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生命禁区”驻守20年,甘孜“雪山铁人”养路工——陈德华


陈德华曾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局原雀儿山五道班班长,五道班的驻地海拔4889米,是川藏公路线上海拔最高的一个道班。人们都说,海拔4500米以上就是“生命禁区”,而这位老班长却在这“生命禁区”上驻守了20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雪山铁人”养路工



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


雀儿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沙鲁山脉北段,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主峰海拔6168米。雀儿山10公里山顶公路,是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的咽喉路段,是西藏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陈德华和同事们就驻扎在这里。


雀儿山,名不副实,终年不见雀影,百里不识人烟,这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常会使人胸闷头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记忆力减退,走几步就气喘吁吁。山上的奇寒更令人咋舌,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冰冻期长达八九个月,积雪能把房子埋成雪堡,严寒可把房基冻得变形。那山风呢?6级以上每年要刮5个月左右。即使在冰消雪化的季节,这里的气候依旧变化无常,狂风、暴雨、冰雹和浓雾变幻莫测。


养路工们爱雀儿山,又恨雀儿山。爱,爱它的雄奇伟岸、任重位要;恨,恨它的峥嵘崔嵬、不得不守,他们都说:“雀儿山,大险关,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


1988年,陈德华成为雀儿山五道班第十六任班长,也是第一任藏族班长。他带领全班人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公路上,早出晚归,辛勤劳动。饿了,啃干硬的馒头;渴了,抓把雪塞进嘴里,日复一日铺路清障。


养护雀儿山碎石公路需要泥料,而狂风和暴雨早已把路面吹洗干净,山上最缺的就是泥料。下山运料吧,成本高,时间紧,一年只有两个月有效养路期。怎么办?一天,陈德华在山里转悠,突然发现山上的泥土、沙石被老天爷隐藏在满山遍野的石缝中。他高兴得一拍脑袋:何不把这些泥土刨出来?


陈德华和同伴们开始就地取材。石缝窄小,铁铲和其他工具都派不上用场,陈德华就带头用手刨。养路工们攀岩越壁,一点一点地把泥土从石缝中刨出来。第二天,手上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刨沙石的养路工身影又出现在雀儿山上。


10公里山顶公路,路况复杂,百步九折,时时威胁着过往车辆和旅客安全。陈德华带领同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首先征服了“老一挡”险要路段。


“老一挡”可不是什么“老骨头”“脆骨头”,这短短100多米长的路段,岩高、坡陡、路窄、弯急,险得出奇!汽车行驶到这里,只能挂上一挡,驾驶起来还免不了战战兢兢,所以人们都叫它“老一挡”。


1991年,放过迎新春鞭炮,陈德华就带领同事们上了山,誓要拔掉“老一挡”,迎来“开门红”。他们顶着凛冽的风雪,一茬接着一茬地干,加宽路基,改弯降坡,修筑挡墙……咬紧牙关,苦战40天,硬把“老一挡”变成了“放心路”。


“老一挡”克服了,可还有“老虎嘴”呢!“老虎嘴”路段高坡边的风化岩石,像是悬在半空中的暗箭,一旦发生塌方,就是车毁人亡的大事故。为了除掉隐患,陈德华带领同伴们苦干60天,就地取材,在最危险的地段筑起了一道80多米长、2米多高的块石挡墙,挡住了朝驾驶员飞来的滚石,挡墙还成了雀儿山的一道风景线。车过雀儿山,人们心里踏实多了。


多年来,雀儿山车辆会车困难,往往是一辆车抛锚,上百辆车受阻。陈德华经过反复观察、计算,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了在雀儿山实行冬季交通管制、车辆分时段单向放行的报告。1991年,这个报告获得批准。雀儿山实行交通管制后,堵车次数下降至零,交通恶性事故减少了90%



自己付出越多,群众离危险就越远


每到冬天,雀儿山上白茫茫一片,道路被冰封雪锁,驾驶员们要过“生死线”、闯“鬼门关”。陈德华把保证车辆安全通行看作最神圣的职责,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一旦出现险情,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说:“自己付出越多,群众离危险就越远。”


1995年,一场大雪覆盖了雀儿山,陈德华照例一大早起来推雪开路。然而,雪雾越来越浓,两米开外就是一片耀眼的白光,车开过来看不清路,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陈德华纵身跳下推雪车,取过方钯,倒过来当拐杖,从容地走到第一辆汽车前,以自己的身躯当路标,喊声“跟过来”,便引导着汽车前进。


雀儿山白雪皑皑,分不清天和地,看不清路和崖,陈德华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危险。他头顶呼啸的寒风,脚踩齐膝深的冰雪,心无旁骛地向前走。雪片不断钻进脖子,他冷得浑身打颤,却没有退却。短短10公里路程,陈德华走了近4个小时。工友们多次要来替换他,他都坚决不同意。他说:“我是老班长,我最熟。我过不去的地方,你们更过不去!”铁打的汉子,冲在战斗的一线。等把汽车引导到山下安全路段时,陈德华的嘴唇和脸颊都冻成了深紫色,整个人几乎晕厥过去。同事和司机们使劲喊他,他只是眨眨眼,艰难地用手指指嘴,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围上去,把他扶到五道班驻地急救。不知是太冷,还是太急,那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热泪。


一天,雀儿山狂风大作,冰雹雨雪呼啸而至,泥石流冲塌了五道班所辖的一段100米长的公路,10多辆运输车被堵住。陈德华心急如焚,立即组织抢险保通行动。他一面安排人员在被冲塌的路段两头设置危险路段标志牌,一面组织机械和人员全力抢险。突然一块碗口大的石头飞来,砸到了他的右手食指,顿时鲜血直流。同事们见状忙说:“班长,歇歇吧!”可他说,一点小伤,没啥关系,抓一把雪捂住伤口,从衣角扯一条布缠上,又继续干了起来,一直坚持到抢通了被阻公路。同事们心里都明镜似的,班长不是不疼,班长是想着任务、想着大伙、想着这让他又爱又恨、魂牵梦萦的雀儿山。


在陈德华眼里,人在路就该通,路通高于一切。1996年1月,四川石渠、德格等地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雪灾和寒潮,两县10多万人和上百万头牲畜危在旦夕。陈德华第一个驾驶推雪机,一会儿上陡坡,一会儿下急弯,临悬崖,近绝壁,连续工作5天5夜,争分夺秒推雪清障,保证一车车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当一名孕妇由于客车抛锚滞留山上,呼吸困难、生命垂危时,陈德华用推雪机作牵引,摸黑下山,冒险探路,及时将她送医院抢救,保住了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当一名进藏采访的女记者到雀儿山后高山反应强烈、生命出现危险时,陈德华和工友们连夜轮流背扶,把她背到10公里以外的雀儿山下海拔较低的六道班……


过山车辆抛锚,旅客滞留、缺水断粮是雀儿山上的常事。有时一些旅客出现胸闷气紧,头痛眩晕,呼吸困难,有的甚至缺氧休克。遇上这种事,陈德华和五道班的同事总会第一个伸出援手。有人统计过,五道班每年平均要在山上救助抛锚车辆150辆次,接待驾驶人员和旅客4000多人次。当接受救助的人们感谢陈德华时,他总是平静地说:“只要有一片冰雪在,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让大伙平平安安地走过雀儿山,是我们的责任。”


把自己像钉子一样

铆在人们最需要的岗位上


陈德华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应该把自己像钉子一样铆在人们最需要的岗位上。”20年来,陈德华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在了雀儿山,自己的事情却来不及操心。


结婚是人生大事,雀儿山远离人群,陈德华快30岁了才敲定对象。两次安排在春节结婚,都因山上冬季积雪堵路严重,陈德华不愿动用推雪机而被耽搁下来。1991年,陈德华已经32岁了,还没结婚,父母急、乡亲劝,他终于同意这年3月结婚。可是,为了使雀儿山首次实行的交通管制获得成功,陈德华第三次推迟了婚期。他对父母和未婚妻说:“我是党员、班长,要群众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


陈德华的家离雀儿山70多公里,却很少有机会回家。冬季山上行车最危险,他说,多一个人护路,车辆和旅客就多一分安全。夏季有两个月的晴天,是养路黄金时节,需要争分夺秒地干,他更不愿意下山。看到有的司机多年过雀儿山,过一次,糟心一次,就又上了山。


陈德华的妻子降央志玛是一位藏族女教师,理解和支持他的事业,承揽下全部家务活。孩子病了,丈夫不在身边,人们听不到她的怨言。每逢寒暑假,她为了看望和照料丈夫,自己背着孩子,骑马从学校走崎岖山路,到县城转乘汽车颠簸到雀儿山。看到面带微笑又累得疲备不堪、气喘吁吁的妻子,这位铁打的汉子落泪了。他说:“我一个人工作,让全家跟着受累,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在山上安心干呢?”


党和人民给予陈德华很多荣誉。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四川省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交通系统十佳养路工”等。在众多荣誉面前,陈德华始终保持着党员的本色,依然像雀儿山的岩石一样质朴无华。他多年工作在雀儿山,身患严重胃病、风湿等疾病,组织3次要调他到海拔较低、条件较好的单位工作,他都谢绝了。他说:“我习惯了这里的环境,与其让别人到雀儿山来吃苦,不如我自己继续干。”


在生命禁区里,养路工陈德华生命的激情在燃烧。山会贯通,路会拉直,人们也会越走越舒心。但只要困难还在,理想信念还在,那么“雪山铁人”养路工的精神就绝不会消失。


□短评

“生命禁区”不辱使命


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风雪常伴,有的司机“过一次,哭一次”,而养路工陈德华却一守就是20年,而且是20年里顶风冒雪、战天斗地,要确保雀儿山这10多公里关键通道畅通,还要像生命信使一样,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引导或护送一批又一批旅客安全脱险。其人其事,不管过去多少年,都令人动容落泪。


与天斗与地斗,在“生命禁区”里倔强工作,确保人在路通。陈德华用行动生动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用行动在巍巍雪山上树立起了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峰。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里顽强拼搏,守护生命通道。陈德华舍小家、为大家,始终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不辱使命、顽强担当。他像钉子一样紧紧地铆在这小小的道班里,守护在这条雪线上,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为当下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


交通运输全体干部职工都应以其为标杆、为榜样,不辱使命担当,奋发开拓有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展现新作为!


杨红岩



四川这些交通事,在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开讲!

《长安十二时辰》、李白、蜀道,三者有这层联系!

成都纯电动出租车来啦!可监控司机抽烟、疲劳驾驶

不会开具通行费电子发票?官方教程来啦!


来源:中国交通报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