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高原中的高原”筑路,无匠心难出精品!



近日,由四川兴蜀公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兴蜀公司)代建的454省道色泥路、455省道色锣路改建工程顺利完成交工验收。

色泥路和色锣路改建工程都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途经17个乡镇。公路全线平均海拔4200米,最高海拔超过4600米,堪称“高原中的高原”。色达地处(四)川青(海)交界,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严寒、自然条件最差的县,也是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色达原有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破坏严重,沿线部分路段灾害频发,且局部沿河路段经常受到泥曲河洪水威胁,已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出行的要求。

“过去,从泥朵乡到色达县城坐车要一整天的时间,路况复杂,汽车走一趟就可能出问题,甚至需要大修一番,农牧产品运输也很不方便。现在色泥路通车了,开车到县城只需要两个半小时,来回都只需要半天。”老钟说。老钟是兴蜀公司色达项目指挥部的一名驾驶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载着管段工程师往返工地,从位于色达县的指挥部出发,到454省道色泥路的工地上,其间要翻越3座平均海拔4300米的大山,返回驻地时通常已是深夜。

在如今色达便捷交通背后,离不开兴蜀公司色达项目指挥部全体职工的辛苦付出。

“每天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一般只能熟睡3到5个小时。”“从平原到高原适应期需要一周左右,没想到再从高原到平原又产生了醉氧反应,跟高反一样严重。”“高原感冒太折磨人,连吃一个月的药都没好。”……说到远离家人的苦与忧,兴蜀公司色达指挥部的人员总是感慨万分。

色达项目指挥部的3名管段工程师在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脾、肺比两年前来这里的时候大了一圈,尤其是个别患有高血压的同志,每次调侃说上高原,就像在飞一样。色达县还是包虫病的重灾区,不得不说来这里工作的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可是两年来,没有一人选择放弃或退缩,对于这群筑路人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对信念的坚守和对工作的热爱。“哪有不艰苦的工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份简单又执着的信念让他们收获了别样的人生体验。

▲455省道色锣路锣鼓梁子段


质量管理精益求精


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全年有效施工期却只有3到4个月,基本上雨季过了就是雪季,暴雨和大雪轮番交替,为改建工程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在2018年展开的“60天劳动攻坚战”中,指挥部除了保证工程进度外,还要边修路边保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2018年6月雨季,455省道色锣路K40-K44段由于下雨路面沉陷严重,积水和坑洼让大货车难以通过。本来已填筑好并通过检测的路基一经雨水浸泡和车辆碾压,再次塌陷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指挥部采取层层填挖和部分换填的方式,在确保过往车辆通过的情况下,将受雨水浸泡的片石和砂砾石清除出去,对出现问题的路基进行反复换填,直到路基质量达标。短短4公里长的路基经过一周时间的反复换填和压实,成型后的各项试验检测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软弱路基形态易引起塌陷,我们不能因为抢进度而牺牲工程质量,为了确保路基质量,起早贪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项目副指挥长唐利方说。

“我们始终坚持没有质量的进度就是‘零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来加快进度。比如针对不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重难点,以召开专题会议、印发质量管理文件、组织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坚持从严、从重、从快进行彻底返工处理,切实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454省道色泥路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预防高原特殊气候造成的沥青路面开裂问题,指挥部从细节管理入手,严格控制原材料配合比,减少细料和水泥用量,使用防裂贴等新工艺,确保全线路面层不出现沥青路面开裂问题,为行车提供了安全保障。

为确保沥青路面质量达标,项目指挥长朱树林到拌和站现场,一边请教相关问题的咨询专家,一边反复调配沥青路面混合料的比例,并通过钻芯取样来验证试验结果,确保路面平整度达到最优。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18年12月两条路通车后一直到现在,路面平整度完好,并且没有出现一处质量病害问题

亲力亲为的“诸葛”指挥长


“虽然工作很艰苦,但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我们有时喜欢直接叫他‘诸葛先生’。”“他对工作非常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小差错。”“他对大家特别关心友善,每次轮到节假日值班的时候,都说自己来值班。”“今天要完成的事,他绝不拖到明天,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谈到项目指挥长朱树林,从工作到生活上的小事,指挥部的工程师莫不表示出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色达项目里程长、海拔高,涉及的陡弯急坡较多,项目建设既要满足设计规范,又要兼顾地方特色,因此需要优化设计的路段有很多。经过B标的乃龙神山路段,由于涉及当地宗教信仰,亟需改进优化原有设计方案。朱树林常常连日连夜想方案、找对策,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在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他经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嘴唇发乌,顶着风雪与过程咨询专家、设计专家、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对现场存在问题的工点一一踏勘,寻找最优设计方案,最终用了一年的时间确定了令各方满意的方案。

为了优化上挡墙的设计方案,他一次性跑完了全线200多公里的路程,仔仔细细一段一段地核实挡墙,因地制宜地使用浆砌、格宾、片混挡墙,以减少边坡开挖,降低造价成本,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同时尽量使路景和谐相融。

为了使民工工资在一周之内及时拨付到位,他每天熬夜工作,一页一页审查各参建单位的计量数据,确保每个数据准确无误。虽然在生活上对大家很关照,涉及到数据的问题,不仅对施工单位的要求异常严格,对于指挥部的计量工程师也同等对待,从不马虎。他的严谨为他赢得了“火眼金睛”的外号。

他事无巨细,对每一施工环节都要亲自过问,对自己管辖区域内的质量、进度、安全、设备、人员等情况更是了如指掌,无论是项目部管理人员,还是标段民工,他都能一一叫上名来。他主动关心帮助民工生产生活,主动看望慰问一线藏民职工,让职工在高原安心、安定、安全。

朱树林的“严管”还体现在质量管控上,为了不放过任何一处施工质量问题,他组建了一个包含各参建单位的微信群,明确规定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发现施工现场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都有权立刻拍照发群里进行通报。这一招让各施工单位更加一丝不苟,在工作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除此之外,为紧密跟踪施工进度,他要求各项目部经理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打一个电话汇报工作,早上报工作安排,中午报上午的工作进展,晚上报一天的进展情况,这样“早请示晚汇报”的工作机制倒逼施工单位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

朱树林在援藏挂职甘孜州交投和对口支援色达县通乡公路建设期间,积极深入乡镇、村了解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并编制建设规章制度,严格审查设计文件,竭力为当地群众解决好“行路难”的问题。他还带领技术人员利用工作之余,制作专题培训课件,到甘孜州康定市、色达县和阿坝州壤塘县等地为当地干部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毫无保留地将项目管理经验和施工技术传授给地方干部。

由于朱树林同志为藏区公路建设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9年9月27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455省道色锣路乃龙神山甘孜段


路地和谐项目施工实现“零阻工”


在修建两条省道的同时,考虑到藏羌群众习惯在道路两侧进行集市贸易,潘华作为两项目分管领导在项目建设之初就与设计单位积极沟通,适当加宽村民聚居区过境路段的路基。这样既保障了道路的通行,也方便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让公路沿线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公路带来的便捷,指挥部将主干道上的平交道口延伸10余米沥青路面,确保沿线17个村道口都有沥青路面衔接,极大地方便了沿线群众的出行。

在做好项目管理的前提下,指挥部还通过调配材料和机械,帮助沿线村庄修筑娱乐设施,为沿线牧民定居点维修牧道和边沟涵,和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施工期间,项目实现“零阻工”。朱树林总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能为当地群众做些实事,是我们的快乐。”

项目指挥部还主动参与甘孜州然充乡小学的捐资助学行动,为藏区学生送去书籍、学习用品,帮助藏族贫困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由于整个色达县交通运输系统仅有一名工程技术干部,农村公路建设举步维艰。按照四川省公路局成立的技术帮扶小组总体部署,项目指挥部积极参与克果乡至然充乡通乡公路的技术帮扶工作,及时制定了《克果乡至然充乡通乡公路整治提升工程技术帮扶工作方案》,并深入工地现场,认真核查施工图纸,研究梳理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个问题,先后近50次赴现场指导工作,有序地推动了克然路的建设,为甘孜州通村通乡硬化路‘两个百分之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色达县县长王东升表示:“454省道色泥路、455省道色锣路的建成通车,对色达县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为色达人民修筑的经济发展快车道。”

自2018年12月两条路通车以来,北到青海,西至甘孜,南到炉霍,东到阿坝的县内交通“大动脉”即将建成,一幅色达交通美好蓝图即将画成。色达之路以全新的姿态在高原上纵横延伸,融入周围迷人风景之中,将逐步成为甘孜州辐射川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为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带来新的希望。


诗与画的表达!“我家门口那条路”四川展示周正式启动

丰厚奖品等着你!“最具乡愁的路”征集活动来了!

进入新阶段!叙威高速建设进展来啦!

南充:加速融入成渝“交通圈”


来源:中国交通报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