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骄傲!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的那些四川身影


10月24日9点,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行。

建设港珠澳大桥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中,

值得我们四川人为之骄傲的是,

这座大桥的建设者中,

有许多四川身影。


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是咱们的遂宁老乡;


广安妹子唐丽娟,也参与了大桥建设;


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靠的就是西南交通大学卜一之团队的抗疲劳关键技术。


今天,

交通君就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

他们与港珠澳大桥的故事。


孟凡超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四川遂宁人。1982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工学学士,从事公路特大型桥梁勘察设计30余年。现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和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协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知名桥梁专家。



孟凡超先后主持、组织、参加了20多项国内外著名的特大型桥梁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孟凡超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全国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的大学生。在孟凡超的印象中,当时有200多个学生参加考试,最后只录取了20多人。作为这20多人中的一员,孟凡超选择了桥梁与隧道专业。“在我自己心里觉得这个桥梁隧道有点神秘,我就报考了,这就是个人命运的一个重大转变。”孟凡超说。


港珠澳大桥作为一个超级工程,建造设计时,困难肯定是非常多的。如何克服,孟凡超表示,所有的困难应该都在设计阶段解决。“如果我们这么大的超级工程,在建设工程当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没有得到预料和预测,以及通过预案解决的话,我们的建设就会出现问题了。”他举例称,澳门和珠海政府曾就大桥西岸的登陆点有不同意见,三地政府亦讨论了各种通过口岸的方案,最终以“三地三检”方式化解分歧。孟凡超还提到,各方曾经围绕全桥、全隧、桥隧岛等,经过多番争论,技术标准亦存在比较大的困惑,三地政府最终同意以“就高不就低”原则应用在不同工序。



孟凡超曾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经历超强台风“山竹”的吹袭后,主体桥梁、海底隧道未有受损。大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所在位置的风浪流影响,能承受每秒100米以上的风速,而当时桥面测到“山竹”的风速是每秒50米左右。


孟凡超还提到,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主体结构均使用当今最具耐久性的建筑材料,并且将会使用自动化检测和养护仪器,全覆盖大桥各部分,以作月检和年检。他形容,维修保养工作没有难度,不会出现天价维修费的情况。


对于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孟凡超激动地说道:“大桥终于要为国家服务了!”


唐丽娟

▲唐丽娟(第一排中间)


唐丽娟是广安区花桥镇人,也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之一。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唐丽娟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大桥开通这一历史性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这让我非常振奋。”


唐丽娟高中就读于广安友谊中学,后考入东北一所高校,之后到中山大学攻读研究生。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唐丽娟应聘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港珠澳大桥包括主体工程,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口岸和连接线,共在海中填了四座人工岛,工程规模庞大,建设和协调难度也非常大。”唐丽娟说,我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一超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有过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建设者们“摸着石头过河”,技术创新,填补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等领域的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6年来,我亲眼见到不少中国顶级的工程人青丝熬成白发,很多一线工人因长期在海上作业,上岸后反而觉得陆地上是摇晃的。”唐丽娟说,大家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着“建设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的目标,在这里,她不仅感受到了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勇气,还领略到了着眼全球、着眼未来的格局与视野,这里一切都散发着经济特区气质,赓续着改革开放基因。


在大桥开通仪式上,唐丽娟记录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每一句话。“既有鼓舞,又有勉励。”唐丽娟表示,接下来,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要求,为做好大桥的管理、维护工作,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西南交通大学卜一之团队

▲温馨提示:可从9分40秒直接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卜一之团队的抗疲劳关键技术


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比国内其他桥梁“长寿”20年,而“长寿”的秘诀就在于西南交通大学的一项抗疲劳关键技术


港珠澳大桥采用正交异型桥面板钢箱梁,这种结构形式轻质高强、施工速度快,但是它的板件构件及受力特性复杂,最大的问题是疲劳。疲劳导致的裂缝,成为国内外钢桥行业共同的难题。要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的寿命,疲劳的行业难题就必须攻克,而这个重担落在了西南交通大学的肩上。



卜一之是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的教授,接到任务后,他和团队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120年的长寿命前所未有,他们把重点聚焦在钢箱梁最容易出现疲劳的几个部位上,他们提出重中之重是确保U肋和顶板之间焊缝的质量,这个部位在交变力作用下直接承受轮荷载。


U肋和顶板之间的焊缝长达16米,要想保证百分之八十的熔透率,坡口钝边的精度是关键



坡口钝边的小模型试验件制作过程费尽千难万险,三个月的时间,一个模型就制作了34次。加速加载实验随后进行,截断试验件400万次加载,构件试验件600万次加载,整个实验耗时一年



经过他们的模型试验件的实验,最终他们得出:钝边一毫米到一点五毫米,既能满足熔透率,又能保证它不焊漏的验证结果


焊接质量难题的攻克、车辆载荷谱的确定、设计准则和验收标准的制定,使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

能看到这么多“四川身影”,

交通君感到很自豪!


除了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港珠澳大桥的“四川身影”?

欢迎通过留言告诉交通君啊,

让大伙儿一起为他们点赞!



港珠澳大桥,3000多个日日夜夜

业界首创!兴康特大桥这两大设计,助力团队征服泸定天险

以“新长征精神”助力实现“蜀道畅”

今天,汶川迎来了一大批专业人士!他们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来源:央视新闻、四川观察、遂宁新闻网、广安日报、珠海广电房产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