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之旅丨这份精神,流进血脉里,嵌进基因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革命英雄身上大智、大勇、大忠、大爱的革命精神和伟岸的英雄形象,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拼搏进取,成为中华精神族谱中十分牢固的红色基因。
暑假期间,我校学子奔赴各地探寻红色基因,在红色旅途中留下青春的足迹。
7月19日,红源实践队赴山东省胶东半岛,瞻仰革命圣地,追寻先辈足迹,弘扬英雄精神。
红源实践队出发
革命纪念馆作为展现、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窗口,承载着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宣传和展示功能。胶东革命纪念馆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充分展示了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百年来从苦难到辉煌的革命历程,把胶东共产党人“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胶东革命史是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是近代中国命运的一个完整缩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探索、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在这片土地上,无数英雄为国牺牲,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队员们感叹道:“如果能够穿越时空,我愿与你们并肩战斗。”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西柏坡五位伟人前合影
西柏坡合影
通过参观蓬莱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戚继光纪念碑,队员们无不认识到“有海不能无防。海权握,国则兴;海权失,国则衰”。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寻国家兴衰之道时,就会深深感到正是海洋主宰着一个民族的盛衰荣辱。我们要铭记历史,用行动来担起时代责任。”
从山东到河北,实践队员们一路追寻共产党人的脚步,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在烟台、威海、蓬莱、石家庄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香山双清别墅讲解员讲解
来到石家庄这座燃烧着红色革命之火的城市,实践队员们先后前往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文明园、领袖风范雕塑园、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及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在这短短几天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屈斗志。我们青年一代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先辈们的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实践队队员说,“红源实践队走进英雄故乡,将英雄精神带向社会,这既是责任,又是使命和担当。英雄精神必将会开枝散叶,镌刻在每一个人心中。”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古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十二个月的峥嵘光阴,两万五千里的迢遥路途,在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之余,也镌刻下军民一心的真挚感情。
7月23日,彩云红色之旅调研队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木高古村,向一位老人了解长征中发生过的故事。
1934年,是村子被土匪洗劫一空的第二年。当红军的身影出现在村民们的视线里时,心怀畏惧的村民们东躲西藏,整个村落里寂静无声。由于刚生产不久,老人的母亲行动尚且不便。她只能独自待在家中,满心惶恐地等待命运的审判。
“大嫂大嫂,别害怕,我们是红军!”当亲切的话语传入耳中时,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缓缓落了地。映入她眼帘的是一群风尘仆仆的战士,穿着破旧的衣衫,面露疲惫。
这些红军战士的鞋大都已经走烂了。他们的脚肿得厉害,更有甚者已经有瘸脚的迹象。穷乡僻壤里,药品自然极度匮乏。老人的母亲灵机一动,拿出胡椒酒让红军擦在脚上,略以消肿。
“我妈妈说,红军擦了胡椒酒之后都说‘舒服,舒服’。她听不懂他们的话,还以为那几个坐在天井里的红军名字叫‘舒服’。”虽然语言不通,但她还是从红军的言行中察觉到了感谢。
老人回忆,红军在木高古村只停留了一天,就匆匆离开了。他们没有吃任何东西。
“我妈妈很想好好招待招待红军的,可她当时正在坐月子,就连喝的水,都是红军烧给她的,”老人说,“那时村子里的粮食都被土匪抢光了,家里一点儿余粮也没有。于是她就自告奋勇地为红军缝了九十多个干粮袋。红军为了感谢她,给了她八个铜板。”
当老人讲起这段往事时,她的眼中焕发着熠熠的神采。她从一个小小的布袋中取出几枚锈迹斑斑的铜板,像宝贝一样拿给实践队队员们看。
一瓶药酒,八个铜板,九十多个干粮袋。几十年前的长征路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至今仍在闪耀。
7月3日至15日,爱随心行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走遍青岛西海岸新区,走访19名抗战老兵和老党员。
“那晚的月亮很亮、很白,那三个特务拿着刀枪,对着我们。”一位名叫薛月阁的抗战老兵回忆,当时他正和四个四十多岁的民兵一起在执行任务,途径一座小山,正巧遇上三个全副武装的特务。“我们既没有刀,也没有枪,要不是他们怕八路军有埋伏,我怕是死了三四次了。”对于这段经历,薛月阁老人仍是心有余悸。
18岁入伍,52年转成铁道兵,去过六七个省,在朝鲜修过十一个月的铁路……这是老党员刘传信的军旅经历。谈及那些往事,老兵刘传信声音有力,吐字清晰,仿佛往昔岁月就在眼前。
“当时修铁路条件艰苦,早上早早地吃完饭就开始干活,休息就是吃饭,吃饭就是休息。一天吃五顿饭也没劲。别人一顿吃两碗,我只吃一碗,因为我累的手都拿不动筷子了。”可是他依旧毫无怨言。
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老兵刘洪忠被调入医院,肩负起了治伤救人的使命。当时,细心又勤奋的他勤勤恳恳,消毒开刀,救治伤员。“当时有一个因为疼痛情绪失控的伤员,对我又是打又是骂的,最后我还是把他治好了。”刘洪忠回忆。也正因为这件事,他被奖励了15个鸡蛋。
同年,刘洪忠与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忍痛抽血救治伤员,因此被授予二等功。“那些年南征北战,渡过黄河,到过上海,受过不少累,也吃过不少苦。这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打心底感觉党对我们好啊!”刘洪忠说。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到不曾熄灭过的光芒。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和我们一般年纪的青年们,抛却自身生死,怀揣一腔热血,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他们深爱的祖国。如今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渐渐远离,国家越来越强大,一片河清海晏的景象。而他们的回忆,是国家宝贵的记忆;他们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实践队队长刘净慧说。
这一程中,他们的声音
红源实践队: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与汝于成。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往事随风,可历史改变的只有时间,那份英雄精神却将永远的驻守在人们的精神高地。东方风来天地阔,策马扬鞭再奋蹄。让我们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舞动着奋斗者的矫健翅膀,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彩云红色之旅调研队:
军嫂的质朴的话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信仰,继续谱写社会主义新篇章。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驻心间。
战争总是痛苦的,那个时代的战争同样如此,那么多人愿意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志愿加入共产党抵御侵略者,可见党对人民的好是真真切切的,人民对党的拥护也是真真切切的。老人不为名利,不畏牺牲,甘心为党和民族献出青春与热血,这种精神应该永远传承下去,他们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铭记。
红色精神与我们每一个人
情感相连
命运相系
是我们精神的归宿
初心的原点
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卓越!
资料来源 | 红源实践队、彩云红色之旅调研队、爱随心行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
供稿丨汪泽超 刘晨 王榕
编辑 | 王燕 孟乔
责任编辑 | 李佳佳
审核 | 刘会军 曲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