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区域发展与发展趋势分析,全国大数据发展逐步形成阶梯特征!
2020年8月,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发布了《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白皮书(2020年)》,白皮书聚焦基础环境、产业发展、行业应用三个大数据发展关键领域,形成了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0余项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大数据区域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全国大数据发展逐步形成阶梯特征
全国大数据发展逐步形成阶梯特征,并以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
全国各省市大数据发展水平差异仍较为显著,排名首位的为广东省遥遥领先,指数为56.43,高出排名末位的西藏自治区47.05。从指数分布来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由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四川8个省、市组成,这些省市的总指数均高于30,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省市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广东省总体水平遥遥领先,北京市和江苏省以非常接近的总指数紧随其后。
第二梯队由湖北、安徽、河南等11个省、市组成,这些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指数介于20至30之间,省市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且多个相邻排列的省市总指数差距小于0.3,竞争较为激烈,其中,湖北、安徽位列第二梯队前列,跻身前十。
第三梯队由广西、黑龙江等12个省、自治区组成,总指数均小于20,这些地区大数据发展相对滞后,需积极借鉴领先省市的发展经验,加快追赶步伐。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贵州省、京津冀、珠三角、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围绕发展环境营造、推动产业发展和深化行业应用等方面积极发力,在组织建设、政策制定、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产业载体建设、产业主体集聚、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众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其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站在全国总体发展视角,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中总体占比达39%,其中除内蒙古外,其余省、市均位列综合排名前20,广东、北京、上海在综合排名前10中占据3个席位,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中占比达到18%。
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
从总体角度出发,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大数据发展总指数达到370.16,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47%,西部地区位列第二,以216.84的总指数占比28%。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141.60和56.74,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中的占比分别为18%和7%。
各省市大数据基础环境级差显著
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由组织建设、政策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集聚示范和智力保障五个变量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外,我国继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后,工信部等部门又接连出台了《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政策,着力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23个地方已设置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出台的省级、市级及以下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总计已达500份。2019年全国大数据基础环境总指数达到825.93,平均指数达到26.64。
各省市大数据基础环境差异显著。广东省以51.34的基础环境指数得分居全国第一位,并且超过排名第二位的江苏11.2分,大数据发展规划清晰,组织机构健全,具备坚实的发展大数据的基础设施与人才基础,位列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得分介于30-40分之间,包括江苏、北京、福建、山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得分与第一梯队差距相对较小,具有迅猛的追赶势头,处于大数据基础环境发展的快速发展期。
处于20-30分数段的陕西、河南、河北等10个省、市、自治区属于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处于大数据基础环境发展的成长期,基础环境建设仍需继续提高。
第四梯队由甘肃、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自治区构成,得分低于20分,基础环境发展相对落后,建设任务艰巨,处于大数据基础环境发展的创新发展期。
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省际差距显著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由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和数据资源四个变量决定。2019年是《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并落地实施的第四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应用的成熟度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催生出一大批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力量。
由于各省市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差异,省际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显著。2019年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达到631.83,平均指数达到20.38。广东、北京分别以68.96和61.51的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江苏、山东两省紧随其后,也排在全国前列,上海、浙江分列全国第五和第六位,上述六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均在40以上。四川、福建、湖北、天津、安徽五省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介于20-40之间,其余绝大部分省市大数据产业指标得分在20分以下,得分在10分以下的地区也达到了40%。
第一梯队中,广东省和北京市等东部地区省市具备良好的企业及创新基础,并积极推动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为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甘肃、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受制于本地产业基础和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情况等因素影响,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对变缓;此外,黑龙江、吉林等东北地区省份在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实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等短板,导致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整体不高。
大数据行业应用水平呈阶梯分布
大数据行业应用指数由政务应用、工业应用、重点行业应用和民生应用四个部分组成。近年来,大数据的价值和潜力得到广泛认可,国家部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深化大数据应用的政策文件,各省市加快探索利用大数据提升工业、金融、电信、商贸、政务等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在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指引下,各省市持续推动大数据行业应用发展,大数据行业应用水平整体向好,2019年全国大数据行业应用总指数达到949.46,但省际差距仍然较大。
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列第一梯队,指数水平均在40以上,第一梯队三省份在全国总指数中占比13.99%;山东、北京和上海共居第二梯队,指数水平明显低于第一梯队,但彼此相差不大,第二梯队总指数占比12.06%;河南、四川、安徽、福建和湖北五省份位列第三梯队,指数水平位于33-35之间,第三梯队总指数占比21.42%;西藏大数据应用指数为19.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应用:各省齐头并进,东南沿海省市稍具优势
工业大数据应用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工业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资源,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现,正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引擎。
我国工业大数据应用水平整体相差不大,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位列第一梯队。其中,江苏省工业应用指数为37.64,居全国第一。江苏省大力实施“一市一重点平台、一行业一重点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工程,培育1家国家十大双跨平台、70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打造了9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2940家星级上云企业。
——重点行业应用:各地应用水平悬殊较大南“粤”东“浙”领跑全国
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是提升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能级的关键手段。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以及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贯彻和落地实施,以及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项目的深入推进,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优秀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大数据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2019年全国重点行业应用总指数达到743.08,平均指数达到23.97。各省市大数据重点行业应用水平差异显著,广东、浙江位于第一梯队,分别为64.86、58.41,领跑全国。江苏、北京、上海紧跟其后,分别为47.43、44.88、42.04。
——政务应用:经济发达省市仍是数字政府建设先驱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充分发挥数据在便利群众和企业办事中的作用,助力“放管服”改革。
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9年中国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总报告》和《政务数据质量管理调查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已有10个省级地方政府出台并公开数字政府规划计划;截止2019年12月,全国政府网站数量集约至1.45万家。2019年,政务应用总指数达到988.41,平均指数达到31.88。
我国各省市大数据政务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一定的阶梯性,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数据先行区引领全国发展,其中,山东、广东、河南位于第一梯队,四川、浙江、江苏、河北的政务应用指标得分位于第二梯队。
——民生应用:中部与东部地区省市平分秋色
民生大数据应用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大数据技术在辅助政府部门了解公共服务中的社会需求、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年,民生应用总指数达到1063.35,平均指数达到34.30。排名前10的省市分别为浙江、山东、重庆、湖北、江苏、湖南、上海、北京、安徽、山西,其中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四省均属中部地区,跻身TOP10的数量与东部地区几乎相当。中部地区今年高度重视大数据应用,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均取得了突出成效。此外,TOP10中,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入围,并以43.1的指数,位于全国第3名。
01 |
02 |
03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