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 新时代下的“红色风景”
2019年,我们迎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砥砺奋进
70年春华秋实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年暑期
为回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群群石大学子踏上红色土地
去追寻那些“红色记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石大学子们带回的沿途“红色风景”
爷爷奶奶的故事
搜索
01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古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十二个月的峥嵘光阴,两万五千里的迢遥路途,在谱写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之余,也镌刻下军民一心的真挚感情。
7月23日,彩云红色之旅调研队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木高古村,向一位老人了解长征中发生过的故事。
1934年,是村子被土匪洗劫一空的第二年。当红军的身影出现在村民们的视线里时,心怀畏惧的村民们东躲西藏,整个村落里寂静无声。由于刚生产不久,老人的母亲行动尚且不便。她只能独自待在家中,满心惶恐地等待命运的审判。
“大嫂大嫂,别害怕,我们是红军!”当亲切的话语传入耳中时,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缓缓落了地。映入她眼帘的是一群风尘仆仆的战士,穿着破旧的衣衫,面露疲惫。
这些红军战士的鞋大都已经走烂了。他们的脚肿得厉害,更有甚者已经有瘸脚的迹象。穷乡僻壤里,药品自然极度匮乏。老人的母亲灵机一动,拿出胡椒酒让红军擦在脚上,略以消肿。
“我妈妈说,红军擦了胡椒酒之后都说‘舒服,舒服’。她听不懂他们的话,还以为那几个坐在天井里的红军名字叫‘舒服’。”虽然语言不通,但她还是从红军的言行中察觉到了感谢。
老人回忆,红军在木高古村只停留了一天,就匆匆离开了。他们没有吃任何东西。
“我妈妈很想好好招待招待红军的,可她当时正在坐月子,就连喝的水,都是红军烧给她的,”老人说,“那时村子里的粮食都被土匪抢光了,家里一点儿余粮也没有。于是她就自告奋勇地为红军缝了九十多个干粮袋。红军为了感谢她,给了她八个铜板。”
当老人讲起这段往事时,她的眼中焕发着熠熠的神采。她从一个小小的布袋中取出几枚锈迹斑斑的铜板,像宝贝一样拿给实践队队员们看。
一瓶药酒,八个铜板,九十多个干粮袋。几十年前的长征路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至今仍在闪耀。
7月3日至15日,爱随心行红色基因传承实践队走遍青岛西海岸新区,走访19名抗战老兵和老党员。
“那晚的月亮很亮、很白,那三个特务拿着刀枪,对着我们。”一位名叫薛月阁的抗战老兵回忆,当时他正和四个四十多岁的民兵一起在执行任务,途径一座小山,正巧遇上三个全副武装的特务。“我们既没有刀,也没有枪,要不是他们怕八路军有埋伏,我怕是死了三四次了。”对于这段经历,薛月阁老人仍是心有余悸。
18岁入伍,52年转成铁道兵,去过六七个省,在朝鲜修过十一个月的铁路……这是老党员刘传信的军旅经历。谈及那些往事,老兵刘传信声音有力,吐字清晰,仿佛往昔岁月就在眼前。
“当时修铁路条件艰苦,早上早早地吃完饭就开始干活,休息就是吃饭,吃饭就是休息。一天吃五顿饭也没劲。别人一顿吃两碗,我只吃一碗,因为我累的手都拿不动筷子了。”可是他依旧毫无怨言。
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老兵刘洪忠被调入医院,肩负起了治伤救人的使命。当时,细心又勤奋的他勤勤恳恳,消毒开刀,救治伤员。“当时有一个因为疼痛情绪失控的伤员,对我又是打又是骂的,最后我还是把他治好了。”刘洪忠回忆。也正因为这件事,他被奖励了15个鸡蛋。
同年,刘洪忠与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忍痛抽血救治伤员,因此被授予二等功。“那些年南征北战,渡过黄河,到过上海,受过不少累,也吃过不少苦。这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打心底感觉党对我们好啊!”刘洪忠说。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到不曾熄灭过的光芒。
“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和我们一般年纪的青年们,抛却自身生死,怀揣一腔热血,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他们深爱的祖国。如今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渐渐远离,国家越来越强大,一片河清海晏的景象。而他们的回忆,是国家宝贵的记忆;他们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实践队队长刘净慧说。
老党员之家
搜索
为服务老党员,学习老党员革命精神,7月14日,黄岛区老党员之家志愿服务团前往黄岛区胶南老党员之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老党员之家建设初期是为了供养建国前无子女的老党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赡养老党员、高龄老人、残疾人的大型养老机构,现赡养老人四百余人。”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到。
队员和老党员交谈
“老爷爷,您今年多少岁了?”“老奶奶,您现在身体怎么样啊?”经了解,老党员们年龄大多80岁左右,也有个别老人90多岁高龄。“身体还行,吃得好,睡得香,就是眼睛有点看不清了”,老人们虽然年龄很大,但身体大多硬朗,不过大多数老党员也有些病根顽疾。谈到平时的娱乐活动,老人们介绍到,年龄都不小了,平时也不爱运动,就呆在房间里看电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提倡老人们多活动活动,平时也对看电视的时长有要求,另外,我们也会定期组织老人们锻炼身体,做保健操等活动。”
队员和老党员下棋
在融洽的聊天氛围中,志愿者们提出要给老党员们表演节目,老人们纷纷鼓掌欢迎。志愿者根据老人的喜好,表演了京剧《红灯记》,合唱红歌等。老人们热情地拿出自己的收音机为志愿者伴奏。经典的戏曲声触动了老人的记忆,激昂的红歌,声音嘹亮,使许多老人不自觉加入到歌唱的队伍中来,其中甚至有几位老人潸然泪下。几位爱好跳舞的志愿者还为老人们带来了现代舞,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活力。在志愿者的热情带动下,老人们纷纷哼起了小调。老人们也很乐于同志愿者互动,有几位老人看到棋摊旁“观战”的志愿者,还主动发出了邀请。在广场上,有些老人与志愿者做起了拍手的游戏,老人嘴里说着顺口溜,手脚麻利的跟随着指令,几位志愿者在老人的“攻势”下都败下阵来。
“没想到老人们都这么爱玩爱动,看到他们开心的笑脸,我也觉得很满足。老党员们为新中国努力奋斗一辈子,我们年轻一辈,也应该多去了解、多去关爱这个群体。”一位志愿者说到。
队员和老党员做游戏
在一位老党员的邀请下,我们来到她的“家”中。老人介绍道,这里有的房间两个人,有的房间一个人,我们平时也不怎么喜欢活动,平时就喜欢看看电视。谈及自己年轻的经历时,她回忆说:“我是个乡下的农民,以前就是种地的,那年入党之后响应国家号召带领乡亲们开垦荒地,种树、养殖,啥农活都干过,国家政策好,再加上老百姓辛勤劳作,很多人都脱贫致富了。”老人是基层党员干部,她自己总说,“官小人大”,以前工作的时候既要跟老百姓们下田下地,又要坐办公室学习政策、学习知识。老党员之家里有很多基层老党员,他们身处人民生活第一线,保障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老党员们就像是钉子一般,坚定执着地推动社会这个大机器稳步向前。”志愿者感慨到。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幸福地说:“现在国家富裕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我来这里五六年了,吃得好睡得好,儿子也经常来看我,我已经很满足了。”
为响应习近平“传承红色基因”号召,体验学习革命老区红色文化,8月1日,薪火相传实践队来到沂蒙革命老区调研学习。实践队与费县金阳村老党员进行交流学习,参观了大青山突围胜利纪念馆,深入探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实践队的成员与到场的老党员进行了亲切地交谈。老党员们介绍了自己的入党经历及在村中的工作经验,曾担任七届金阳村村支部党委书记的王书记讲述了他担任村支书及市人大代表的工作感受,并对往届薪火相传实践队表达了认可,除此之外,他还教导实践队成员要秉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队员和老党员交谈
与老党员交流完之后,实践队来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参观当年反清剿革命英雄的事迹。一件件物品、一座座浮雕、一个个故事,讲述着那场艰苦的战斗,把人们带入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纪念馆采用历史图片、油画、雕塑、场景复原、陶艺长廊等展示手段,全面展示了山东党政军民在大青山突围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悲壮场景。
“大青山突围战涌现了大批革命英雄,例如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了解到大青山突围战中英烈人物顾全大局、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大青山中的英雄们,他们在面临生死危机之时,没有贪生怕死,反而迎难而上,击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和传承。”实践队队长李萍这样说道。
队员参观大青山突围胜利纪念馆
78年前,共产党用自己的英勇无畏,战胜了日本侵略者。78年后,实践队参观了烈士陵园,向牺牲在战场上的革命烈士致敬,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
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实践队加深了对革命先烈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精神的感悟。在与老党员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了如何履行党员职责,如何为人民服务。“这次实践,正逢建军节,我们的调研既纪念了那些曾为人民献身的军人,又探索了共产党流传至今的红色基因,我希望我们不忘初心,继承前辈精神,守护好红色基因。”实践队梁芳这样总结道。
缅怀革命先烈
搜索
7月4日,红色先锋实践队全体成员前往青岛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当年为国家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随着参观的脚步,史实、文物、照片一一映入眼帘,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在脑海里呈现,内心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在抗战馆中了解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军魂馆中学习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历史,而在纪念大厅中则是青岛党组织建立,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记录。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青岛烈士所提碑记
为学习与弘扬延安精神,调研延安精神在延长油田的践行与传承,7月18日,“地源”实践队到达延安市宝塔区,参观纪念馆、革命旧址,在问卷调查和现场讲解中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指出:"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课书"学习延安精神,延安革命纪念馆是首发站。延安革命纪念馆成列着大量的革命文物,是一篇记载着延安地区革命斗争史的宏篇巨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伴随着初晨热烈的阳光,实践队员走近毛泽东像,走进纪念馆,去阅读战争年代先烈们留下的英雄故事,去学习在那个年代延安形成的精神文化。
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期间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在这里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园内分别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的住所旧址。在园内,陈列着许多文字以及实物记录,还原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工作生活情况,实践队员参观游览了中央领导人的住所,为屋内的一把藤椅,一盏灯火所触动,为领导人兢兢业业,勤勉奉公的精神所感动。
实践队员在一台电话前观看
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每年都有许多的研学队伍前来学习。在宝塔山上,实践队员先后遇到了两支研学队伍,其中一支由企业党员组成的研学队伍在看到实践队员为接受问卷调查的游客讲解延安故事时还邀请实践队为研习队伍讲述延安革命故事。同时在进行调查问卷时,实践队员还遇到了一群从河北来到延安学习的老伯,这一群老伯十分了解延安精神以及文化,甚至还热情的向实践队员讲起了延安。
看了这一程的“红色风景”
不禁打心底里感慨
中国在这段奋斗历程中
不管是取得胜利还是辉煌成就
靠的都是祖祖辈辈的不懈努力
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代的接力棒将在一代代人的手中传递
始终不变的,是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往期推荐
资料来源 | 各实践队
编辑 | 孟乔
责任编辑 | 李佳佳
审核 | 石国卿 刘会军 周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