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特么哪抹黑社会??
这段时间,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上映,引起不小争议。
尤其是海清扮演的农村妇女,让很多人觉得「老土」。
不少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反映的不是真实的中国。
他们质疑「西北是这样的吗?」「这是几十年前的吧,现在农村不这样。」
听说这电影还入围了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这些人更看不下去了,指责导演「抹黑中国」。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评论角度。
如今,我们一部分国人「先富起来」了,开始嫌弃那些「拖后腿」的人给自己丢脸了。
要是谁还把这些不够「光鲜」的穷苦人拍出来,展示给外国人看,那就是「抹黑中国」「别有用心」了。
这几年,遭遇这种指责的电影和导演不少。
究其原因,是我们越来越习惯透过「美颜滤镜」看现实。
突然面对这种过于赤裸、不加修饰的「原图」,自然不适应了。
这让我想起,如今被认为最懂「中国人的浪漫」,最会展示「文化自信」的张艺谋,曾经也被批评过「抹黑中国」。
而「罪魁祸首」,是1992年巩俐主演的《秋菊打官司》。
单从造型上看,巩俐饰演的陕北农妇,就比海清土气不少。
大红的袄子,绿色的头巾,耀眼的高原红,都让人觉得「土得掉渣」。
而且,这电影不但去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还得了金狮奖。
巩俐也凭借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夺得影后。
用今天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这片可以说是「卖国求荣」了。
但你别不信,这可能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之一。
先不说故事情节,单说拍摄方式,就很特别。
整部电影,一共只有4个专业演员。
其余的,要不就是业余的,要不就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拍到电影里了。
以颇为亮眼的两分钟开场为例。
一个冬日市集上,熙熙攘攘,人们衣着朴素,神情泰然。
突然,秋菊出现在人群中,从远处走来。
她挺着个肚子,面无表情,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
不仔细找,根本看不到她。
这些表演自然的农民,可不是哪儿请来的群演,而就是当地的农民。
他们压根不知道正在拍电影,也不知道有摄像头对着自己。
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导演和摄影师老早就藏在拍摄现场,躲在纸箱中不让街上的人发现。
现场不喊开始,也不打板。
等一切准备就绪,就用无线话筒通知演员开始表演。
他们就顺着街道往前走,根本不知道摄影机藏在哪儿。
于是,就有了这段毫无表演痕迹的开场。
整部影片,使用了超过一半的窥视镜头。
其中还有一些段落,业余演员根本不知道镜头在哪。
导演用这种尽可能抹去拍摄痕迹的方式,努力让影片逼近「真实」。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影片看起来朴素无华,却又别有情趣。
除了场景和拍摄方式上逼近「真实」,影片讲述的故事,也十分贴近生活。
农妇秋菊,因为丈夫万庆来被村长踢了命根子,决心讨个说法。
而她丈夫被踢的原因,也很「乡村」。
秋菊家要在自家承包地上建辣子楼,村长不让,因为上头文件有规定。
万庆来是个急性子,骂村长「断子绝孙,抱一窝母鸡」。
这可踩了村长的雷。
村长家生了四个孩子,全是女儿。
他本来还想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可计划生育政策下来了,不让生了。
本来就气不打一出来,被这话一激,就动手打了万庆来,还踢了他的裤裆,导致万庆来好几天下不了床。
秋菊知道后,去找村长要「说法」。
村长也是倔脾气,说我可以让你男人也踢我一脚,但死活不肯低头道歉。
秋菊咽不下这口气。
她到乡公安局,找领导要说法。
领导倒是个勤快人,很快下乡了解了情况。
最后,做出调解:
村长赔偿秋菊家男人医药费、误工费,总共200元。
村长也答应了。
但村长死要面子,给钱也不好好给,往空中一扔,要秋菊在自己面前捡。
秋菊也是暴脾气,哪受得了这种委屈?
钱是没拿,仇算是结下了。
为了争这口气,秋菊踏上了漫漫的「讨说法」之路......
不得不承认,张艺谋是真的了解中国乡村。
从冲突发生的理由,到村长处理的方式,秋菊讨说法的坚持,都太中国,太乡村了。
看完电影,很多人都会感叹:
这村长的倔脾气,跟我们村那个简直一模一样。
这样执拗的农妇,我们村也有一个。
如果说这还只是人物形象的真实,那么更进一步的,张艺谋想要展现的,则是社会现实层面的真实。
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
简单来说,就是代表「现代性」的城市规则和代表「传统」的乡土秩序的冲突。
秋菊在农村里受了委屈,向村长讨说法不成,于是便向外去寻求公正。
乡公安局的调解不满意,她就向县公安局告状。
县公安局维持原来的调解结果,她就再向上,找市公安局反应。
市公安局只不过追加了50元的赔偿费,仍然没给秋菊一个「说法」——要村长向他们道歉。
秋菊于是又把这事告上了法院。
至此,这件事从乡土社会的邻里纠纷,正式变成了一桩法律案件。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试图用现代的城市规则——法律,来解决乡土社会,人们最在意的问题——面子。
村长不肯道歉,怕的是丢面子。
作为一村之长,在传统社会,是代表权威的乡绅,必须是受人尊重的,怎么可能低头向一个说自己「断子绝孙」的人道歉?
但秋菊执意要一个「说法」,也是为了争一个面子。
你踢了我家男人命根子——最代表一个男人尊严的部位,却连声错都不肯认,这让我们的面子往哪里搁?
于是,两个执拗的、要面子的乡下人,结下了一个死结。
如果说公安局的调解处理,还有人情的意味,那么,当这事上了法院,就进入了秋菊控制不了的现代程序了。
法院的人办事讲证据,请秋菊丈夫去医院拍片,首先要验明伤势,才能给事情定性。
但在结果出来之前,事情却发生了意外的转折。
大年夜那天,秋菊要生了,但因为难产,出血过多,接生婆无能为力。
秋菊丈夫只能去求村长,找人把秋菊抬去医院。
村长还是刀子嘴,讽刺秋菊这么厉害,怎么不去找法院帮忙。
但这豆腐心一下就软了,马上起床去找了村里的几个壮汉帮忙,亲自把秋菊抬去了医院。
因为村长不计前嫌的帮助,秋菊才逃过一劫,顺利生下一个男娃。
在救命之恩这样的大事面前,面子问题就变得不重要了。
因此,秋菊放下面子,主动去邀请村长来参加孩子的满月酒。
村长也解开心结,准备前往。
但就在两人正要重修于好之时,代表现代规则的法律制度又开了个玩笑。
秋菊丈夫的验伤结果出来了,被定为轻伤,村长被判行政拘留十五天。
这下秋菊懵了:
「我就是要个说法,没让他们抓人呀?」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土社会的人情和法律制度的公正之间存在的冲突。
在秋菊看来,她要的只是一个说法,并不是对村长实质性的惩罚,她想通过法院解决的,仍然是属于乡土社会的「面子」问题。
但法律制度却有自己的一套规定。
电影最后,警笛声响起,村长被抓走了。
秋菊茫然地跑到路中,想拦下警车,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敏锐地捕捉了当时的时代氛围。
电影上映的1992年,是邓公南巡的年份,也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年份。
还是中国逐渐开始融入世界格局的时刻。
有了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就能看到,这部电影说的虽然是农村妇女的故事。
但从象征意义上来说,讲的其实也是整个「乡土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
正如一个农村妇女在面临现代都市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磕磕绊绊,一个乡土社会,在融入现代化世界时,也难免会有不少冲突。
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乡土中国,正像片中的秋菊那样,淳朴、忠厚、善良,却也倔强,爱面子。
在融入和我们规则不同的国际社会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一些磕绊。
这个融入过程,可以说直到今天,可能仍然没有完成。
当年,张艺谋敏锐地捕捉了这种时代性,但因为巩俐扮相太老土,电影太接近现实,被人骂「抹黑中国」。
今天,还有导演李睿珺拍西北农村妇女的故事,依然被骂「抹黑中国」。
论者发出这些指责时,他们最关心的,也依然是「面子问题」。
因此在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影视剧里,已经看不到底层穷人了。
可以说,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难得的几部电影,有多么接近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