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特辑 | 石大那些年的女先生们
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代表党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今天,在2019年3月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一个为庆祝女性贡献和成就而设立的节日里,
小柚子为大家带来,
石大“女先生”的故事。
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历史上,
流传着一段“八大夫人”的故事。
她们美貌气质兼得,偏又满腹诗书;
她们学历高深,机会众多,
偏偏投身科研教学事业,
从此再不问荣华富贵。
是怎样的她们让学生们以“先生”相称,
是怎样的经历让她们名留青史?
下面随小柚子一起走进,
石大“八大夫人”吧。
(“八大夫人”群像)
张锦教师(傅鹰夫人)
魏娱之副教授(曹本熹夫人)
唐伟英副教授
田曰灵教授(北京大学虞福春夫人)
徐述华教授(北京大学李赋宁夫人)
张履芳教授(清华大学郑林庆夫人)
顾乐诚副教授
王君钰教授(武迟夫人)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看了她们的丈夫,小柚子是懂得了。不仅“八大夫人”是十分优秀的女性教师代表,她们的丈夫也是杰出的男性教师代表,果真是比翼齐飞、鸾交凤友啊。
形象气质好,教书育人佳,这些早已成为“夫人”们的标志牌。她们用生活的点点滴滴传递热血,在一朝一夕里坚守不屈精神和报国情怀!
一、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张锦——
“布衣教授”,全部心血献祖国
生于1910年的张锦是清末两广总督张鸣岐的次女,母亲纪钜淑及祖母纪氏均为清乾隆大学士纪晓岚的族人。丈夫傅鹰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胶体化学家、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校教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侄子张存浩自幼由张锦、傅鹰抚育成人,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虽出身封建家庭,但忿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现实,自幼推崇科教救国的思想,刻苦好学,胸怀大志。
张锦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成为当时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寥寥数几的女性之一。1949年4月,任凭美国的挽留和诱惑,张锦与傅鹰怀揣科研报国的决心,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行程,毕生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与教育事业。她一生俭朴,从不讲究穿着,一年到头如此。“一对布衣教授”,在当年学术界传为美谈。
(傅鹰、张锦夫妇)
二、受中央领导接见的魏娱之——
为科研燃烧最后一道火焰
魏娱之1916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望族家庭,父亲魏伸吾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后,上中学的魏娱之和同学一起走上街头游行演讲,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魏娱之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后,魏娱之被任命为炼制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后任炼制系副主任,一直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63年,作为学院代表出席了石油科学报告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的接见。
为了带好实验,魏娱之亲手复验每一个学生做的全部分析试样的定量数据,在教师预备室里经常见到她埋头工作、早出晚归的身影。在北京石油学院任职炼制系副主任之时,曾作为学员代表出席了石油科学报告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的接见。生前,魏娱之把和曹本熹院士多年的两万元积蓄捐赠出去。当生命的火烛燃烧到最后一刻,她又将自己和丈夫的遗体捐赠给了医院,为科研事业燃尽最后一道火焰。
(曹本熹、魏娱之夫妇)
三、学生时代参加地下党的田曰灵——
平易近人的留洋博士
田曰灵在进入北京石油学院之前,曾赴美国求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田曰灵与丈夫虞富春教授怀着满腔热忱,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决然将拳拳爱国之心付诸教育事业。
田曰灵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是既无留洋博士的派头,也无教研室主任的架子,对待年长的张锦十分尊重、谦让,对待年轻同志平易近人、和善可亲。田曰灵一贯生活简朴,在北京石油学院期间总是穿着普通干部服,骑一辆半旧女式自行车,车上挂着黑色人造革提包,包的提梁坏了就用绿色尼龙绳缠好。就是这样朴素的一个人,在抗美援朝期间将归国时剩下的一点美金和结婚戒指全数捐出。
(左一为田日灵)
四、石油工业突出贡献教育家徐述华——
上她的课需要提前用书包占座
“她用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讲课,是一位美丽优雅很温和的老师,又是一位极有威严的老师。”徐述华先生的学生吴芳云说道。学生们清楚记得,徐先生的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炼化楼329阶梯教室总是满满当当,大家怕抢不到座位就用书包提前占座。
(李赋宁、徐述华夫妇)
五、秘密加入党的外围组织的唐伟英——
大庆油田会战专家
很多学生在谈起唐先生的第一印象是”有一点凶“,但接触久了就知道,那是因为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她曾在大庆油田会战中,作为北京石油学院抽调的主要专家,任大会战前线指挥部注水大队副队长,也曾在东营开过荒、种过水稻。一路的坎坷没有让她意志消沉,反而令她愈挫愈勇。
(唐伟英、孙怀琳、张履芳等的合照)
六、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张履芳——
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张履芳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多晚,张履芳都会耐心等到最后一个学生做完实验,然后认真检查一遍仪器和药品,才关好门窗离开实验室。张履芳在设备比较简陋的实验室中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爱实验的严谨作风。“为人师,亦如母”。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心系着学生。
(右起第一个女性为张履芳)
七、清华学堂留洋学子的女儿顾乐诚——
五分钟转系,要“工业救国”
1928年出生的顾乐诚,父亲是清华学堂第二批留洋学子,也是著名的实业家、开滦煤矿的总经理。
顾乐诚考入清华大学时,强烈的“工业救国”思想使她五分钟办理了转系手续——“我不能学化学,我要学化工。”
88岁的顾乐诚自始自终铭记着傅鹰教授的一句话——“老师是怎么教你的,你就会怎么教给别人。”她明白传承的意义,也清楚“老师”二字的重要性。
(右一为顾乐诚)
八、兄弟姐妹专业组成“工业部”的王君钰——
远离空谈、实业报国
1929年出生的王君钰,父亲是数学教授,教授有六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分别学习土木、矿业、冶金、机械、建筑。最小的王君钰没有别的选择,选了化工。父亲要求他们远离空谈、实业报国,整个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工业部”。
就任于北京石油学院后,同事张晓梅还记得当年王君钰资助她的细节:“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她们不太敢明显帮助我们。尽管这样,她还是会经常拿出一些钱或物来帮助我。”
(武迟、王君钰夫妇)
每位“夫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每段经历都彰显出一位,
出生在旧中国的知识女性,
自立自强的不屈精神、创新图强的报国情怀。
虽然很多老师出身显赫,
但她们身上没有一点儿娇气和柔弱。
青春年少时的她们忧国忧民,
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为了实业报国,
毅然走上了学术道路,
很多人远赴海外求学,
一心期盼学成后科学报国。
在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的师生记忆里,课堂上的“八大夫人”已经不是八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种象征,一道符号。
历史的长河流淌到1984年,这年的三八节前夕,《华东石油学院报》有一份统计数据:“女同志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女教师接近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并评论说:“我院女同志在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八大夫人”及那些“女先生”后来也随学校迁至东营。北京石油学院时期“女先生”的精神芳华悄悄撒播在盐碱滩上华东石油学院的校园里,融入一代代石大师生的血脉里,生生不息,永远长青。
女性学者和师者,是高校特殊的一个群体。历史上的那些“女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无论面对坎坷和坦途、荣光和屈辱,都以坚定、自强、朴素、谦逊的性格一往无前,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站立在三尺讲台上,站立在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最前沿。抚摸着她们用奉献和执着在岁月深处镌刻的师风烙印,我们不由得向她们致敬!
最后,让我们在王玉宝先生的诗句中,
再次感受“八大夫人”的高雅绝伦吧。
蝶恋花·咏八大夫人
——王玉宝
天赐校园娇娇女。
八大夫人,
竞相翩翩舞。
讲课生春珠玉吐,
桃李争与高人语。
姹紫嫣红黄金缕。
久有余香,
师者玫瑰与。
一代分流称卓著,
引雏乳燕丹心谱。
谁又是你心里那个了不起的“夫人”呢?
快来评论区,
说说你心里那个她的故事吧!
编辑 | 黎思言 孟乔
责任编辑 | 李佳佳 朱青
审核 | 张展 相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