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这20座城市入围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百强榜
科尔尼管理咨询发布《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Global Cities Business Environment Index, 简称“GCBEI”)报告以及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百强榜,报告研究覆盖了全球45个国家的100座领先城市,中国有20座城市上榜。
营商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全部内容,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目标,并就建立和推广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确立了阶段性目标。
科尔尼《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首次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角度综合评价全球45个国家的100座城市的营商环境要素,围绕商业活力、创新潜力、居民幸福感、行政治理四个维度共计23个标准,提供了评估全球最具营商环境吸引力城市的独特工具,对100座城市进行营商环境综合排名。科尔尼框架体系综合考虑了企业获得商业成功涉及的全部利益相关方即政府、社会、企业自身,考察一个城市的相关方如何协调发展,打造利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企业实际运营中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行政机构的效率问题,还受到诸如市场活力、居民幸福感、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石德瑞,科尔尼大中华区总裁
科尔尼《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拥有来自于《全球城市指数》和《全球潜力城市指数》的长达10年的数据积累和全球领先城市的案例研究,可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基础和对标榜样。而该指数评价体系所提供的信息对全球的商业领袖评估中国市场开拓和扩张也极具参考价值。
针对中国城市的营商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科尔尼以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为核心框架,以累积多年的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数据为依据,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营商环境诊断、评价和提升综合解决方案,可帮助各大城市判断其在全球排名中的现阶段位置及历史变化,从全方位为其诊断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综合营商竞争力。
——王宇,科尔尼合伙人
大中华区产业规划与经济发展部门负责人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现状
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上榜的中国城市共计20个,表现最佳的是香港(位于38名),其次为北京(41名)、台北、上海、深圳;其余上榜的15座中国大陆城市的排名分布于60名以后,可见我国主要城市在营商环境打造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进一步对中国各大上榜城市的四大营商环境维度发现,超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及其他二三线城市的整体差距来源于商业活力和创新潜力维度,两者的平均得分差距可达约50-70%。而从居民幸福感的角度看,新一线及重要二三线城市与超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新一线城市已经反超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
这些城市除了房价低、也不乏工作机会以外,还拥有城市拥堵指数低、通勤时间较短和消费水平相对低等优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连续11年都进入榜单的成都,无论是环境绿地营造、教育体系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皆投入许多心力来替居民打造更良好的生活品质。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尔尼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新一线或二三线城市的投资和营商环境治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缺乏清晰可行的思路及深入的思考。例如,部分的决策者对营商环境本身的理解具有局限性,仍然将营商环境改善仅仅看作是政府办公效率的提升,没有认识到营商环境不仅包括政务环境,还包括法治环境、创新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治理和提升。
部分城市的决策者目前仍将营商环境治理看作一次营商环境的短期整风运动,尚未从城市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营商环境治理和提升的重要性,因此缺乏目标感和紧迫感。
大多数相对靠后的城市并没有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方法论来实现投资和营商环境治理的优化。许多时候决策者与团队并没有通透地审视并诊断其营商环境的各个问题,进而思考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遇到问题见招拆招,导致往往做出治标不治本、无法长期延续的处理办法。
借鉴全球营商环境领先城市
的最佳实践
结合科尔尼过往大量的城市营商环境诊断和提升的项目经验,本文以全球营商环境行特别是行政治理领域排名第一的新加坡为例作为最佳实践的案例分享。
新加坡人才立国、重视商业环境的国家战略
新加坡位于亚洲心脏地带,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地理位置优势得天独厚。在该国政府多年规划和调控下,新加坡已经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和金融中心,具有互联互通方面的突出特色。
1960年代,新加坡在赢得自治和独立后,始终将人才立国思想作为国家战略,并由最高领导直接推动,培养、引进并留存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尤其从1990年开始,为配合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新加坡政府将重点放在了全球化人才的引进上,启动打造“全球校园”的留学生计划,通过宽松的签证政策、精细化奖学金政策、高校国际化战略等举措吸引留学生,同时实施跨国公司总部计划,利用特别税收优惠,吸引和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和人才。
新加坡政府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与海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致力于将人才科研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新加坡境内高等学府在合作创办海外院校的同时,也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机构,致力于为校内科研团队提供科研成果的专利注册、产权保护、市场调查/融资等技术转移服务,真正把人才科研价值转化为商业产值。
在建立了强大的人才梯队后,新加坡举国之力完善创业创新投入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及科研团队进行科技创新。新加坡税务局2010年提出为期5年的税务激励计划——生产力及创新优惠计划(PIC),该计划是一项旨在鼓励先进消费力和先进科技创新力的信誉基金,对于当地企业的员工培训、研究与开发、注册知识产权等6种商业投资行为进行3方面的补贴,包括400%减免税务、延期缴税优惠和60%现金返还等。
与此同时,新加坡总理公署旗下成立了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其主要任务是推动国家战略建设和实施,同时帮助企业、个人及研发团队进行科研创新。基金会旗下设立了竞争性科研项目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7大类子基金,为新加坡经济建设以及科技研发带来极大的价值,积极推动了国家战略规划及科技创新。
新加坡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实施了极具竞争力的税率和税法,并针对石油化工、电子业、清洁能源等支柱性产业落实了全面的、战略性的产业发展方针。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其强有力的国内监管框架是吸引大量外国科技企业来新加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
王宇,科尔尼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政府及区域发展业务负责人、科尔尼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课题联合编纂人。
联系方式: Jefferson.Wang@atkearney.com
章怡隽,科尔尼咨询公司董事
陈沛袆,科尔尼咨询公司经理
徐冲,科尔尼公司咨询顾问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