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教育之目的,回望学生之精神
1
王国维:教育之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为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意志)、美育(情育)是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
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之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业毕矣。
陶行知:教育在于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这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而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
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为什么要讲做人呢?因为人自生至死,在他的面前一直摆着一个做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的动物,就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都是过着社会生活的,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既然如此,人就必定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怎么使这个关系正确而完好地建立起来,以通过这个关系参与共同生活,通力合作以谋控制自然,改进社会,使个人及全人类得到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要讲做人。应当努力来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得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
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个条件是要有服务的精神。第四个条件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个条件是要有世界的眼光。
活教育不但要求做中国人,而且要求做世界人,为什么要做世界人呢?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像以前了。在今日,要缔造世界的永久和平,自然亦非仅中国人的努力所能为功,必然也是世界每一个人的责任,因此生在今日世界的一个中国人,他除了要过国家的生活以外,同时还要过世界的生活。他不特要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质,他还要了解世界的潮流。他不特要为中国的民主独立而努力,他还要为世界的和平而奋斗。所以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做世界人。现代世界人,主要的条件便是“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张伯苓:学生之气质
人之气质与商家之商标戳记相仿佛。某货系某种商标,出自某字号。一见其戳记商标即可定其货物为优为劣。观人亦然。一见其人之气质,即知其是粗是细,或卤或谨,是谦是骄,为奢或俭。往往一见其人之气质,即知其来自何省何校何种家庭。盖学校家庭社会于吾人气质上关系之切,影响之深,有不能隐讳者。
诸生曾见门前所悬之镜乎?镜上格言,即可为吾校气质教育之标准。子试读之,诸生其默自省察:
面必净 发必理 衣必整 纽必结
头容正 肩容平 胸容宽 背容直
气象 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 宜和宜敬宜庄前四句系令吾人检点外表;其次则讲体格之卫生;其次为气象;其次为颜色。诸生果遵此而行,即可代表吾校学生之气质矣。
此外尚有二项,诸生当特别注意。此为吾校当极力历行者,斯为何?即俭与谦。
人或谓倡俭为消极道德。予谓不然,且有积极之理由在焉。特分述之:(一)崇俭可以使吾人守一种平等精神,不至炫耀衣饰,以示其富。吾人为团体计为多数计,固应如是。(二)凡好奢者,多懒怠,其快乐不在精神,仅在物质。崇俭正可矫此弊病。使人人均知所谓生活之意味。有自重心,不至因物质之多寡,而增减其精神上之快乐。
谦之要点有二:(一)吾人最要之性质为合群。不谦抑自卑者,绝不能合群;(二)吾人所最可贵者,即时时长进,而不谦抑自卑者,更绝无长进之可言。
胡适:中学生的修养
中学生的修养应注意两点:
一、工具的求得:中学生大概是从十二岁的幼年到十八岁的青年,这个时期是决定他将来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求知识与做人、做事的工具,要在这个时期求得。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学生要将来有成就,便应该注意到“求工具”——学业上,事业上,求知识上所需要的工具。第一种工具是语言文字。不论就业或升学,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所得,语言文字是最需要的工具。在中学里不仅应该学好本国的语言文字,最好能多学一二种外国的语言文字。第二种工具是科学的基本知识。青年们在学校里对于各种基本科学,不能当它是功课,是学校课程里面需要的功课,应该把它当成求知识、做学问、做人的工具,必不可少的工具。拿工具这个观念来看课程,课程便活了。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生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简单地分别说: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经亨颐:以人格教育维持生活,以生活教育维持人格
人格不仅在一己,生活不仅言日用。多数之人格,即所以构成社会生活,广义之生活,即所以陶冶国民人格。是故,人格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生活包含于国民人格之内。此人格、生活之不可陷于狹义,亦人格教育、生活教育之所以不可偏倚也。吾国民有自私自利、浮伪虚荣之通病,人格之日益堕落,生活之日益困难,无可讳言。审此原因得二要领:
(甲)以人格教育维持生活,其主要之点
一、公共心
二、责任心
(乙)以生活教育维持人格,其主要之点
一、勤劳
二、俭朴叶圣陶:做人做事,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原来“教育”这个词儿,如果解释得繁复,几本书未必说得完;简单地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习惯”。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青年们如果怀着理想的话,如果热切期望实现理想的话,那么急于养成好习惯的愿望自然会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
怀着理想的青年谁肯做这样的“一个人”呢?不肯做,就得整饬自己,训练自己,养成种种好习惯。别人如何且不管,总之先把自己做成一个问心无愧实际上确然无愧的人。每个青年都不肯做这样的“一个人”,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多数人”了,这才有实现那个“胜”字的指望。
“自我教育”好像是个人的事,其实凡是人的事决不会是个人的,个人的思想行动必然牵涉到别人,思想行动必然在群众中间表现,所以养成好习惯须特别偏重在群的方面。在群的方面有了种种好习惯,其人还会有问题吗?在群的方面恪守秩序,在群的方面办好事,在群的方面修练技能,这可以概括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全部了。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为他看透了这个道理。
- END -
来源 | 《優教育》第39期,本文摘自《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有删节。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