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符说|身体焦虑:我又饿又胖,还有救吗?

郭诗梦 符号与传媒 2021-09-10

撰文︱郭诗梦



“腿再细一点,才能穿这条裙子。”

“腰上的肥肉太多了,我不敢穿泳衣。”

“我要是再瘦十斤,我一定比现在过得好。”


《瘦身男女》



对于自己的外形,我们似乎永远都不会满意,不断地打量着镜子里的自己。无论体重多少,都觉得自己再瘦一点才好。许多人陷入“自己很丑、很胖”的幻觉,就像有些明星在普通人看来已经瘦成皮包骨,仍然要不停减肥、整容。


颖儿在拍《千山暮雪》的时候,因为身材壮硕被人吐槽,下定决心减肥。只喝水不吃东西断食几天,实在太馋就吃一颗老干妈的豆瓣。一天一粒酱,没多久就瘦到胸前骨头凸出。


早年拍摄电影《左耳》时马思纯为了快速减肥,一天只吃一顿,吃完还要跑6、7公里。而且当时正值夏日,又热又饿的马思纯最后靠着藿香正气液“续命”拍完了电影。


已经瘦到皮包骨头的鲁豫,却还是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生怕胖一点上镜就会显得脸大。吃饭的时候尽量不吃主食,就算吃米饭也是按粒来计算,最多也就十几粒的样子。


郑秀文更是透露,从出道开始就没吃过一顿饱饭。她在电影《瘦身男女》中饰演一位遭受失恋打击,体重飙升至260磅的女人,这句“减肥好辛苦呀”恐怕也是她借由角色宣泄出的内心独白了:)


《瘦身男女》中郑秀文饰演的Mini


不得不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持续性抱怨身材、间歇性健身断食的时代。身体焦虑正在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什么是身体焦虑?


身体焦虑又被称为社会体格焦虑(social physique anxiety,SPA),被定义为一种针对体格而导致的社会性焦虑的特定亚型。身体意象(body image),也即体象,是指人们心中所呈现的身体大小、形状、体型图像及对这些特征与身体部位的情感。研究表明,身体意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成长过程中的经验累积,它形成于内在,并受到个人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是由个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与感觉,加上社会化过程所逐渐形成的,且会随着个人的外貌、身体功能与他人关系等因素而产生变化。


那么身体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镜像身体的诱惑


大众对于标准化完美身体的想象来自于“镜像的身体”,Simon Williams提出,“镜像身体是通过消费的典型媒介无限制地生产欲望……寻求在一种无限循环的占有中成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大众传媒所呈现出来的名模、明星,“像古代的神,被人崇拜、倾慕、景仰,就如神化的图证”,他们是这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视觉神话,无时无刻不成为一面镜子,让人们不断检视自己的身体。


《黑镜》第三季:《急转直下》


然而,镜像与自身的形象有所差异,当主体接受了镜像中的某种形象,以他者的形象为中心,就会自觉建构主体身体“理想化”追求的想象。人们不断地与镜像中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现代消费社会制造出了有关身体的标准模式,并通过媒介的力量反复强调,告诫大众只有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和严格控制的饮食这类手段对身体进行塑造,才能获得一个健康美丽的完美身体。


生存心态的施压


布尔迪厄提出的“生存心态”可以成为解释当下镜像中完美身体崇拜的诠释依据。“生存心态”主要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人意识中内化了社会行为影响的总和,并作用于个人和群体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构成具有长期效用的秉性系统”。


当大众合力将苗条与骨干推向主流审美的神坛之上时,如果这种特性符合社会建构的集体期待,那么它便会发挥作用。拥有这种合法化权力的群体是明星、时装模特,他们掌握着定义身体美的话语权。当这种集体期待发出命令,为获得社会身份认同感,失去文化合法化权力的个人在没有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就直接理所当然地服从。


《穿普拉达的女王》


中项身体的偏移


赵毅衡将“标出性”引入文化符号学研究中,提出“两项对立中,导致不平衡的,是第三项,称之为‘中项’。……中项无法自我界定,必须靠非标出项来表达自身,建议称这种现象为中项偏边”。


对于“正常身材”的定义,我们习惯于将严重肥胖标出为异项,而允许有些粗的腿、有少许赘肉的肚子等身体特征成为中项,这是因为从基因和后天生活习惯来讲,真正拥有维密身材的只是少数人。但当大众对身体的想象投射向镜像中的完美身体图样,“瘦”被建构为主流规范,成为“身体美”的象征。“肥胖”的定义被重新界定,集体期待下介于“肥胖”与“瘦”之间的“普通身材”被强制偏向“瘦”,这导致中项被迫偏向了异项。也就是说,当个体只是轻微肥胖时,几乎很难获得社会认同感,在时装消费上,他们的品味无法跟上流行时尚,人际关系中容易受到他人的歧视。


《行走距离》


“一个文明社会固然必须标出病态与疯狂,但是也必须把标准降到一定程度,这才能让中项,即不免略有点疯傻的你我绝大多数人,偏向非标出主流”。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身体问题,中项被迫偏向异项时,是否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大多数都陷入了“病态与疯狂”,并且这种沦陷是无意识的。


大众传媒将“完美身体”的图样推向神坛,身体被规定为单一标准,构成了对“大多数”的否定和羞辱,便会使社会陷入了集体性的身体焦虑。


《小丑》









作者陷入身体焦虑

没有画像:)






参考资料:

1.胡惠芳.身体意象、社会体型焦虑对大学新生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02):120-126.

2.张戴林,蔡太生,刘文俐,邹循豪.青少年体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5):911-914.

3.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1.

4.陈晓云.明星的脸:当代明星文化的身体迷恋与物化崇拜[J].当代电影,2017(08):10-15.

5.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34.

6.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1.


编辑︱欧阳言多

插画︱陈茜雯

视觉︱欧阳言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你可能还想看:


符说|读完这篇文章再决定付不付尾款

符说 │ 双11,那个李佳琦要卖11亿?

符说 | 996是为了凹“人设”,累!

青铜艺术 | “爬”遍古今各大文化的蛙形象

赵奎英 | 生态语言学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