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这点自控力,难怪干不成大事
“2016又要过完了,我特么都干了些什么!”
“2016又要过完了,我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
“2016又要过完了,我还不如2015呢!”
这是近几天来我听到最多的牢骚。想说的是:是啊,眼看着一年又要这么过去,如果我们连自己设定的目标都没实现,那除了老一岁,还能有什么!
朋友自嘲,自己手机备忘录里其实有很多计划:健身、案源、看书、远行……可是真正变现的却寥寥无几。本来还打算安慰自己,慢慢来,有目标总是好的……可是,看见身边那些原本不如自己的“屌丝”,今年成功逆袭,甩了他两条大街后,他就无法淡定了!
是的,朋友口中的“屌丝”,今年已经摇变成一个典型的行动派。说好健身,你就一定能在朋友圈看见他在户外跑步的公里数;说好一周看完一本书,你就一定能看见他每周和大家分享读后感。说好要搞定这个案源,你就别想在这期间约他出去嗨。
一年坚持下来,别人也就是比你多看了50本书,多长了8块腹肌,走过了你从来没走过的路,遇到了一帮比你牛逼N倍的朋友。
这真的很可怕,我们原地不动,却看见身边的朋友开挂似的奔向我们仰望的方向。
于是,我们开始心塞,开始焦虑,为什么制定了一样的目标,自己却只能和无数个昨天一个逼样。那些信誓旦旦的目标:
我明天开始健身、
我明天开始减肥、
我明天开始狂背法条、
我明天必须搞定那个case……
都不过是说说而已吧!
请问,年初的计划大家实现了多少?
我们的目标总是不堪一击,任何外物都能轻易将其撩拨。说好今天搞定眼前的一堆法律文书,却还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发个朋友圈;说好这次要全力备战司法考试,却还是管不住放空发呆的大脑;说好这周开始健身,却连离开被窝的勇气都没有……
明明规划好接下来的计划,为什么却半天无法开始?
仔细回想,天气不好,工作太忙,状态不佳,都能成为推脱的理由,我们甚至安慰自己,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拖延、懒癌。
但其实这不过是你的自控力在作祟。
自控力强弱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研究人员把上百名孩童带进一个房间,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自己则称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他们回来后,发现2/3的孩子都忍不住吃了棉花糖。
14年后,他们对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发现那些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现都比别的孩子好,在压力情景中也不那么容易崩溃。会更少地出现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问题。
但自控力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每个人虽然天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但却可以后天不断进化。
而那些后天自控力比我们强的人,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我们励志的标杆。
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李嘉诚每天5点59分准时起床,听新闻,打1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英语新闻,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
同样,自控力可以让看似普通的人突然爆发,完成一些我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半嘲讽把这种情况视为屌丝逆袭。可是,这样的屌丝,难道你不羡慕,不嫉妒吗?
他们的成功,也需要放弃一些自己想做的其它事,比如,把手机拿开。
我曾经看见身边的律师一天处理3、4个案子不带喘气,而一些年轻的律师,法律文书还没写到一半就要刷个手机放松一下,也许这不仅仅是能力和经验的差距。
当然,自控力不是随便想想、喝碗鸡汤就能强化的。
首先你一定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将目标拆分为具体行动。
你要看书,那你就应该明确多长时间看完,一周或一个月,以及每天看多少页数或章节。你要健身,你就应该明确每周练几次,1次运动多少时间。
当你情不自禁想伸手拿手机时,不妨给自己10分钟缓冲时间,想想目标实现以后你的心安和成就感,看书可以让你开拓视野、增加谈资;健身可以让你任性穿西装、秀身段;搞定这个案源我就可以带家人去远行。
而自控力的养成需要一个好的习惯,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导师“的史蒂芬·柯维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高管授课经验,编著经典巨著《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从7个习惯入手,告诉你自我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毕竟管理好自己,还有什么做不好呢?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习惯二:以始为终——自我领导的原则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在金字塔顶端或是搬砖,
主宰命运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更何况,
明明知道努力了会更好,
为什么不做呢?
一 END 一
直接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2016年假如还有一场将被历史铭记,那一定在海牙国际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