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共产党员 2020-01-29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一支叫“乌兰牧骑”的队伍从草原走向全国。“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自从这支队伍出现后,这个名字便开始指代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几十年来,火红的热情从未消退。

▲2019年9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由于牧民居住分散、通讯落后,牧区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党和政府的声音也难以传达到基层。1957年6月17日,以共产党员为骨干,草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演出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诞生了。他们以小型流动文化工作队的形式,深入牧区开展文化服务。



某次下乡演出,早上八点,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已经踏上下乡的路途。草原上白天的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室外寒风烈烈,蒙古包内却歌声悠扬、暖意融融。


演出现场,乌兰牧骑队员和牧民们一起吹拉弹唱。这种场景已经持续了六十多年。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建队初期的九名队员。一辆马车,拉着下乡演出的所有家当。每次演出少则二十天,多则两个月,下乡的路既是一条传播文化的路,也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乌力吉图。

  乌力吉图说:“那个时候也没有电。所以拿这个棉花包上咸盐,再拿铁丝绑上,再蘸到这个煤油里面,就把它点着演出。(当时牧区)别说是看电视了,连个收音机都没有。这个时候,乌兰牧骑的演出给他们带来一个很大的精神食粮。”

尽管路途艰险、生活艰苦,但乌兰牧骑队员们用自己的精彩演出赢得牧民们的热烈欢迎。

几年时间里,草原上出现了几十支乌兰牧骑队伍。1964年冬天,来自苏尼特右旗和内蒙古其他地区的乌兰牧骑队员们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会。队员们的演出引起热烈反响,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会的全体演员。



1965年5月到1966年初,巡回演出团分赴全国,满怀激情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祖国各地。乌兰牧骑的名字从此响彻全国。

这些年除了以文艺形式传播党的声音,乌兰牧骑队员们将为牧民解决实际困难,贯穿到每次下乡的行动中。


如今,苏尼特右旗乌兰牧旗每年要演出7个月,超过100场。在转场和演出的不断交替中,尽管辛劳,但大家都干劲十足。


2017年11月21日,对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来说,是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天,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的回信。信中,总书记勉励大家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往期精选                                                                              



来源:共产党员


责编:郝多

编审:陈卫平 张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