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主旋律”,我狂吹
抛一个问题,你心中最好的国产战争片都有哪些?
这个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
没有固定标准,不同的人心中自然有不同的选择。
年长一代人的选择可能是六十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八十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环》《晚钟》、九十年代的《大决战》等。
年轻一代人的选择可能是《鬼子来了》《集结号》《南京!南京!》《斗牛》《红海行动》《八佰》等。
但如果我说,有一个国产战争片系列可能被大家忽略了。
它就是“红黄紫”战争三部曲。
也就是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
这三部国产战争片在90年代后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有商业看点更有战争反思,是难得的佳作。
特别是作为三部曲收官作的《紫日》,以抗战末期日军投降前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一个苏联女兵和一个日本少女在大兴安岭林区的逃亡故事。
这部视角独特的战争片将战争放在了后景,把人和自然推向前景,于残酷中见美、于静中见波澜。
不仅得到了国内影迷的高评价,而且在海外圈了一大批粉丝。
有这三部曲在手,导演冯小宁当年还被推为国产战争片的代言人。
可是谁也没想到,《紫日》之后,冯小宁转身就拍了将战争娱乐化、儿戏化的《举起手来》,风格反差之大,让人惊掉下巴。
再往后,他没能再拍出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片子,久而久之,他过往的成绩好像也被那些烂片给掩盖了。
今年是《紫日》上映二十周年。
不妨此时再回望一下这部老电影,看二十年前的它是如何描写战争以及战争下的复杂人性的。
1945年8月,东北大兴安岭。
在抗日战争转入反攻、苏联对日宣战后,一批盘踞在林区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
或许是知道大势已去,陷入癫狂的日军开始屠杀中国平民。
灰色的土墙前,一排拴着铁链、穿着破衣烂衫的中国百姓正在被日军处决,一阵机枪扫射后,墙上留下一片片血迹。
主人公杨玉福从死人堆里缓缓站了起来,他还没死,一脸愤恨地望着对面的日军。
就在日本兵换子弹的时候,一辆苏联坦克冲破了土墙……
杨玉福就这样被苏联红军救了一命。
由于他是集中营里唯一幸存的中国人,苏军只好带他一起走,与他同车的是一位照顾伤员的苏联女兵,名叫娜佳。
途中他们与一伙日军发生了混战,部队被冲散,杨玉福与这位苏联女兵及另一个士兵一起躲进了茫茫山林。
彼此语言不通,所以也没什么交流,杨玉福只是跟在他们身后。
在过一座木桥时,他们在桥边的岗哨里发现了一个学生样子的日本女孩。
女孩的姐姐刚刚服毒自尽,苏联士兵本想杀掉她,但被娜佳阻止,因为他们要想走出这森林,必须得有个熟悉这里的向导。
于是,日本女孩像俘虏一样被捆绑着手,走在他们前面带路。
这是影片的前二十分钟。
至此,中国农民、苏联士兵、日本女孩,来自三个不同国度的人临时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小队。
他们以肢体动作代替语言,彼此依赖又彼此提防,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穿越林区之旅。
从这个序幕可以看出,不同于那些着重描写具体战斗、塑造士兵或军官形象的战争片,《紫日》在故事背景和人物选择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它的故事起于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夕,彼时日军溃败已成定局。
所以全片并不重在突出战争本身,而是意在表现战争结束时不同阵营、不同命运的人的心态和选择。
人物设定上,主人公杨玉福只是一个普通甚至有些木讷的中国农民。
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渲染美化,这一点与《鬼子来了》很相近。
导演冯小宁曾回忆,他原本是想以女性做为主角,但后来考虑到当时的底层农民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代表时便改了念头。
为了贴近农民的样子,饰演杨玉福的富大龙直接被导演“下放”到了河北农村,一待就是几个月,过得完全是与当地人一样的庄稼汉生活。
再来看人物所处的情境。
被抓去关东做劳工的农民、从西伯利亚来到大兴安岭的苏联红军,再加上一个从小跟随父母迁居东北的日本女孩。
同是异乡人的他们被放置在了漫无边际的大兴安岭林区。
森林隔绝了外面的战争硝烟、渐渐剥去了复杂的政治关系,只剩下活生生的作为“人”的个体。
这样典型的情境和张力关系下,才有了电影后段里那些让人频频感慨的瞬间。
在日本女孩的带路下,他们来到了一处空旷的草地,那里其实是片地雷区。
尽管同行的男士兵懂得排雷,但还是不幸被炸死。
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后,娜佳愤怒地朝日本女孩脚下开枪,逼着她跑出一条安全线路。
待安全穿过地雷区后,娜佳将刺刀交给杨玉福,说了一句:你是男人。
原来,她是想让杨玉福杀了日本女孩。
做了半辈子老实农民的杨玉福怎么都下不了手,看着眼前女孩祈求的眼神,他大吼一声。
随之一个空镜头转场,时空切换到杨玉福被抓去东北之前的农村老家。
只见他和他的母亲被绑在两根柱子上,一个端着刺刀的日本新兵正在被要求做“入伍训练”,也就是刺死眼前的两个中国人。
杨玉福先是乞求后是大骂,但最终没能救得了母亲。
然后镜头转回,刀被丢在地上,杨玉福泪流满面。
他恨日本人,可真要让他杀掉一个跟自己无仇无怨的日本女孩,他还是做不到。
三人只有继续前行,这漫无边际的兴安岭,出了一片森林还是森林,对于他们来说,走出林子活下去变成了首要的事。
关于片中三人关系的转变,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完全电影化的桥段——过独木桥。
那是一根横在一片沼泽上的断木,由于双手被绑,日本女孩在过桥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沼泽。
眼看着她的身体慢慢下沉,不救,她很快就会死。
杨玉福也曾犹豫着要不要就这样把她扔在这里,但最终还是从苏联女兵手里拿过了机枪。
他趴在断木上,把枪柄一端递向女孩。
由于陷得太深,杨玉福没能将女孩拖出来,反倒手一滑,枪完全被日本女孩抓在手里,枪口的方向刚好对着自己……
三人瞬间僵住了,日本女孩高高举着枪,好像时刻就会扣动扳机,而杨玉福也一度出现了女孩开枪射杀他的幻觉。
清醒片刻后,他再次伸出手紧抓枪口,另一端的女孩紧握枪柄,这才被拉了上来。
整个段落没有一句台词。
借助一根断木和一杆枪便把三人之间从猜疑、不信任到放下一切包袱只求救人一命的心理转变完整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当三人行关系不再那么紧张,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通过闪回慢慢揭开。
面庞稚嫩的日本女孩名叫秋叶子,她本是一名学生,却因天皇颁布的义勇兵役法而参军,17岁后就加入了义勇队。
她喜欢的男孩被征进了神风特攻队,也就是那个在二战末期以自杀式作战而闻名的狂热敢死队,两人分别前,只留下了一个八音盒做信物。
杨玉福有着痛苦的集中营记忆,在日军进行细菌活体实验的工厂,他每天负责搬运自己同胞的尸体,甚至亲眼看着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胞被装进麻袋活活烧死。
苏联女兵则感叹着,这是她见过的最美的秋天,只是战争对她来说太长了,从莫斯科打到柏林、从布拉格打到大兴安岭……
她知道离战争结束不会太久了,但又担心死在战争结束前,就如她那句既平淡又怅惘的话:森林永无尽头,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三个。
电影后段,放下猜忌的三人一起度过了难熬的日子。
被大雨淋透、路上遭遇猛兽,互相挽着手趟过河流......
导演用如诗如画的大兴安岭秋色做为三人的剪影背景,美好地快让人忘记了他们的身份。
只是这美好很快就被残酷的结尾打破。
如果《紫日》只是以三个人放下仇恨、放弃政治身份而结为朋友甚至家人来结束全片的话,那么它的主题力道显然还远远不够,顶多算及格。
作为一部反战片,影片真正刺痛人心、引起反思的部分正是在结尾。
一番磨难后,三人终于来到了有人烟的地方,他们开着一辆废弃的军用车,行驶在金黄色的山野间。
广播里,传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消息,得知战争真的结束后,娜佳脱下军装换上了白衬衫,秋叶子高兴地在山坡上采花。
突然他们听到了一声枪响。秋叶子爬上山坡,呆住了。
原来不远处是一日军残部和一批日本平民,他们乱作一团。
有人在切腹,有人在将枪口对准自己后用脚趾头扣动扳机,有人在开枪射杀伤员,还有人在举杯喝酒后拉响手榴弹。
一军官在人群中高喊着,“奇耻大辱之刻,诸君只有尽忠玉碎。”
随后,剩下的军人先是给日本平民弯腰致歉,接着就是一阵扫射,还有人把手榴弹当作“玩具”递给仍在妈妈怀里的婴儿。
这一伴着枪声、爆炸声、哭喊声和狂笑声的疯魔场景,不亚于人间地狱。
秋叶子被眼前这幕深深刺痛,她一边大喊着“快停下,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一边奔向同胞,突然一声枪响,手里的花被抛向半空,她倒在了草地上……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一个以中国农民悲惨经历为始的国产战争片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
同时这也说明了在《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这几部战争片之后,导演冯小宁的确在这个类型上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一直强调《紫日》是“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最后一部,他对战争和平主题的表达到这里就基本告一段落,算是一个总结。
二十年过去了,这部“总结”之作的确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但同样让人遗憾的是,冯小宁战争片创作的高光时刻也彻底成为了历史,国产战争片的下一个代表,就要等到六年后的《集结号》了。
把视线再放宽一点,如今回看2000年左右的战争电影才发现,那时真是一个好作品集体爆发的阶段。
国内方面,《鬼子来了》和《紫日》这两部高分片仅相隔一年,前者大胆地借抗日战争背景写国民性,后者拍出了前苏联经典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韵味。
国外方面,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和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是公认的战争片教科书,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拍出了《兵临城下》,韩国有《共同警备区》、波黑有《无主之地》……
当战争开始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输了。这些电影,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