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业界 | 裘萍:换一种方式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2017-06-29 南方传媒书院



个人简介

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80后,生于沈阳,长于天津。19岁,求学厦大;23岁,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宁夏支教;27岁,怀揣“仗笔走天涯”的豪情加盟南都。 


她是南都广州的政务报道记者。看见她的时候,她在市长发布会上犀利提问;看不见她的时候,她用文字对政策时局问诊把脉。对权力,不仰视,不睥睨。 

  她是执着的真相挖掘者。从“二沙岛豪宅违建强拆”到广州“39号文”系列,她穷追不舍,对真相,不抛弃,不放弃。 

  她是新闻业务改革的积极探索者。从《如何顺利当上广州市副市长》到《广州小贩报告》,再到《广州飞起来》,她另辟蹊径,用数据解读权力,以多维视角建构城市经济地理。

  她是玩跨界的媒体人。8年文字功底,4年兼职主播经历,她大抵可以称得上“广州报界最好的主持人,主持界最好的文字记者”。她用“坐下来,谈一谈”公众论坛连接庙堂与江湖,推动对话,寻求共识。 

  她是一块多棱镜。她的下一个可能性是什么?她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人。 


座右铭:要想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为何要挺身而出,做深耕主业、开拓创新、融合发展的探路人? 

       喜欢尝试和挑战,希望为都市类媒体转型探路。 

       回溯记者生涯,我一直都在谋求开拓,我不是此刻挺身而出,我天生就是探路人。而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为未知的下一步做好了准备。我期待带着为都市类媒体转型探路的使命继续折腾一回。想要飞得更高,就要把地平线忘掉。当下特别喜欢这句话中的义无反顾。只有拆掉头脑中的藩篱,打破一个自己重新开始,才是真正转型。
 


“危中有机” 

你怎么还没走?这是我今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2009年10月,我入职南方都市报大约一年后,面临第一次职业危机。在南方都市报老楼二楼食堂里,分管领导代部门征询我的意见:要不去跑突发试试?一个月前,因为经验不足,我制造了一次影响面颇大的漏稿事件。这是时政记者的大忌。不懂粤语、女性、人长得不是好伪装和可塑的样子,这在当时跑突发是没优势的。后来,我说服领导让我继续跑时政,从此“独家”相伴。特别是2010年连续跟踪“二沙岛豪宅违建强拆”事件,以20多篇独家报道领跑全城,一役成名。 

  时隔多年,听到同线记者对我当年跑线风格的评价,始终离不开“强势”“彪悍”。回想当年,“漏稿门”后我谨慎细致地对待每一条新闻线索,几乎是带着“复仇”的心境跑出了若干独家。这种对待工作“较真”的态度慢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为我赢得了突破能力强的美誉。第一次职业危机,让我体会到“危中有机”。这和当下传统媒体的境况颇有些类似。 


“技多不压身” 

2011年,南都和广东电台合办了一档直播节目。对方极力游说我去做主播。此前,我已经在广东电台一个周播节目做了1年多兼职主播。这次要开办的是最优时段的直播节目,每日播出。我动心了。


时任南都常务副总编辑任天阳给了我一条折中的选择:每周上两次直播,“学习一门新技能可以,但主业不能丢。”非常感谢他的挽留,让我仍然在坚持写字,同时也给了我作为主持人锻炼的机会。


隔行如隔山,4年兼职主播生涯,让我在写字之余,保持了对话的姿态和状态。这为我后来驾驭“坐下来,谈一谈”公众论坛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在此后各大论坛、活动主持的场合充满了自信,也成为区别文字记者的独特竞争力。


南方都市报组织文化的包容性滋养了个人能力。所谓“技多不压身”,我希望在未来能派上用场。 


“折腾劲儿”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对我影响深远的工作变动——从跑市直部门到跑广州市政府。2012年初,我和新组阁的广州市领导班子团队同时“赴任”。我不仅是一个跑线记者,我还是这家根植珠三角的都市媒体跟大本营所在地地方政府的一座桥梁。


这段工作期间,新闻报道的格局、视野显著提升,我对于政经题材的把握越发娴熟。


2013年出品的《广州小贩报告》是一次基于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学术研究”,从此开启南都数据库新闻;


2014年出品的《如何顺利当上广州市副市长》尝试用政治精英生涯分析法做报道,成了数据新闻的范例,引得兄弟媒体纷纷效仿;


2015年出品的《广州飞起来》,又是一次全新尝试——以多维交叉视角关注广州空港经济区,建构城市经济地理概念。 

  为什么不断去尝试?我想,创新,是根植于南方都市报的基因,不折腾,勿宁死。这种创新意识跟我骨子里的“折腾劲儿”是相通的。这是一个员工和他所服务的团队的高度精神相契。这是一种“找到彼此”的幸运。 

  此外,这些作品大部分是集体作品,跟领导的力挺和部门小伙伴们的通力合作密切相关。专注,是成就这些报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今天,我仍时常感怀一两个月沉浸在一组报道中的日子,那么的心无旁骛,所有人,就为了一件作品,像匠人。 

  回溯记者生涯,我一直都在谋求开拓,我不是此刻挺身而出,我天生就是探路人。而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为未知的下一步做好了准备。


我期待带着为都市类媒体转型探路的使命继续折腾一回。想要飞得更高,就要把地平线忘掉。当下特别喜欢这句话中的义无反顾。只有拆掉头脑中的藩篱,打破一个自己,重新开始,才是真正转型。 


建构决策者的“媒体高参” 

 我认为,政务对接,是传统媒体有别于新媒体、自媒体等的独特优势。掌握高端政经资源的时政记者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之一。我的工作室将深耕政务领域,从深度报道、高端论坛、高端订制音频推送三个维度牢牢吸附“有影响力的”资源。 

  这三个维度中,高端订制音频推动将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目标客户群为珠三角高端政经人士。定位有温度、有角度的时局解读。


通过团队运作打造一个“人格化、有思想、有见解的决策者高参形象”。也可以理解为“南都为决策者送上的一份独特的新闻内参”。


内容方面,比如对于舆情处置的点评、热点风向的研判、政策落地的民意反应、城市争抢的最新业态等等。风格方面,并非批判,而是像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以建设者姿态跟决策者对话,帮助其分析研判、提示预警,助力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执行。


形式上,采用音频的方式,固定时段推送,每期5至8分钟。此节目的价值在于做大影响力。粉丝不求多,求质,设定进入门槛和独家推送渠道。拟2017年1月开始推出。 

  为此,需要构建固定工作团队。期望工作室做实,配备若干专职工作人员并给予工作室相对独立的考核权。 

  借此机会,广纳贤才。这将是一场忘记地平线的飞行,足够刺激,风景无限! 


打造城市、区域品牌“顾问” 

工作室第二类产品将以“顾问”姿态深耕区域政经题材。 

  全球政治经济陷入大动荡的背景下,增长迅速又秩序稳定的中国城市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城市之间对于优质项目和资源的争夺越来越趋于白热化。一个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亦是同理。在GDP仍旧作为政府政绩主流评价指标的当下,如何让我的城市、区域更加出挑,更为外界所认知、认同,成为各级主政者的心头所想。城市、区域形象品牌和宣传工作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针对城市、区域形象定位的深度分析和把脉报道十分有前景。比如《广州飞起来》(2015年)系列报道,关注广州空港经济区这一冉冉升起的新兴经济功能区,从规划、政策、产业等多个角度进行横向纵向交叉观察和分析,并通过业内顶尖专家对区域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国际广州天下枢纽》(2016年)系列报道,小切口、多角度、多侧面记录和呈现广州国际化进程,助力广州重塑国际影响力,提高其在城市竞争战中的话事权。这样的报道将比学术研究更接地气,提供媒体视角辅助决策,同时通过专业采编包装,使区位形象更具象,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城市或区域的形象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其背后受历史文化、政策沿革、产业更新、区域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抽丝剥茧、言之有物的分析、解读、提炼,正是传统媒体资深时政记者的强项和优势。 

  工作室相当于一次性完成了区位定位顾问和品牌再传播的功能。产品具有高示范力,兼具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一类产品将作为工作室的拳头产品,不定期推出。 


拓展“坐下来,谈一谈”外延 

与此同时,打通线下活动南都公众论坛“坐下来,谈一谈”。“坐下来,谈一谈”是南方都市报打造的一个公共政策意见互动平台,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等就一定时期内的热点话题“坐下来,谈一谈”。


力求在碰撞中厘清问题,在对话中寻求共识。目前,“坐下来,谈一谈”已累积相当的知名度。作为这个论坛的主持人,对提升“坐下来,谈一谈”的品牌价值有以下设想:

  首先,进一步固定操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细化操作流程,从选题——落地执行——见报效果——二次传播——推广五个层面进行重塑,尤其落力在二次传播和推广。


当前,论坛传播的主渠道是报纸,未来可考虑对“爆款话题”和“爆款嘉宾”进行节目录制,形成“坐下来,谈一谈”视频节目系列产品进行二次传播。相信优质原创内容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扩大“坐下来,谈一谈”外延。主品牌下分设子品牌:“坐下来,谈一谈”之高端政经对话系列、“坐下来,谈一谈”之城市焦点解惑系列、“坐下来,谈一谈”之社会生活文化系列。


城市焦点解惑系列就是目前在做的品类,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共识起到相当作用。目前一月一期;高端政经对话系列可和城市、区域形象定位深度解读结合起来,对话的嘉宾要求一定级别和影响力,不定期举行;社会生活文化系列定位轻松活泼、有烟火气的话题或者直击社会痛点。


围绕社会热点、文化现象、潮流趋势等找选题。比如可以请若干有失败经历的创客,做一期如何面对失败;也可以请若干下海的媒体人谈“再出发”……力争每月1期。 

  社会生活文化系列在于圈粉,城市焦点解惑系列在于扩大市民品牌知晓度,高端政经对话系列在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后两类项目能运作成功和团队是分不开的,初期拟采用虚拟团队。建议对于参与工作室项目产品生产的虚拟团队成员,给予专项补贴激励。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



得意作品

1

作品名称:看广州副市长怎么炼成 

刊载媒体:《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4年6月18日 

作品影响:近年来,数据新闻大行其道。该文是对数据新闻报道方式的积极探索,不局限于数据罗列,更重分析解读。凭借记者深厚的积累,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分析,广州官场晋升逻辑跃然纸上。

这是南都2014年6月大改版后特色版面“政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报道彰显新媒体合力强大的传播效果。见报版改写的微信版《如何顺利当上广州市副市长》同步推出,在微信上刷屏,刷新南都广州新闻部公号“咩事”运营三个月以来的转发记录,更引得兄弟媒体慕名前来学习南都数据新闻操作。 


2

作品名称:广州飞起来 

刊载媒体:《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5年11月24日 

作品影响:

2015年,新任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三大抓手之一就是广州市空港经济区建设。记者凭借多年的时政跑线功力,迅速嗅出这一新闻热点并付诸实践。

在空港经济区双“做实”方案出台前夕,以独家报道开篇,抢占报道先机。与此同时,筹谋策划从空港经济区的体制机制建设篇、产业布局篇以及在国际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对策篇三个维度展开整组报道,为广州空港经济区发展建言献策。

报道中所找到的“症”,比如,白云机场货运量有待挖潜,空港经济区人为分割加大协调难度,空港经济区亟需弥补金融、商贸、服务、交通等配套,都得到决策者极大认同,相关建言献策也被吸纳进决策过程。 


爆款项目 

项目名称:“坐下来,谈一谈”公众论坛 

推出时间:2012年4月 

项目成绩:

“坐下来,谈一谈”是南方都市报打造的一个公共政策意见互动平台,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等就一定时期内的热点话题“坐下来,谈一谈”,力求在碰撞中厘清问题,在对话中寻求共识。

迄今为止,论坛举办17期,广州市1/3政府部门在这个论坛和公众面对面。论坛成为社会矛盾的稳压剂,焦点分歧的润滑剂。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十大名牌栏目”称号。


最爱读的三本书及理由

1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这本书传递了“用心感受身边简单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生活态度带给我以乐观面对日常繁杂的勇气。 


2

《乡土中国》(费孝通) 
       是读懂中国社会“规则”的不二经典。费老对日常现象背后权力运行机制的观察力令人深深感佩。 


3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尤尔根·哈贝马斯) 
     首提“公共领域”的概念,提供了一种用政治学看待传媒功能的视角,对后来诸多关于传媒责任和属性的讨论颇具启发意义。

业界 | 南方日报汤凯锋:让青春创造有价值的新闻

业界 | 南方都市报黄怡:记者,总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答案

业界 | 天津日报社张俊兰:13年18次进凉山扶贫助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