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二):“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
今年5月30日
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为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
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引导鼓励全校科技工作者
牢记使命责任 勇于创新争先
引领学校科技创新发展
学校以此为契机
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宣传活动
通过展现学校创新团队和
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不仅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
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希望全校教职员工
不断增强使命担当
为学校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最美科技工作者之创新团队(二)
“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
协同区域创新主体,解决重大关键任务
我校于2021年获批的“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围绕国家重大物流需求,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子商务两大领域,致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电商平台逆向物流、逆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等关键问题,推动逆向物流与供应链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团队先后与长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大数据平台,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合作进行废钢再利用碳减排指数测算,与RFID解决方案提供商Datamars SA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同牵头制定酒店智慧布草数字化管理服务规范的团体标准,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服装物流分会联合展开标准可行性调研,规划建立“服装逆向物流大数据平台”,牵头发起成立“上海物流数字化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并首创物流机器人“租赁+回收”模式,建立上海地区的物流机器人租赁大数据平台,支持由上海辐射长三角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赋能。
团队聚焦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绿色物流、逆向物流、数字化物流等标准的现实问题,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物流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和物流标准化“智库”,2021年获批上海市首批标准化创新中心(物流)。
深耕热点关键领域,创新成果赋能发展
自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以来,团队紧紧围绕平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紧紧抓住国内外逆向物流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不断深耕,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研究,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团队成员共取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项目经费70万元,企业委托项目19项,签订合同金额129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授权专利4项,牵头制定各类标准6项(2项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提出的“集装箱运输面临困难亟需引起关注”建议信息被九三学社中央采用,科研成果获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成功组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第五届全国绿色供应链与逆向物流设计大赛”和“研究生绿色物流与碳中和论坛”。
同时,牵头中国团队参与制定“Test method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wast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 vehicles”等4项ISO国际标准,提出中国标准解决方案,努力突破欧美日设置的“卡脖子”难题。2022年3月,团队代表中国提出2项ISO国际标准提案,发出中国强音,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
集聚领域优秀人才,发挥协同创新功效
团队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目标任务导向,通过聚焦逆向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建立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研究人员协同工作机制,与协同单位联合组建了三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实现在关键技术难题上形成研究合力。通过设立开放课题的形式,吸引和资助校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协同创新功效。团队带头人作为我国低碳循环逆向物流领域首个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在物流行业及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团队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加入和培养青年教师成长,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凝聚、带动更多青年教师融入到团队中,2021年,团队引进教授1名,青年教师周怡、尉芳芳获上海市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于欢获上海市扬帆计划项目立项,支撑团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
为“上海市逆向物流与
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点赞!
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积累与不懈坚持
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
也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
只要秉持初心、沉下心、守恒心
深耕细作,一定会有收获!
相关链接
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一):“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供稿 | 科研处
编辑审核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