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见大师 | 曹本熹: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废寝忘食,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呕心沥血。66年来,从北京石油学院到中国石油大学,一位位行业领军人物从这里出发前往祖国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
为了纪念这一位位行业领军人物,柚子隆重推出“柚见大师”系列,致敬大师,勉励你我。
今天的第一期“柚见大师”,柚子为大家介绍的是石大的奠基人之一——曹本熹先生。希望以下图文,能向大家展现出曹本熹先生对国家核工业、石油科技和石油高等教育鞠躬尽瘁、坦荡无私、忠贞不渝的一生。
临江仙·咏曹本熹先生
——王玉宝
国家夙求民族梦,
一穷二白家贫。
石油教育奠基人。
羡君绅士范,教授正青春。
初柳黄鹂初声唱,
嫩丝摇亮乾坤。
九间房留雪泥痕。
凤雏争鹊起,院士又履新。
曹本熹,中国石油大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工专家、两弹功臣、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机械工业部原二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原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
他长期从事化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领导了铀化工转化过程、热核聚变材料生产、核燃料后处理等重大研究试验,为保证我国核燃料化工生产的工程建设、顺利投产和技术改造,为建成中国第一所高等石油学府的教学与科研体系、促进中国的核科学技术与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求学中外,立志报国
1915年2月22日,曹本熹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进步人士“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主张的感染,他立志知识报国,最终在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迁至长沙、昆明,曹本熹和清华师生一起搬迁,经历了艰难的磨炼,于1938年完成大学学业。
年轻时的曹本熹
大学毕业后,曹本熹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和利滇化学公司工作。194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英国皇家协会伦敦帝国学院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完成博士论文《湍流状态下低温气体于金属壁的传热研究》,这一研究在当时属化学工程前沿的课题,导师建议他继续在英国深入研究,然而他毅然选择回国并接受了清华大学创办化学工程系的邀请。
2
重返北平,开创清华化工系
1946年,曹本熹受命主持创办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面临着一没系馆、二没教师、三没仪器设备的巨大困难,曹本熹怀着“发展祖国化学工业”的雄心壮志,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最终化工系在他的努力下很快招生并开课。
1947年1月27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任命曹本熹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代主任
到1948年,化工系已成为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师资阵容强大,图书资料、教学仪器齐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系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曹本熹参加起草了由清华大学教师联名海外学者的公开信,他的老同学武迟、朱亚杰、侯祥麟、陈新民等在接信后相继回国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一时化工系人才济济,引领方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曹本熹主动请缨带领化工系师生承担了抗美援朝前线军用航空燃料油的化验任务。同时,受燃料工业部的委托,在系内筹建了燃料研究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在油料化验过程中,曹本熹深深认识到石油的重要作用并向学校提交了在化工系开设石油课程的报告。1951年5月,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组成立。他迈出了中国自己培养石油科技人才的第一步。
1949年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师生学习会上发言
1952年,教育部决定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的石油组为基础,汇合了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由曹本熹任系主任。他高兴万分,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编教材,组建实验室,带领全系师生又一次从头创业,决心为发展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为培养石油工业的建设人才而竭尽自己的力量。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忘我的献身精神,使石油工程系在短短几个月里就雏凤凌空,光彩夺目。
3
筹备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1月15日,高等教育部指示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曹本熹被推选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兼筹备处副主任,他主持或参与了院址选择、校园规划、校舍布局、专业设置、师资配置、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工作。
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是石油高等教育的里程碑。1954年,曹本熹被任命为学校教务长,领带组织全校教学工作,精心筹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师调配、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教学实验等各方面的工作。
1953年9月21日,清华大学转入北京石油学院教师的名单
1954年10月25日,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任命他为教务长
1956年,曹本熹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主管全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1959年庆祝建国10周年之际,曹本熹主持召开了北京石油学院首次科学报告会,创刊了《北京石油学院报》。同时,曹本熹多次赴苏联考察,与苏联高校建立广泛联系,争取到大量苏联专家来华工作。
1959年,曹本熹为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
(现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授课
从1953年到1963年,曹本熹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的十年也是学校创业、立业的十年。曹本熹始终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兢兢业业,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基铺路,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石油科技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曹本熹(左一)与北京石油学院院长阎子元(右二)、沈复(右一)教授合影
4
国家二机部,伴“核”终生
1963年曹本熹接国务院紧急调令赴第二机械工程部担任核燃料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因此离开了他热爱的北京石油学院,来到了一个新的神秘王国。在二机部,曹本熹亲临现场指挥,既是科研实验生产的主心骨强、强有力的指挥员,又是各级技术人员一起摸爬滚打的贴心人。他善于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为及时产出国家急需的合格产品、发展我国的核武器及核科学技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尽管他和许多核工业人员一样,隐姓埋名,贡献鲜为人知,但他也一直以极大的热情继续投身到发展我国的核化工技术中。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4月被任命为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副主任。他是我国“氢弹突及武器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之一,在他逝世两年后,这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教进步奖特等奖。
曹本熹倾其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1983年12月25日,曹本熹因病与世长辞。曹本熹院士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遗体献给医院,并把几十年积蓄的2万元存款全部捐出,完成了他“用在对党对国家有益的事业上”“为人类做出最后一次贡献”的遗愿。
他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他就像一颗很亮的恒星,
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宇宙,
使人们永恒地感受那份温暖。
今天的“柚见大师”就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素材来源丨档案馆 创造太阳新闻网 中国石油大学报
封面 | 黄雯滢
编辑 | 杨博雅 刘楠
责任编辑 | 朱青 李佳佳
审核 | 张展 相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