法门,是把这个念转化过来。如修念佛法门,你如何去念佛?念佛就是把这感觉执着的作用转化成念佛。讲到念佛,我们知道佛法修持法门,归纳起来有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增一阿含经》有个偈颂:“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所有小乘的禅观法门,都没有超过这十念的,修持起来应该先念死,真正修行人应该随时觉得自己已经死了。譬如打坐,一上座要万缘放下,不放下,此心不死,所以就看作此身已死,万缘也就放下了。所以念死应该是第一,也是基本的,但是它在十念法中排最后,因为世俗观念认为念死不好,所以不排在念佛法僧等等之前,而万缘放下就是念休息


我们一般修行的,只晓得念佛,但是真正念佛法门搞清楚没有就难说了,讲不好听的,恐怕搞清楚的还不多,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念到小本《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境地。至于能做到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境地的,那更少了。一般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是净念相继,这一句有好几念了,“南”是一念,“无”是一念,“阿弥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念。真正的念佛法门是很难的。如果要谈观行的止观念佛法门,诸位就要先留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然后学佛的一切行。此外如密宗的观想佛像,也都是念佛法门。


讲到念法,那就更多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法,归纳起来如何念法呢?譬如念般若性空缘起中道观,理就是法,禅宗讲参也就是念法。


至于念僧,譬如崇拜传法的上师,藏密修法的人要先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为什么比显教多一个皈依?其实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僧,它为什么分开呢?因为佛法讲师道尊严,我们能有佛法,都是因为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后代的僧众,就代表是佛的弟子,代代相传。这个问题只能大概这么说了,否则一讲开了可以写几十万字的书。


念戒同念佛、法、僧是一个东西,戒体一念不生,净念相继,戒到了,定也到了,慧也到了。大乘菩萨戒中有菩提心戒,证到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念施是念一切放下,什么都舍掉了。念天作什么?我们要明白,能够不轮回转生入地狱、饿鬼、畜生下三道,而进入人道已经很难了,要进入天道真是谈何容易。不要以为你在学佛,就看不起天道了,我是连看到个土地公像都要合掌的,他至少是人中善人,鬼中善鬼,这就值得尊敬了。能升到色界天甚至无色界天,你没有戒定慧的修持、没有十善业道的修持,没有那么容易的。


念安般是念出入息,像天台或密宗的法门,以呼吸入手。呼吸的梵文是安那般那,有时汉文翻成“安般守意”,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简称,守意是心念与出入息配合为一,不分离,是定境。真修到安般守意,初念住了,已经了不起了。


四念处的念身,宗教界对这个修持法门争论很厉害,彼此像冤家一样。看到道家练身体的,守窍的,就骂是外道、魔道。但是密宗也有在身体上练的,所以显教就说密教是魔道,密教又看不起显教。实际上佛法有念身的法门,道家许多东西是从佛家偷来的,可是人家加上修持的经验,就成了另一法门了,密宗也一样。道家和密宗的法门可以归纳成四个字:“内照形躯”。如果我们把“内”字换成“观”字,就会接受它是佛家东西了,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法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等,就是内照形躯。


念身不净是学佛的基本,可是我们反问,不净观真观得起来没有?这是学佛的第一步,打坐时做不净观,自己内照形躯,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一定了,反照身体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观清楚了再丢开。我们这里有些同学观起来了吓一跳,原来自己的内脏如此之脏,自己都觉得恶心,这不是虚幻作梦,硬是看得很清楚。到这个时候,你去看经典的不净观记载,才知道佛说的话半点都没有错。


白骨观如果观成了,每一个细节看得比X光还要清楚。我上次生病,有医生朋友很关心我,带了好多仪器来帮我量血压、作心电图,结果正常,别的地方也都正常,他就想要我去照X光,我只好告诉他,我没事的,不用了,告诉你吧,我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内部还看不清楚,要靠什么X光,那我岂不几十年白玩了吗又有一个朋友,要介绍一位八十岁的老中医来给我把把脉,我也婉拒了,人家年纪大了,不要劳动他了。此外,这个身体用了这么多年了,自己觉得没什么毛病还很高兴,万一他看出什么大毛病来,心理一定受影响。这是笑话,道理是念身观照到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自身内部的血脉气机循环都看不清楚,最基本的不净观、白骨观观不起来,那么修持四念处的第一步念身,就有问题。如果这一步都有问题,以后一路的渐修要怎么修


念身不净,从不净观、白骨观开始,千经万论都跳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说你本事很大,不走这个路子,走的是禅宗,一悟就是,不要谈不净观、白骨观,念头一动自然就呈现出来了,那才叫悟。同样地,修密宗的观想,他所有的画像,单身的或是双身的,旁边都有骷髅,再不然手中拿着、身上挂着人骨,或是脚下踩着死人骨头,这表示如果基础白骨观不成就,你所有密法都不用修了。这是密宗的大秘密,我今天为大家揭穿,不然你们看不清楚,或者看了害怕。这是念身的重要


再来是念受,观受是苦。讲教理看佛经往往就看过去了,可是都没看懂。受就是感觉,你觉得气脉动了、吃饱了胃胀、身体舒服与否、打坐腿发麻、坐着昏沉,这些都是感觉,你能离得开这感受吗?这是基本修持啊!观受是苦,一切苦乐都是苦,你不能够离开,那打坐的功夫再好,还是在受阴境界中。不要以为任督二脉通了,头顶发跳了,请问你没有感觉到头顶,怎么晓得那儿在发跳?既然明白是在受阴境界中打转,观受是苦,还不赶快舍掉!这念还是在受阴境界中,没有跳开来。


观心是观心里的妄念。观法,心里的思想、意识状态、各种思想法则,一切都是无常,念念皆空,前念已过,后念不起,当下即空,是不是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这四念处一点基础都没有,下面的其它三十七菩提道品都免谈了。


证到果位还是小乘法,还没有证得菩提。《维摩诘经》始终在不二法门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是不二?小大不二,小乘、大乘一样的,就是一个菩提道;世俗法与出世法不二,所谓真俗不二。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这话怎么说?从小乘来讲,做到四念处是证到空了,不受后有,这个世界不来了。感受的痛苦他没有了,得了涅槃之乐,心念不起作用,住在空这一边,四念处成就,证了果位,离了身受心法。但是菩萨道是要“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已证得涅槃还能够跳出来,也可以说,他既跳出来也没有跳出来。这里把三十七菩提道品拆开来讲,讲的是一个真俗不二。不要自称是大乘道而不讲小乘,你如果小乘都做不到,罔言大乘!小是大的基础。大乘的修法,一定要先做到小乘的四念处,但是不是永断身心,不是永求寂灭,出世入世不二,才是菩萨行
******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础,我们同学一定要搞清楚,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名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我们都讲过了。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属于有为法,但是佛法是讲无为,讲空,《金刚经》上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空,怎么达到无为呢?古来要数明朝的栯堂禅师讲得最彻底了,他有句诗:“有为须极到无为”,意思是说,把有为法修到家了,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为,那就错了。


《维摩诘的花语满天》
--------------


三十七菩提道品,为大、小乘佛教的基本修持论典,其内容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修证菩提道的原则,包括理论与实际两部分。就整体而言,三十七菩提道品为一完整的修法,但却为一般人所忽略,认为徒是名言,无关重要。必须在大彻大悟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它的要义。


四念法为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根本基础。所谓四念法,即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一般人,在生活里所遭遇到的病苦、烦恼,或者是吃不好、睡不足等,都是属于生理上或心理的上的觉受。这是很明显浅近可知的。


在修持静坐中,有时候,思想部分比较宁静。而在感觉方面,觉知反而增强了。譬如,觉得自己打坐很舒服,已经进入了乐境,以为大有所得了。事实上,从心法的观点,仔细参详,这种舒适的觉受,也等于世俗各种苦、乐与不苦不乐等情况一样,都是苦果。只是由世俗感受上比较差别,把较为轻度的苦认为是乐。即使在静坐中,偶有片刻所产生的清明乐境,也是不究竟,仍然是自己意识所产生的幻象,而且,当打坐时,才有如此的觉受,没有打坐时,就没有这些觉受,简言之,“坐时有,不坐则无,是则非道,知非即应舍却。”因此,这一切的觉受,毕竟是苦。


至于受蕴中所产生的苦境,到底如何发生呢?它是由我们的妄识心所构成的,此妄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显现,本因众生无始以来的执着妄想。例如平时的思惟、分别,皆为此心的作用。因此,个个众生我执太重,再加上后天所受的学问与教育,更产生增上慢的心理。


念心无常,即是思念自己烦恼的根本,皆由于妄识心循声逐色于外尘随境交转而起生灭,念念迁流,轮转不息,永无休止。所以,解决烦恼、无明之道,首先应息灭妄识心,进而破除我执


念法无我,就是常常思念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如何修养自性,去除我执,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世界东西文化,每一种宗教与哲学的内涵,或者每一位圣贤的言行,莫非不是教导我们如何做到“无我”。然而,究竟有几人,真能做得到“无我”呢?所谓我,应该包括身、心两部分,因此,若不能先明白此身非我,并且证悟此身无我,自然不能做到真正的“无我”。至于,如何做到此身无我(即无身),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譬如,天气转凉的时候,色身就会有寒冷的觉受,一点也空不掉,而且,一不小心,也会发生感冒。因此,修持的过程,要做到无身,固然不易,而要做到“无我”,更是困难。


从修持的观点看,色身必须先得自在,才能进一步谈到心灵的解脱,黄檗禅师云“身见最难忘”,可见色身的认识与突破,乃为成佛作祖之第一关。根据佛陀的教导,及个人积数十年之体验,最好的修持之一,是念身法门的不净观与白观骨。佛弟子中,很多是修此二观而很快地证到圣果,后世的修行者,大都忽略此二法门,因此证果的人自然很少。


所谓不净观,即觉知人身之不净,以除其贪欲之观想。观身不净的内容有二种,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为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1死想;2胀想;3.青瘀想;4.脓烂想;5坏想;6.血涂想;7.虫啖想;8.骨锁想;9.分散想。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即1种子不净:2.住处不净;3.自相不净;4自体不净5.终竟不净。其实,自身他身,都是一样不净。


所谓白骨观,即不净观中的骨想,返观白骨,为知无常而不执着此色身。在西藏密宗佛像中,包括单身、或男女双身,各种变相或本相等佛像,大多具有骷髅的形像,如骷髅杖,天灵盖等。或者于诸佛菩萨、或护法天神的座下,踏着死尸或骷髅,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任何修法,都应该以白骨观为入门。


不净观与白骨观,此二种修持,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深奥,因为一般所谓的白骨观,大多都属于观待道理。没有真修到证成道理。只在理念上明白了道理,不一定就能够做到,必须要大彻大悟,才能真实做到。


再进一步来说,知身不净,而变成厌弃色身,或者不执着色身,这些仍然不是究竟。试想一想,青山绿水的风景,多么美丽,还是由脏的泥土所堆积而成。色身虽然不净,但也可以经由修持,使之升华为圆满清净的色身。洁白的莲花乃生长于污泥之中,这就是“最朽腐的也可化为最神奇”的道理。

从佛学经论的观点,念身亦为三十七菩提道品中四念处之一部分。所谓四念处,即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与念法无我。从修持的观点看,色心本是一元,皆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显现的,众生一切苦受的来源,乃由于妄识心的作用。因此,如何息灭妄识心,也就是去除我执,达到真正的无我,则是修持的道路。如果只注重心法的行持,而忽略色身的调和,最高仅能够证到小乘果的有余依涅槊,仍然是不究竟。


经由心色二法的修持,其最后的目的,为达成三身成就,所谓清净法身(体)、圆满报身(相)、千百亿化身(用)三者的互摄与相融。因此,修持的过程,就是如何转业报身为圆满报身,转识成智,转用得妙,此一转,乃修持的中心,也是最难处。根据心色一元的道理,色身的修持与心法的修持是同等重要,色法不能得到解脱,心灵就不会大自在(无我)。所以,如何转,应当先从色身入门。


大部分的念身法门、都与气息的修法有关,所以念身法门与修阿那般那(出入息法),于开始时,几乎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二者为一。不论哪一种念身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配合心地的修持,将此业报身转化成为清净圆满,与千百亿化用的佛身。


《定慧初修》
--------------


我不止一次提醒大家,要切实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由四念处一直到八正道,有三十七个条例的程序,是大小乘道、显教密教共通的修行之途。例如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我们普通只把它当作佛学名词记住算了,没有用到功夫上,这就不是学佛。


佛在世时,何以有那么多的弟子,立刻证入大阿罗汉?因为他们基本是修四念处的。四念处怎么修呢?念身不净,所以要修白骨观或不净观,真正观成了,一切生理上的感觉,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全消了,因此很快成就。佛虽然已不在世间,他的修持法门全都留下来了,不需要另外去找。要好好地去研究经典,怎么样才算“好好地研究”,就看你的智慧了。法门,都在经典中,你读了而用不上,其奈经典何!佛也拿你没办法。


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的身心,从四念处开始。这四念处是大小乘基础的基础,不能动摇的。我们再提一次:“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要观到自己身心真如幻境,就是正止观了。


《维摩诘的花语满天》
******
赞赏 
感恩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新书上市)《楞伽大义今释》东方出版社简体版(请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
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