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特长生——“特长”择校的背后,公与不公?

2018-02-26 南方传媒书院 南方传媒书院


新年伊始,而即将面临小升初、中考、高考的毕业班学生们也早已陆陆续续地开始了最后一学期的学习和冲刺。而前几天,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又将在他们的“升学路”翻修铺设,带来变化。



《通知》提出,普通高中要在持续规范招生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确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教育部要求,要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各地要加快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合理确定入学条件,确保符合条件的应入尽入,不得随意提高入学门槛。



《通知》一出,立马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拍手称快:



亦有网友持反对、保留态度:



而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更是有慨而发:



此《通知》一出,教育部为治理“择校热”,可谓是要“放大招了”。


所谓择校热


择校热,即选择好学校,选择好老师。


择校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之所以发生,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宏观上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之外,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和学校的一些诱导性倾斜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学校喊出“清华北大xx人”的口号,宣传本校的高校升学率,吸引家长、学生;另外也有不少学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大开绿灯的主动“择优”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



这些年来,我国对教育质量愈加重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增加。然而,择校热现象不仅没有降温,反而在不断升温。这样一来,义务教育虽然普及了,但家长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些所谓升学率更高、口碑更好的学校,择校的成本被迫增加,择校呈现出了社会化、群体性趋势。


所谓特长生


特长生是指在某些方面(比如:音乐、体育、绘画等)有优于普通人的学生叫作特长生。许多地区认定特长生学要考到相关的证书。


每年高考、中考和“小升初”,不少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因拥有“一技之长”而被选拔为“特长生”,从而获得考分方面的优惠,分数虽低于普通考生,却因其“特长”能够被更高级的学校降分录取。



一般的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会进行一个专业加试考试,即艺术“统考”。此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的年初进行。特长生通过考试,可以凭借自己的特长进入某些仅仅靠文化课考试不能够去的学校或专业,享受分数上的倾斜政策。


例如中考的特长生加分:


1、烈士子女照顾20分录取;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降低10分录取。


2、归侨、侨眷考生照顾10分录取,台湾同胞投资者及随行眷属、所聘台湾管理人员凭《台湾同胞投资证书》,其子女报考普通高中的,学业成绩加10分录取。


3、体育尖子(全国比赛单项前8名,集体前5名主力队员;全省比赛单项前6名,集体前3名主力队员;全市比赛单项前4名,集体前2名主力队员,并持有本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证明;报考足球项目的可持有毕业学校体育教师或足球知名专家推荐信,并通过专业初试、复试的学生),报考具有体育传统项目、校园足球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享受学校录取分数线下调25%的政策。


4、移民搬迁后5年内,移民考生在中招中加10分。


5、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普通高中时,学业成绩照顾5分录取,其中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少数民族学校的,学业成绩再加5分录取。


6、军人子女考生加分按照《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的通知》精神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印发的《河南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要求执行。


一系列优惠政策,让特长生培养、提高自己特长的同时,也能进入好学校学习。


然而,正是因为特长生能够在分数上受到更多的“优惠”,享受到分数上的倾斜政策,因此也有不少人“红了眼”,为了踏进更好的学校的大门,许多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或是“子随母姓”,只为让孩子成为“能加分的少数民族”;或是拉关系走后门,伪造一纸“特长证明”……加分乱象频出不断。



原本是为了吸收和培养特长人才的特长生招生与加分政策,在现实中被异化,特长生变成“反常生”或是“特权生”,被许多人所诟病,“特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不公”。


不公的特长


所谓特长不公,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讲,即是教育资源的不公。


加分体制原本是为了均衡分配教学资源,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与天分,出发点是好的,而经过现实竞争的扭曲异化,如今却演变成为人人都想争抢的“金饭碗”,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本是为了公平,却在另一种意义上成为了不公平。


为了能够让名校录取,许多家长给孩子报的艺术培训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孩子喜欢,而是为了以此能够让孩子进更好的学校。虽说家长的本意固然是好,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对所谓的“特长培训班”抱有好感,有时候也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这对于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不公?


更甚有些家长,因为家中有些权势或有些“门路关系”,孩子成绩不好,那就给他证明个“特长”来“补短板”。孩子是因为“特长”而进入了某某学校,明面上不可置否是事实,而其中多少暗箱操作便不得而知了。这无疑对踏实学习的普通考生的不公,也是对努力提升自己特长的真正特长生的不公。



热点 | 春节转发图片带走父母身上的疾病?谁在利用你的孝心刷爆朋友圈?
热点|过年期间长辈告诉你的那些不能做的事,你还能记得多少
热点 | 英机场免税店事件:我们有钱消费,但我们不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