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点醒了很多不懂批评的父母

钱志亮 钱志亮工作室 2020-11-16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青岛秦先生的女儿正在读初三,据他回忆,小丽平时学习很认真,也许是要考试的缘故,她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事发当天,小丽偶尔打开电脑玩游戏,出于对学习的考虑,秦先生严厉地批评了她浪费时间。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是,她居然选择死亡来回击父亲,一口喝下半瓶农药,最终抢救无效,未能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这种因家长批评导致孩子走向极端的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


孩子心理脆弱、敏感是一方面,很多时候也跟家长批评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有关。


每当孩子犯错了,作为家长常常被愤怒、失望、焦虑等情绪所裹挟,批评孩子起来口不择言,更谈不上注重方式方法。


“你长脑子了吗?忘带课本,你怎么不忘了吃饭啊!”

“你是什么闯祸精吗?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殊不知,这种狂风骤雨式的语言“敲打”,就像一场暴力,打碎的是孩子的心。


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容易自卑、玻璃心、甚至产生情感障碍。


什么才是正确而深刻的批评教育?


好的批评,应该是启发、引导、唤醒。


重要的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心灵,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与反省,从而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否则,孩子的错误行为还是会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4颗糖的故事,点醒了很多不懂批评的家长: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体现了批评的艺术。


用温和的力量,在保护孩子自尊与脆弱心灵的同时,唤醒了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这个故事,揭示了批评孩子时,应该注意的5个重要内容:


✎ 调查后再评判


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孩子主观刻意为之,有时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不小心,有些是态度问题,有些是出于善意的动机······


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一大盆水洒得到处都是,但其实他只是想悄悄倒水给妈妈洗脚。


这就要求家长在批评孩子前先冷静下来,调查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评判,并且给孩子解释、申诉的机会。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调查清楚事情原委后才与学生沟通对话。


这样才会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家长跟孩子对话时更有针对性,孩子也会更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批评。


否则,如果家长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猜测、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横加指责,很可能会误伤了孩子,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造成亲子间隔阂。


✎ 注意时间和场合


古训有云:“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这其中,家长最容易犯的就是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孩子,大街上、学校里、亲朋好友面前、老师的办公室里。


孩子再小,也在时时刻刻努力维护那颗小小的自尊心。


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会感觉没有面子,心里想的只是赶紧逃离这个让人窘迫的情境,产生的更多是对父母的厌烦和逆反心理,无法真正听进父母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种情况下的批评,对孩子与家长都有害无益。


故事中,当陶行知看到男孩扔石块砸人时,为什么没有立即批评那个孩子,而是让他单独去办公室找他呢?正因为陶行知深谙此道理。


作为孩子最爱的父母,更不要轻易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心。


✎ 尊重孩子,注意语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孩子时,特别要注意语言。


威胁、恐吓、嘲讽、侮辱性的语言,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破坏安全感,他们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陷入无尽的自卑与恐慌里。




家长跟孩子对话时,应对事不对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


语气诚恳、平和,单纯讨论事件本身,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如“没用”“蠢、笨”等。


✎ 语言简洁、点到为止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待男孩接过4颗糖,陶行知也结束了这场充满智慧的批评教育。


反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批评孩子时唠唠叨叨、说不到重点上,还爱扯东扯西、翻旧账,难怪孩子不喜欢听。


家长要注意把握批评的度,多用提醒、暗示、启发的办法。


批评的话语不在多,在于简练、精妙,一语中的,点到为止。


因为孩子其实很聪明,父母把话说到一定程度他们自己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说的太多了反而会厌烦、违拗。


✎ 既要看到缺点、也要发掘优点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非但没有直接指出男孩的错误,反而一直在循循善诱,发掘了男孩的几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勇于认错。


这是一种正面管教法,用积极、正向的因素去影响孩子。



在批评孩子时,家长也应当学习这种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既要看到孩子的错误,也要发掘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不会觉得父母只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优点而不满。


而且,具体地帮助孩子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是一种积极的暗示,会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孩子自觉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正确而深刻的批评教育,一定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如春风化雨一般,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与内在力量、让他自己去领悟、去改正,有助于孩子自省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编辑:八月

插画:在在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不注意这5个习惯,孩子很可能沦为潜在的差生

孩子有这几个表现,说明父母教育得很好

“你只用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句话耽误了多少孩子

影响孩子安全感建立的4个重要因素,值得父母警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