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片不该消失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2-27


最近网络上,流行两个新词,你肯定也听过——“内卷”和“打工人”。

这两个词,一个学术腔,一个是自嘲,其实说的都是现代人职场上的压力。

但有意思的是,会用这个两个词的,基本上不是真正打工的人,起码都是白领。

而那些真正在工地、车间里打工的人,大概还搞不懂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对他们来说,有工可打就是幸福的事了,真正怕的不是打工,而是没工可打,是下岗。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很少有听过“下岗潮”这个词了。

但对很多中年人,尤其是东北的中年人来说,这个词曾经比噩梦还可怕。

导演王兵曾经拍过一个特别牛逼的纪录片,叫《铁西区》,说的就是90年代东北“下岗潮”的故事。

90年代东北的下岗潮,曾经导致了几千万人失去工作。

这在中国历史上,本来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只有王兵一个人,用影像记录了这个大厦崩塌的过程。

1999年,王兵带着一台DV摄像机,钻进了铁西区,和工人们一起吃饭,一起生活,拍出了300个小时的素材。

然后他花了一整年时间,剪出3集总共9小时长的纪录片——《工厂》(4小时)《艳粉街》(3小时)《铁路》(2小时)

今天和你聊聊第一集《工厂》。这片子虽然在国外得了许多大奖,但在国内一直处于“消失”状态,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所谓“铁西区”,是辽宁沈阳的一个工业区。

90年代以前,这里生活着上百万人,全都靠几个国营大工厂养活。

在下岗潮到来之前,这里是许多人羡慕的地方。

在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国营工厂,那就是拿住了铁饭碗。

那时候,一家人只要有一个在国营工厂上班,全家就不愁吃穿了。

子女从出生起,就在职工医院享受免费医疗;长大了,去子弟学校免费上学;毕业后接着在父母的工厂里工作;将来父母退休了,还有养老金可领......

人的一生,都被国家给“承包”了。

对很多生活在工业区的东北人来说,小时候根本不知道洗澡、理发、吃冰棍这些事还要花钱。

这些看起来像魔幻现实主义的乌托邦,曾经就是几千万东北人的真实生活。

谁也不会想到,突然有一天,下岗潮就来了。

因为国企重组、改革,工厂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闭,工人们成群成群地下岗。


就像万能青年旅店的歌里唱的: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这些从乌托邦美梦里突然醒来的工人,发现自己两手空空。

王兵说,这部片子拍的是:

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

随着这个乌托邦崩溃的,是整代人的失落。

片子里,有个工人去领“开支”,因为工资发不出,为了维持工人生活,工厂“支取”部分工资,当作生活费,一个月一共是62块7。

领完以后,工人不识相地问:副食补贴还有没有呀?

领导没好气地说:

这工资都没正常开呢,你咋还研究那事呢?


享受了几十年的高福利,一夜之间连基本工资都领不到了,人怎么能不懵呢?

还有一个工人,跑去领导办公室抱怨,怎么不给报销医疗费了?

领导啥也不说,于是工人自顾自念叨起来:

这会儿有病都不管了,死时候就更不管了,养老金也不管,也不给了,(卖命)30年,起码回家也得有个养老金啊。


别说养老金了,那会儿东北最流行的一个词是“买断”,就是买断工龄的意思。

工厂一次性支付工人一笔钱,解除劳务合同,工人下岗以后,就和工厂没关系了,退休金自然也没有了。

为什么曾经如庞然大物一般,支撑起几万人生活的工厂,一夜之间就这样倒塌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太复杂,没人能说清楚。

但工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个工人和导演算起了帐,如果按正常生产,一个炼铜厂一年能赚至少2个亿,可为什么赔了呢?

工人说道:

你关键就是这帮领导,进的他妈了个逼全是假料啊!


贪污腐败是许多工厂倒闭的一个因素,而另一方面,计划经济的无以为继,肯定也是重要原因。

有一家工厂,员工基本都遣散回家了,只剩中层干部留在办公室看守工厂。

到了年底,中层干部聚餐,领导发言,还期许着美好未来:

我希望明年,咱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把厂搞好。

我希望我给大家多多创收,让大家过好日子。


特别讽刺的是,吃完饭,一个干部开心地唱着歌: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她或许不知道,自己所代表的国营工厂,正是改革开放中要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代表。


第二年,因为交不起采暖费,这个工厂就被迫关门了。

开春,工人们再来,发现办公室里结下了厚厚的一层冰。

在《铁西区》里,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破败的场景,曾经巨大热闹的工厂里,如今空空如也,只剩下回来捡废铁的工人。

那些勉强维持生产的工厂,工人们也像是在混日子一样耗着,他们百无聊赖地打牌、抽烟、喝酒、打架、吹牛逼......


看《铁西区》时,我总想起贾行家的那句话:

我们东北,失落的、绝望的人太多了。

有一个工人,在休息室里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我这辈子,从小学开始,就他妈的没遇上好时候。(wenge)那阵儿,学习干脆没人管啊,从小学就没好好学,中学毕业考试,只要你去了,都给你毕业证。

之后就下乡,啥也没学着,数学除了加减乘除,干脆都不会。

下乡回来,就进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现在下岗,你说像咱这茬,有啥用呀?


还有一个工人对着镜头说:

我们这厂子,可是国家一级先进企业。

既然是国家一级先进企业,你说我们像个什么玩意儿,一个个面黄肌瘦的?

我们这都是铅冶炼,你知道不?中毒,傻子都不常来。


因为生产环境不达标,又没人提醒工人们戴口罩,这些工人几乎都铅中毒。

工厂倒闭后,工人们被集中到一个疗养院治疗。

在疗养院里,有个工人跑去池塘抓鱼,淹死了,工人们帮着抬上来。

其他几个工人看着,淡淡地说:

头一天来的,第二天就走了。

接着,他们讨论起家属来了以后,能陪几个钱,是两万,还是三万。


看着这些,你会惊讶于他们怎么会如此麻木,对别人、对自己的生命,同样如此。

明知道在这工厂工作会铅中毒,仍然这么干着,仿佛习惯了生命被这么摆布。

为什么呢?

或许在他们眼中,如果一个人二三十年的青春,可以用两三万买断,那么一条人命,是不是也可以用两三万赔偿?

拍完这个纪录片,导演王兵说:

我非常希望能肯定生命的价值,但是在现实面前,我却变得非常无力,对生活越来越怀疑。

1999年,东北正经历着下岗潮,当年春晚有一个小品叫《打气》,黄宏扮演的工人,大义凛然地说: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听说很多东北人看到这,直接关掉了电视机。

但当年还是小孩的我,看到这个片段,也和现场的观众一样笑得很开心。

当年,刘欢还唱了一首叫《从头再来》的歌,歌词里唱着: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作为鼓励下岗员工的公益歌曲,当年得了表彰。

在看《铁西区》之前,我不知道这首歌的来历,也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很激动人心,很正能量。

一直以来,我们的主流媒体中,都流行着许许多多的正能量,任何事情,都只能看到好的一面,任何时候,都要向前看,不要抱怨,不要悲观消极。

但《铁西区》仿佛是一声重重的叹息,细细诉说着这些真正卷入其中的下岗工人们的失落、绝望、悲伤、愤怒、彷徨。

看完《铁西区》,我的胸口好像被重重打了一拳,喘不过气来,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还需要去倾听这样的声音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自己迎头赶上都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去听那些被淘汰的人的叹息?

可是,我一直忘不了《十三邀》第一季第一集,许知远采访罗振宇时,他们的一段对话。

在罗振宇看来,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以“死人”的方式来实现的,而跟不上社会的这一代人死了,就没有叽叽喳喳的抱怨了,你就变成一曲挽歌了。

他义正言辞地说道:我挺可怜那些唱挽歌的人,你怎么还能这样浪费生命呢?


许知远尴尬地笑了一下,无奈地说:我就是唱挽歌的人。

如今,四年多过去,罗振宇的公司已经准备上市,而许知远的单向街书店在疫情中损失惨重,还向读者发出了求助信。

这样看来,那个说着“谁也别管别人,管自己”的人,确实更成功了。

但我仍然固执地相信,任何时候,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一些唱挽歌的人。

不能所有人都只是向前看,向钱看,总得有人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没跟上的人,他们怎么样了。

不因为什么高尚的理由,只因为时代的浪潮打过来,有人站上风口,成为弄潮儿,也必然有人沉入水底,需要人拉一把,才能度过危机。

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一天,可能成为那个被拍在水底的人。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没有什么是不会改变的,今天热门吃香的行业,明天就有可能被淘汰。

这些工人的昨天,谁说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明天?


往期文章我们继续招人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