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被社会接纳的孩子,比考上一百个北大还重要……俞敏洪、钱文忠、刘瑜在厦开方解鸡娃焦虑

厦门日报社/ 厦门招考 2021-07-11

 


怎么把家长

从育娃的焦虑中拯救出来?


22日,在厦门举办的

2021新东方家庭教育春季高峰论坛

邀请了一批能说会道的大咖

讲了九个小时

就为了开导一筹莫展的父母

……


现场观众



Part 1

谁来了‍?


论坛的嘉宾包括:

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


上海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金战


上海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


央视前主持人李小萌

……


Part 2

他们说了啥?



父母的焦虑从哪里来?




父母们的一些焦虑缘由,是广为人知的,例如,社会竞争加剧,学历贬值等。不过,专家们也贡献了一些独特分析:




  把上好大学和孩子前途划等号

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是普通人


俞敏洪认为,很多家长把上好大学和孩子的前途划了等号,而且是很大的等号,这个等号划的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人去改变。


俞敏洪


他说,现在大学的录取率已经是父母那个时代不可想象,再过一些年,只要你想上大学都可以。但是,这依然缓解不了家长的焦虑,“因为家长要的不是孩子上大学,而是能不能进北大清华这类优质教育圈”。


更要命的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优质教育毕竟是稀缺的,但是,少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


俞敏洪认为,大家要承认一个事实,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都是正常的普通孩子。他以自己孩子和儿子为例,表示,女儿学习似乎就有先天因素,但是,儿子就一般般。


但是,当父母们非得要把一个普通孩子放到在前5%、10%顶尖的竞争中,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这是个恶性循环,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父母更焦虑了。


王金战则提醒家长: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是西红柿就让他结西红柿,沿着孩子的强项发展,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


王金战




父母站错位

成为老师“助理”


自己有两个孩子的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认为,有时候父母焦虑的来源是:父母站错位。


沈奕斐


每当沈奕斐听人说“好妈妈就是一个好老师”时,她都要打寒颤: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当他上学后,妈妈不见了,变成老师助理。


沈奕斐认为,父母和老师还是不一样的,“你喜欢他,不是因为他成绩好,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电视剧《小舍得》截图


钱文忠也在自己演讲中指出,现在妈妈很多在情况下是老师的另一只手,是老师的衍生物,是下班以后的老师,孩子回家后,妈妈基本上就是是作为学校老师的助理而存在,盯着孩子做作业,还要签字,第二天起来赶紧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但是,她其实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位母亲。


回到沈奕斐的论点,她认为,父母不能完全站在老师的立场,而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给他情感支持,和他一起去面对学校的竞争。譬如说,老师投诉说,孩子成绩考得太差了,你回来后,可以跟孩子解释:妈妈没想到,老师对你的期望值比你妈妈孩子大,老师觉得你还可以更好。我发现老师对你有期望值。简而言之,要把老师负面的东西在家里面变成正面。因为我们提供的是支持,而不是否定。你要做这样的平衡。


她说,当父母选择站在学校那一边,他(她)就开始陷入焦虑,毕竟学校教育意味竞争、选拔,和家庭不同。


父母们站错位还导致孩子孤独。沈奕斐从自己做的青少年研究发现,青少年普遍的感觉就是孤独。她说,有的时候,她只是告诉来求助的孩子:你真的很辛苦!孩子就泪流满面。妈妈在一旁不可思议地嚷嚷:沈老师又没有讲啥,你哭啥?


沈奕斐说,今天的孩子真的很多的时候特别的孤独,父母们真的要去重视孩子内心情感的诉求。




家庭教育被量化后

爱就不存在


不仅如此,沈奕斐还认为,父母们焦虑的原因还有,他们习惯地把家庭教育量化,譬如说,明明是可以让孩子欣赏音乐,但是,现在,只要是学音乐,就一定要考级,因为没有量化,父母们不知道孩子是不是享受音乐了。


而当家庭教育全部变成数字化了,爱就不在了,因为“爱被数字化后,焦虑会导致家庭的情感支持等概念全部就没有”。


俞敏洪也表达相似观点:家庭是孩子安全的港湾,“不管你的孩子怎样,你首先要接受孩子的现状”,并且让他知道,哪怕他遇到世界上所有困难,回到家,父母依然能够理性温暖地接待他——他考40分,父母要做的是:告诉他40分不错,已经做对了40%。接下去,和孩子分析这60分失去是因为什么,接着才能给孩子提出进步的要求:下次能不能考到60分?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会提供帮助。


但是,他提醒,不要定绝对目标。俞敏洪说,他的女儿读高二的时候,有一次,他只是随便说了一句话:宝宝,耶鲁大学挺不错哦。女儿一个月不理他,因为父亲说这句话分量非常重,在她心目当中意味着爸爸心目中想要我上的大学是耶鲁大学,但是,能进耶鲁大学并不是那么容易?俞敏洪说,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一种无穷的压力,就像我们家长知道孩子上不了北大清华甚至985、211,还跟孩子说你一定能上!明明他不能,你说一定能,他的压力就会巨大。


他说,父母只有在给了孩子足够的理性的保护下,再跟孩子提要求。


俞敏洪说,现实中,我们父母常常做的事情,是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反面——不断跟别人家孩子比较,不断指责,或者提出不靠谱要求,这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跟父母之间是疏离的,会对父母不信任,久而久之,产生巨大的叛逆,甚至离家出走、一死了之。




父母手“伸”得太长


不止一个专家都说,有些时候,父母们对孩子怎么成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反倒“你把他拖下马你的能力很强”,他出心理问题,出各种问题,他成绩本来可以很好,但是变的很差。


沈奕斐说,20年前,我们还经常听到:男孩子到了初中或高中,会突然追上去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少听到。


为什么?沈奕斐说,因为父母不断的强行的干涉,我们已经用我们的焦虑把这些孩子全部给拿掉了。


父母们(特别是妈妈)心力交瘁,还被认为是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当天的论坛,专家们引用现在社交媒体流传一段话,大意说,牛顿投胎到你家也没有用,因为只要牛顿在树下刚刚躺下,你就会说,赶紧练琴去,根本等不到苹果掉下来;如果瓦特看水的蒸汽特别好玩,你去玩的话,你妈就会说离水壶远一点,小心被烫死;阿基米德刚刚在浴缸躺下来,就听到妈妈说洗个澡还磨磨蹭蹭,还弄的到处都是;当达芬奇画了几天的鸡蛋就听到妈妈讲:你整天就知道画鸡蛋能画出什么名堂?


王金战介绍他承担的一个国家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家长研究,发现: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家长的百般包办下,把孩子的“武功”都废了后,再让他浪迹江湖。


焦虑如何缓解?



论坛的专家

还努力说服台下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分数真的不是唯一。





想想马云和马化腾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自己的阶层不够高,只要把孩子送到更高的阶层,自己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真的吗?刘瑜说了一件真实故事,前年,有一个叫赵雨思(同音)的女孩,花了650万美元通过中介把简历包装,进了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个中介公司因为简历造假被曝光,女孩也被斯坦福大学开除了。



刘瑜说,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时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花650万美元去斯坦福,这650万完全可以荣华富贵一辈子。答案是,这也是阶层焦虑,他虽然是非常有钱的人了,但是他还是有向上流动的愿望,因为斯坦福是身份的象征。


刘瑜的意思是,阶层越高,人未必越幸福。研究表明,财富的增加的确会增加幸福感,但这个幸福感的增加会进入平台期,大部分国家家庭收入到75000美元就出现了所谓顶点或者是平台期的拐点。也就是说,随着你收入的增加到一定点,你的幸福感并不会线性上升。



刘瑜说,诸如高考等考试的确很重要,但是,高考所能测量的东西是有限的,譬如说,一个人有没有勇气和冒险精神,有没有爱心、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些高考都测不出来。这些不能测量的很多东西,也有可能帮助人走向成功。


她以马云和马化腾为例,一个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一个毕业于深圳大学,当时不是什么名校。


刘瑜说,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因为孩子不善于考试,而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他身上可能有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只是不能体现在高考的分数上而已。


刘瑜


曾经在人大附中把最后一名送进北大的王金战说,所有家庭都在害怕:我就一个孩子,如果他失败了,我这个家就没有未来。所以,大家更多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而恰恰忽视了成绩排名的背后应该是学生一种良好心态的养成。


他引用美国一位教育学家的话“人与人之间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就造成巨大的差异。”,王金战认为,这个很小的差异就是你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个巨大的差异就是一生的成功和失败。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心,就是培养孩子很阳光,很健康,很自信的心态,“如果在这样的心态下,反而学习这点破事就很简单了”。


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被孩子的学习折磨得痛不欲生,鸡飞狗跳,一定不是学习本身的事情,是学习之外出了问题。


用人单位真的只招985、211?



李小萌很明白:一些家长对专家很反感,他们认为,你们老是让我们放松,孩子最终还是得考上北大清华才有璀璨的人生。


李小萌


但是,这是真的吗?李小萌曾经问了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选人方法,他说,985、211大学留下,剩下全部扔掉,如果人还多的话,985、211的研究生留下,还多的话,研究生是重点高中的留下。但是,她又问了苹果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我们不看履历、出生背景,我们把所有应聘者分成三人一组,给他们项目,如果项目评估是好的,三人集体入职,不行的话,三人都拜拜。


李小萌说,你要看到市场上的多面性和改变,现在市场对人才慢慢淡化学历的影响,而强调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杨雄认同这种看法,他说,过去叫关系社会,现在进入文凭社会,现在看来,我们提前进入了能力社会。



家长要怎么做

帮助孩子实现真正幸福的人生?



人的成功道路有很多种,

那么,家长能躺平吗?

专家们说,当然不是。


刘瑜:

教育是为了培养准备好人生的人


刘瑜说,家长们要明白,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准备好工作的年轻人,而是培养准备好人生的人。


这是非常不同的——就业市场所寻找的是一个螺丝钉,你要高效,要听话。人生比就业漫长太多,复杂太多,譬如说,人生要面对失恋、离婚、孤独,面对你的工作不被领导欣赏,或者创业失败等等,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通过做题来解决的。


她认为,人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开车阶段,一个是开路阶段。22岁大学毕业之前你的人生是在开车,路是铺好的,你看着路标牌就好了,但是到了22岁以后,一旦你开始工作了,离开了学校,你就要自己去开路。


而且,开路需要的技能和开车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有可能你在开车当中形成的优势,会在你开路的阶段成为劣势。开车你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话,遵守规则。开路就需要合作能力、冒险精神等等。


父母要做什么?


第一、培养健全的人格。刘瑜认为,健全的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善于分享、关怀、感恩、自我反思,他会得到很多,甚至超过他给予出去的。但是,这些东西未必是培养出来的,有时候就是你言传身教感染出来的。所以,用你的热情唤起孩子的热情,用你的善意唤起孩子的善意。


第二、给予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刘瑜说,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边界,但在此基础上,你要给孩子的自主成长提供最好的礼物——“自由”。


她说,所谓的快乐教育,就是我们允许孩子探索自己的跑道。


俞敏洪:

成为被社会所接纳的人,这样的成就比上一百个北大还重要


俞敏洪认为,父母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四大能力:个性能力、品德能力、学习能力、群体能力。他认为,这等于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而把一棵树种在肥沃的土壤,他只要长活了,后续怎么长就不用担心了,因为他会源源不断地从大地吸收养分。



在个性能力培养方面,他认为,首先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个性,他才有生存的余地。积极乐观向上包含了他面对挫折、失败的一种人生态度。


俞敏洪说,我们的挫败教育做得实在太差,很多时候,我们是让孩子终身挫败——他学习成绩差的时候,不是去帮助孩子,而是把他完全否认。他认为,所谓挫折教育,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他继续前行的勇气。


品德能力指的是一位孩子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能力,用大白话说,就是让孩子能够被周围所有的人接纳,并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俞敏洪说,所以,我们对于孩子行为的教养,要按照社会接纳这个孩子行为教养来设置,而且,更多是在家庭中间养成,因为品德能力,来自家长的榜样和示范。


在持续学习能力方面,俞敏洪强调阅读,他甚至认为,如果你一辈子爱上阅读,即使什么大学都没有上,也能过相对自信且美好的生活。


至于群体能力,指的是要培养孩子善于分享,善于帮助别人,善于合作的能力。俞敏洪说,我从小教育孩子,你对别人好了以后,你身边就会有更多朋友,就一定有人会对你好。他说,我就是这样,大学四年扫地、打水,帮宿舍同学洗衣服,我做了很多,但是我亏了吗,没有亏!大学毕业十年以后,我开始创业,我跟同宿舍的同学一说,他们都愿意出来。


他认为,这四个能力能让孩子成为被社会所接纳的人,“成为被社会所接纳和大家所学习的人,这样的成就比上一百个北大还重要”。



精彩语录

👉

俞敏洪:

什么是美育?我个人界定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甚至包括对社会的热爱,都是美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对社会的热爱?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明暗交替的一个综合体。我们在社会当中必然能见到社会的美,也必然看到社会的丑。但是,我们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看到的是社会的丑,认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一无是处,但是有的人会不断看到社会的美。

    

对这个社会的爱,就是当你知道了这个事件的真相以后,你依然选择热爱这个世界,这就是真正的心中大美。


我们怎么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大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中间真善美的热爱,并且还要培养孩子对社会当中丑恶的分辨能力,这也是美的一个表示。


👉

钱文忠:


钱文忠


教育需要惩罚,我们现在从小鼓励孩子,你真棒,你行,哪有那么多行的?绝大部分人要面临失败的,这是事实。如果人人都成为俞敏洪,那不得了,这不可能。绝大多数的人要面临失败,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刻也是必须面临失败的,面临挫折的。我们的孩子从小在鼓励的,在赞美声当中成长,他没有抗击的能力。


不过,有记者问我:你说教育需要惩戒,那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你是怎么惩戒你的孩子的,一句话把我问死了,因为我从来不惩戒我的孩子。所以,我们碰到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中国的教育是由什么决定的,高考,高考制度决定的。如果高考制度不改,中国的教育就很难改变。但是,教育改革可能是经过了将近四十年改革的中国所面临的最复杂、系统性最强,牵一发动全身,关注度最高,难度最大的一场改革,绝不那么简单。


高考制度并不一定是一项最好的制度,但是它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一个最不坏的制度。到现在为止,高考大概还是一项公平的制度,我不问你的父母是谁,不问你的祖上是谁,不问你家里住多大的房子,不问你妈开什么车子,我也不知道面前这个孩子是谁,我只知道每一个人是一个考号,一个数字,我不知道你,完全用分数对你进行筛选,进行判断,你比别人强,就可以进北大清华,你比别人弱,你就是进不了,富家子弟可能就考不进大学,农家子弟如果有一份天职和一份坚持,十年寒窗,可能考进北京清华。

👉

刘瑜:

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说你的孩子在18岁那一年没有进入一流大学,他未必输在的起跑线上。但是如果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就成了一个精疲力尽的,除了躺平什么都不想干的人,那他就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

杨雄:

杨雄


国际上对严重抑郁症的孩子有个标准,但是,现在怎么去发现是非常困难,孩子很聪明,知道你在测他,他就自己回避,这对我们人工智能和心理学是巨大的考验。


听了以后

你的焦虑缓解了吗?


现场观众

周六,我们听到不同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家长说,“我听了以后,更加焦虑了”,因为她听到俞敏洪说,他每年和孩子有两个假期,夏天十天,冬天十天,不是去渡假,而是专门用来对于世界进行考察的。


但是,也有父母在热烈讨论,认为有所启发,当天中午,有人告诉招考君:他的最大感想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事强求不得。而且,比较是无止境的,你在厦门比赢了人家,就能不焦虑?还有北上广,还有更大世界。


有妈妈感慨地说,我们自己走过来也明白,很多事在当时是天大事情,但是,过后看,那算什么啊。多数人要的是普通的幸福人生。



好几位专家在论坛上贡献自己育儿经验,实事求是地说,不同的家庭背景可能导致育儿的视野、格局的不一样。


所以,父母们还要继续焦虑?其实,有时缓解焦虑并不是你对孩子不管了,是你愿意去倾听别人的一些观点,并认真思考,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专家讲座,一概讥讽说:砖家!


用大白话说,没有人阻挡你在焦虑路上继续往前走,如果焦虑能解决问题,那就继续焦虑吧!如果走投无路,那么,就试着退一步,或许就是海阔天空。



您说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体育省监测,首次测孩子脊柱是否弯曲了!怎么测?


今年市质量监测,这些学校“中标”!


快讯!翔安小升初方案公布!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初中部这样招……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 图片由新东方提供

综合:凤凰网财经、CNBC

编辑:蒋含 值班主编:林燕贞

厦门招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