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真的征服珠峰了吗?

图书君 中国国家地理BOOK 2019-08-30

又是一年登珠峰的季节,随着商业化攀登的运作,现在已有至少5000人成功登顶,珠峰已经不那么神秘和遥不可及。

但静下来想想,我们人类,真的算是征服珠峰了吗?


珠峰北坳全景(推荐横屏观看)

图|大地社

珠穆朗玛,人类一直仰望的世界最高峰。

它其实是个非常年轻的高峰。

视觉中国

把地球历史压缩到一天的话。

印度与欧亚大陆大概于午夜前20分钟开始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到午夜前76秒前后,青藏高原隆升到最高点,珠峰也可能于那时形成;

人类大概在午夜前38秒诞生,最后1秒从石器时代进入现代文明。

在动辄用亿年为计量单位的地质时间表里,珠峰是年轻的,人类,也是年轻的。


半个地球孕育的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地球这颗行星上最高点,海拔约8844米。

在它之上,只有寒风和星空。

视觉中国

珠峰是一位巨人,它能成为世界之巅,是因为它踩在了另一位更高大的巨人——青藏高原身上

故事要从新元古代说起,那时地球还只有一块名为罗迪尼亚的超大陆。

约7~8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开始分裂,形成北部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两块大陆之间有一片名叫“古特提斯洋”的古大洋。

随着板块运动,分裂的大陆又再度汇合形成一块盘古超大陆(或称潘基亚超大陆),特提斯洋由于南北两侧大陆向中间汇聚而逐渐消失,古特提斯洋消亡的同时或稍晚一些时候,在它南方又诞生了一片新大洋,称为“新特提斯洋”。

随着时间继续前进,地表又再度发生巨变,盘古超大陆裂解,世界地图才渐渐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古大陆的漂移与裂解

Tbower

大约从6500万年前到4000万年前的这段时间里,印度次大陆笔直向欧亚大陆冲来,并最终狠狠撞上欧亚大陆,原本位于这两块陆地之间的新特提斯洋也随之消失。

约4000万年前,随着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急剧抬升。

喜马拉雅山脉横空出世,这条雄伟的山脉,勾勒出了两个板块之间边界的形状

这片被新古特提斯洋诞生和消亡所影响的区域,就是地质学上著名的“特提斯构造域”。

它范围极其庞大,西起直布罗陀海峡,北起阿尔卑斯山,向东经过整个地中海、跨过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然后转向东南,囊括了半个中国与中南半岛、马来群岛,直到澳大利亚北部和太平洋上才算结束。如今的地中海,就是特提斯洋的残骸。

图|国际空间站

现在的大陆板块。图|Powei Kao

青藏高原从特提斯洋最后的波涛中涌起,在这横跨几亿年和几万公里的沧桑巨变中,珠穆朗玛峰诞生了

可以说,半个地球花费了无比漫长时光,才孕育出了这世界最高峰

珠峰脚下的“冰蘑菇”,短冰柱支撑着一块横向的冰碛石,这是冰川开山运石的痕迹。图|李国平《极致之美》


珠峰有多高?

在人类诞生以来,珠穆朗玛峰早已在那里。

但直到300年前,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实地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才准确标绘了珠峰的位置,并依当地称谓,标注为“朱母郎马阿林”。这幅古地图,由掌握天文历法与测绘技术的清朝理藩主事等人实地测绘,并给出了珠峰准确的经纬度。

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发现”了珠峰《皇舆全览图》之后,雍正和乾隆两个皇帝,又补充进行了测绘。《乾隆十三排》上,第一次出现了“珠穆朗玛阿林”的名字。

《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乾隆十三排》地图局部,三张地图的珠峰位置没有改变。图|张江齐

19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知道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脉的存在,他们以为安第斯山脉是地球的最高点。

安第斯山脉。图|NeuPaddy/pixbaby

18-19世纪,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英、法、沙俄等国,出于殖民和势力范围竞争等目的,开始对整个印度次大陆进行测量。时任印度测量局局长的英国人乔治·额菲尔士(George Everest),沿着喜马拉雅山脊,进行大弧测量工作。

从大本营看到的珠峰金顶。图|视觉中国

1847年通过平面几何观察等方法,确定珠峰的高度为8778米,是世界最高峰。

1852年,英国人安德鲁·沃尔夫(Andrew Waugh)经过几年测定,珠峰的高度是8839.8米,离已经非常接近了。

即使在150年后的今天,也不得不惊诧于当时测量水平的精确。

我们人类要测量身高,其实都是件挺麻烦的事情。

得脱鞋站直,贴紧标尺,压紧头发。测量时间早晚、站立角度的不同,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

珠峰脚下孤独的科考帐篷。图|大地社

珠峰的“身高”,没有任何一把标尺能够容纳,也更不可能从峰顶垂直打个洞下去。直接测量,是不现实的。

从山下“看”峰顶,也不准。就像把一根筷子插进水里,看起来就像折断了一样。光线在穿过不同密度的物质时,会发生折射。

不同海拔高度的空气,密度也不同。由于光走的并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峰顶,其实并不在我们所认为的直线位置上

再加上地球是个椭球体,高度从哪里算起?测量珠峰高度,需要运用到水准高程、重力高程、参考椭球面、大地水准面,再考虑地质运动和重力影响……

细讲起来,门道可多了。地质学里有一个专门的课程,叫大地测量学,就是研究这个的。

珠峰与浮空探测器。图|大地社

2005年,中国的测量小队攀登到7100米,尽可能接近峰顶。综合了GPS定位、水准测量、三角测量、激光测距、重力测量及雷达等最新技术,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和物理运算,终于确定,珠峰的高度是8844.43米

这个数字,比大家熟知的8848要少上几米。先别急,不能说珠峰变矮了。

珠峰上的科考气球。图|大地社

恰恰是在测定高度的过程中,随着越来越精密的仪器被带到珠峰上,我们发现了更复杂的情况。

比如,看上去的最高的地方,其实也不能算是珠峰最高点

珠峰顶常年覆盖着冰雪。从珠峰南侧吹来的印度暖湿空气,被高空急流凝成冰雪落在峰顶。而珠峰峰顶上大气环流的方向,永远是自东向西。相当于雪一直从东边被“吹”过来,所以峰顶雪面最高点,并不是岩石最高的地方。

8844.43,就是减掉冰雪层后的珠峰岩石“本体”身高。

终年被积雪覆盖。图|视觉中国

珠峰脚下的青藏高原,又是世界上最年轻,最有活力,抬升最强烈的高原至今,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每年仍以约6-8毫米的速度在抬升中。

而珠峰顶点的冰雪,每年都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东南壁下滑,又有更多的冰雪覆盖在其上。同时,峰顶的砾石又被不断风化拖曳下来。

图|视觉中国

可以说,世界最高峰,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点,也没有一个固定值。对珠峰高度的测量,只能说无限接近真实值。

测量的过程,又反过来推动了技术和地质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珠峰的高度,就是人类科技水平的高度


山就在那里

在珠峰,6200米左右,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雪线

在这之上,是永久的冰雪,满是寒冷和水所共同塑造的角峰、刀脊、冰斗等冰雪地貌。

珠峰脚下的绒布冰川。图|视觉中国

高山冰川。图|视觉中国

珠峰的南坡的森林,在海拔4100米上完全消失

更高的海拔,只有低矮的草本植物,随着海拔上升,逐渐稀疏。

在冰原附近,植被完全消失。

动物也无法逾越雪线,在海拔6200米以上,它们找不到取食和繁衍的栖息地。

只有斑头雁、高山兀鹫等少数几种候鸟,可以翻越珠峰。

不同海拔的生态(点击空白处查看)

↓海拔3000m,针阔混交林。摄|王放

↓海拔4500m,喜马拉雅南坡高山草甸。摄|李渤生

↓海拔5500m,高寒荒漠草原的藏羚羊。摄|成勇

↓海拔7000m,飞跃雪山的斑头雁。摄|彭建生

珠峰顶空气里的平均氧含量,是海平面的27%;最低温可达零下60度。

雪线之上,只有少量能适应极端环境的藻类、细菌和真菌,这些细胞结构最简单的生物

碎石坡上的驼运牦牛。图|大地社

6200米是生命的极限,却不是人类的极限。

1921年,人类开始征服珠峰。

这年,一支来自英国的登山队试图从珠峰北坡寻找登顶路线,这其中,就有登山史的传奇人物,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

在往后的3年间,乔治·马洛里与登山队进行了多次珠峰登顶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1924年,一名记者追问马洛里为什么还来珠峰,许是感到厌烦,马洛里没好气地甩下一句话“Because it is there”。

此后,这句话就成了登山界的传世名言。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1924年,在第三次冲顶珠峰的途中,乔治·马洛里和队员消失在了暴风雪中。

时间长了,远山对于我已成为一种象征,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见但永远无法到达的东西,那是凝固在远方的梦。“——刘慈欣《山》

图|视觉中国

此后,陆续有人攀登珠峰。即使有人因为严重冻伤被截肢,有人付出了生命,也没能阻止人类的步伐。

这几十年的尝试,为后来的登山者总结出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确立了日后的经典攀登路线;每年的4-5月是最佳攀登季节;需要几十上百人在后方进行给养支援,才能保证几人最后登顶,即“金字塔”式攀登模式。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余秋雨《废墟》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探险家爱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与夏尔巴人丹增·诺盖成功登顶珠峰。

爱德蒙·希拉里。图|wikipedia

刘慈欣说,山的魅力是从两个方位感受到的,一是从平原上远远地看山,再就是站在山顶上。

在珠峰顶向下看,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特别,目之所及处,皆是平缓而辽阔的高原。赫赫有名的喜马拉雅山脉,也仅仅是天际的一带起伏。

图|视觉中国

8844.43这个数字,让人有些麻木。

除了高度的震撼,珠峰顶有着一种极致带来的美。

最高的山峰,最稀薄的空气,最接近对流层顶端,珠峰顶在云端和降水带之上,已经超越了我们日常所能见的天气现象。

刘慈欣在《山》里写, “我只想爬上去,并不指望得到山里的什么东西。第一次登上山顶时,看着抚育我长大的平原在下面延展,真有一种新生的感觉。”

图|视觉中国

后来,攀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比如69岁的无腿老人夏伯渝,依靠假肢,在2018年成功登顶珠峰。

据统计,至今有超过5000人登顶珠峰,大部分都是在攀登珠峰商业化之后。

这也让珠峰攀登开始变味。由于每年最适宜登山的季节只有几个月,再除开暴风雪等恶劣天气,需要在登顶当天2点前下山。能够登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登山人数剧增,在希拉里台阶,常常出现拥堵现象。

希拉里台阶,是从南坡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坎。名字来源于爱德蒙·希拉里。据Daily Mail报道,希拉里台阶已于2018年坍塌。图|Debasish biswas kolkata

此前,登山者往往要训练很久,不断磨练技术之后才敢尝试登顶。

现在,登顶珠峰不再遥不可及,甚至有些时候变成了有钱人攀比的游戏。尼泊尔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只要有钱,夏尔巴人抬都能把你抬上去。”

珠穆朗玛峰山麓地带。图|视觉中国

有人不顾天气警告,执意登顶,把自己和领队的生命都搭了进去。

有人只顾自己登顶,对受难的人视而不见。

据报道,2006年5月15日,34岁的登山者David Sharp在距峰顶几百米被冻僵了,曾有四十几位登山者路过,却都只顾冲顶,无一援助;等到最初发现他陷入困境的登山者们9个小时后成功登顶下来,Sharp已经没了气息。

首登珠峰的希拉里为此愤怒不已,公开谴责说:“如果你遇到有人急需帮助,而你又有余力,那你应该尽可能帮助他撤回,把冲顶的目标应当先退位。

平均每次攀登珠峰需要花费约30万元,再加上登顶珠峰的诱惑就在眼前,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就此放弃呢?再加上救援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危险。

这确实是对人性的考验

风吹来的垃圾被当作冰塔林路标。图|大地社

2000年之前,每天登顶珠峰的人不超过50人;2010年之后,这个数字激增至200。

对于在这种极限环境里的人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而用尽空氧气瓶、瓦斯罐、食品包装袋,一点点垃圾对他们来说都是负担。许多人会丢弃垃圾,再加上珠峰上数量不少的人类排泄物,低温让它们无法被分解,只能一直埋在冰雪里。

珠峰,正在变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

但相比起珠峰几亿年的沧海桑田,人类这一点点举动,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类伤害珠峰,更多还是在伤害自己。

尼泊尔索鲁孔布地区,海拔约5300米处,垃圾收集者在珠峰探险营地捡垃圾。图|视觉中国

除了垃圾,珠峰南坡上还留着数百具人类尸体。在8000米以上的区域,将尸体搬下山,需要花费巨大的金钱,更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情。

大多数死亡的登山者,只能保持着一个固定的姿势,留在了雪山上。有些尸体,甚至成为了其他登山者口中的“地标”。比如著名绿靴子、沉睡的美人,这对人类伦理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救援队将遇难者遗体从珠峰上运下。图|Gettyimages

希拉里自己都表示,“攀登珠穆朗玛峰已变成非常恐怖的事”:“这些人就是一心想登顶,其他都不关他们的事,这是我们老一代登山者所无法接受的态度。”

其实,早在珠峰被认定为最高峰之前,被蜂拥而至的登山者征服之前。

当地人,早就在这里生存了。比如世世代代在喜马拉雅山生存的夏尔巴人。

陈塘沟,夏尔巴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摄|李国平

说起首次登顶珠峰的人,往往只记得爱德蒙·希拉里,却忘了背后的的夏尔巴向导丹增·诺盖。

夏尔巴人,一直只被当作向导、背夫、助手和搬运工。他们一直默默承担着登山运动中最沉重的负荷,在前面探路、开凿楼梯和铺设绳索,或是在队伍最后提供支援。

丹增·诺盖。图|Wikipedia

没有夏尔巴人,登顶的人数可能将减少90%。

登顶拍照时,夏尔巴人默默站在一边。身强力壮时,很少有人想起他们;但当夏尔巴人一旦生病,却会有人对他们拍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比他们强。

夏尔巴人倒是十分平和,他们是大山的子民,身体已经高度适应了高原生活,血液中的红血球含量非常高,肺活量也要大很多。比起外来者,与其说他们登山技巧高超,不如说,夏尔巴人无需靠登顶来证明自我,世界高极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夏尔巴人。图|视觉中国

商业登山,让珠峰面目全非,也永远改变了夏尔巴人的生活。

目前有大量的夏尔巴人在从事登顶珠峰相关工作,这也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即使是登山经验再足的人,也很难跟大自然对抗。在山难去世的人里,有30%是夏尔巴人。

珠峰的牦牛驼队。图|大地社

对于夏尔巴人来说,珠穆朗玛峰是他们敬畏的信仰,通过他们的努力珠峰能被世人更好地认识,这是一份荣耀与自豪。当地的藏民,也把珠峰视为神山,对于其上的物种更是尊崇不已。平时你很难接近一只飞鸟,但在珠峰,藏民与鸟儿就可以在一个寺庙里生存。

在藏族寺庙里,棕尾虹雉与藏民近在咫尺。图|刘璐

人们很多时候会以为自己征服了珠峰,其实不是这样的,当你登顶的时候,你只不过是像小孩在母亲的膝头睡觉罢了。

珠穆朗玛峰,在人类一步步走近它,了解它,看似征服它之后。

也是时候去想一想,要如何与它共存下去了。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珠峰的故事,其实更多是人类的故事。

人类赋予它最高峰之名,才有了对高度的一探究竟,才有了那么多前赴后继的登山者。

珠峰是个年轻的高峰,也许几亿年后,它会突破1万米、2万米,甚至3万米的极限。

又也许,地球开始了新的板块运动,它早已不是世界最高峰。

那时,人类可能早就不知所踪,地球也在地质年代的变迁里面目全非。

山还会再有,山就在那里。

珠穆朗玛峰的清晨。图|视觉中国

登山是智慧生物的一个本性

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

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

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这原因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

山无处不在,我们都还在山脚下

——刘慈欣《山》


- END - 


作者丨苏小七、滕野

特约作者:滕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在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方向


参考资料、图片来源 

《极致之美》《中国青藏高原鸟类》《发现西藏》《高山》

《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管泽霖,宁津生.北京:测绘出版社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郭春喜,王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李吉均,文世宣.中国科学


📖 

相关书籍推荐

《高山》

300余幅高山摄影作品

带读者了解七大洲的著名高山

见证人类征服这些高山的历史

https://m.tb.cn/h.e29gwJj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咑閞;或復·制这段描述¥cKHyYX8K3Gr¥后到淘♂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