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的入党志愿书里都写了什么

共产党员 2022-09-16

回望我们党的一百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干革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搞建设、在前路迷茫时开启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经受苦难,创造辉煌,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坚定的信仰。如果说信仰是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那入党志愿书便是这一初心的庄严承诺。


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擎起了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他自幼聪慧,考取了第二批庚款留学公费生。因为“中国以农业立国”,来到美国后,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

天气预报在今天极为普通,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只有外国人有能力发布天气预报。他深知气象学对老百姓的生活、农业生产的开展、甚至战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28年,他在南京北极阁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他的主持下,中国人的气象科学就此起步。此后8年里,他踏遍祖国大地,推动建设了包括拉萨在内四十多个气象观测台站。

2022年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实时数据传回正常。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刷新了中国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架设高度纪录。图为科考队员在架设自动气象站。(来源:新华社)


1930年元旦,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彻底结束中国领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的历史。现在大家熟知的天气温度单位——摄氏度,国内也是从他开始使用的,他统一了中国气象的温标单位。


他被誉为科学界的教育家、教育界的君子。


在多次请辞之后,抱着“振兴浙江省文化教育事业”的考虑,他出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一职,从一个科学家成为了一个教育家,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来报国。


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竺可桢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日寇大举进犯之时,他带领学校踏上了“文军西迁”的漫漫长路,十年四迁,从浙经赣、桂至黔,仍教学、科研不辍,战时的欢迎会都是在警报声中进行的。有同学问他:“警报都响了,老百姓都逃警报去了,我们还上课吗?”“怎么能不上课?”“黑板挂哪里”“就挂在我胸前”。


1958年3月,他申请入党。在入党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 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他就是气候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竺可桢。


浙江大学竺可桢塑像(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入党后,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他年少时怀揣科技报国梦赴美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被誉为“航空鬼才”的大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毕业后留校任教,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


得知钱学森打算回国后,美国军方百般阻挠。图为钱学森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召开的听证会上接受审查。(来源:中国航天报)


新中国成立后,他克服种种阻挠,毅然回国。为了研制“东风一号”导弹,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克服了无数的技术和非技术的难关,解决了外国专家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


1960年11月5日清晨,“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他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


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成功,聂荣臻元帅(中)、钱学森(右)和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左二)等人热烈鼓掌。(来源:中国航天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仅用了两年多。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他任院长,担任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指挥。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刻,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回国15年后,终于实现了报国夙愿,使中国跻身航天大国之列。


他就是力学家,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


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的钱学森在课后给同学们解答问题。(新华社资料照片,1964年摄)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等科技实践中来。


1958年,他写了这份入党申请书:“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特别是整风运动中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我谨申请入党。”


钱学森的入党申请书 (来源:光明网)


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钱学森这样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钱学森说起自己最激动的时刻,“就在今年(1991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人生最光荣的归宿


他年少有为,短短四年便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当选法国物理学会理事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学术成果累累。


1927年,严济慈从法国留学归国,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由原国立东南大学与江苏多所公立学校合并成立)物理、数学教授。(来源:东南大学微信)


祖国蒙难,他振臂高呼:“中国是绝不会灭亡的!我将和四万万同胞同赴国难。我虽是一介书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我要立刻回到祖国,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凡是对抗战有帮助的工作他都乐于承担。他和同事们一起制造了我国第一批光学仪器——500架1500倍显微镜、1000多具水晶振荡器和300多套军用测距仪和望远镜。这些仪器被送至前线和医疗机构,为支援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分院的院长,参与制定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合作,组织中美联合招考留美之物理研究生项目,为中国学子打开了赴美留学的大门。


严济慈给学生上课。(新华社资料图)


79岁时他做出了人生最后和最重要的选择: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又离不开党的领导。……在长期斗争的磨练、比较中,我逐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因而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这位成绩斐然、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用一生的探索,为自己找到了光荣的归宿。


他就是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创始人之一、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奠基人之一——严济慈。

“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虽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


一切伟大的成功,都需要崇高的精神支撑。把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才会写下俯仰无愧的篇章,才会成就利国利民的事业,才会让信仰的力量在不断生长中折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源:《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


作者:褚建慧

责编:张明宇

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