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学名家:数学阅读方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吴数学工坊 Author 老吴

微信公众号“中学数学教与学”教师群公告

大抵观书,
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朱熹

【本篇目录如下】
一、数学大师华罗庚的“薄厚薄”阅读法

二、人民数学家吴文俊的“三遍”阅读法

三、数学特级教师曾容的“三通”阅读法

四、三种数学阅读方法的共性总结

将数学阅读话题进行到底,今日分享几位数学名家的数学阅读方法;

细看后我们可以发现,三位名家方法的名称虽不一致,但其中的精髓却是那么一致。

这一篇就是用具体的名人例子来说明高效数学阅读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程序,数学阅读确实是有普适性很强的方法。



一、数学大师华罗庚的“薄厚薄”阅读法



1.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2.“薄厚薄”阅读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华罗庚把阅读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首先是“由薄到厚”,


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


有人认为这样就算完全读懂了,其实不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字每一句都都懂了,这还不是懂的。


最后还得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


就是必须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看出了来龙去脉,抓住了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


弄清楚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这样以后,就会发现,书似乎“由厚到薄”了.


经过这样消化后的东西,就容易记忆,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念书会不会太慢了?华老认为:这种阅读方法不是慢了,而是快了。

因为我们消化了我们以前念过的书,再看另一本书时,我们脑子里的记忆系统就会排除那些过去弄懂了的东西,而只注意新书中自己还没有碰到过的新东西。

所以说,这样脚踏实地地上去,不是慢了而是快了。

不然的话,囫囵吞枣地学了一阵,忘掉一阵,再学再忘,白费时光是小,使自己“于国于家无望”事大。

更可怕的是好高骛远。例如中学数学没学懂,他已读到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遇到困难,但又不屑于回去复习,再去弄通中学的东西,

这样前进,就愈进愈糊涂,陷入泥坑,难于自拔。

有时候阅读同一水平的书,如果我们以往的书弄懂了,消化了,那么在同一水平书里找找以往书上没有的东西就可以过去了。

找不到很快送上书架,找到一点两点,就只要把这一两点弄通就得了,这样读书就快了,不是慢了。


二、人民数学家吴文俊的“三遍”阅读法



1. 吴文俊简介


吴文俊,男,汉族,1919年5月出生,2017年5月逝世,上海市人。


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对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影响深远。


他开创性地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2001年2月,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 “三遍”阅读法


吴文俊在上大学时,没有按照通常大学的课程按部就班地学习,


他自学了一系列现代数学的基础课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建立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比如吴文俊在学习皮尔邦特的《实变函数》时,每个定理都至少学习三遍.


第一遍是“读”,

就是按照书上的叙述了解概念的引进和定理的证明,仔细阅读,进行形式的推导。


第二遍是“学”,

就是把书合上,自己把概念和定理默诵出来,把证明推导一遍,同时做大量的习题,这样就可以掌握和学会书中的技巧和要领.


第三遍是“懂”,

他称这是宏观的思考,就是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思考这个定理和其他定理之间的关系,


领悟某些概念和某些定理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甚至要探索这些新的概念和定理与其他数学学科的关联。


这就是吴文俊的“三遍”数学学习方法:读、学、懂。


吴文俊还指出,“这第三遍最为重要,也最需要花力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从微观上而且从宏观上,全面地掌握一个理论、一个学科。”



三、数学特级教师曾容的“三通”阅读法



1. 曾容简介


1951年从福州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适逢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高校院系调整,和恩师苏步青一起随全系并入上海复旦大学。


1955年,毕业后选择留在复旦附中工作。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他被授予上海市首届园丁奖;

1986年,他被评为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

1992年,荣获首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据说能常常将李大潜、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4位院士聚集到一起探讨数学的人,唯有曾容老师。

2. “三通”阅读法

曾容老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他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增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了解一些数学思想史以丰富知识,提高水平.

他鼓励学生自学,并经常介绍一批学习经验和方法。

他向学生介绍他独创的“三通”数学阅读法:“大致粗通”,“细微精通”,“融会贯通”。

他认为学习数学,
首先,先要浏览一遍,以粗略了解内容的意图和方向,第一遍做不到深刻理解,所以“大致粗通”.

其次,在了解意图和方向的基础上,就要逐字逐句的推敲,弄清所有问题,掌握逻辑关系,做到“细微精通”.

最后,要想想它的来龙去脉和纵横关系,达到“融会贯通”,走向自由的王国。

曾容老师认为一般数学阅读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和层次,不能逾越,只能深化.

曾容老师关于数学阅读的“三通”法则,乃是对其老师杨武之教授(杨振宁的父亲)的读书经的继承和发展,

也汲取了上文介绍过的华罗庚先生“薄-厚-薄”阅读法的精神。


四、三种数学阅读方法共性总结



以上三位数学名家的阅读方法命名及细节虽异,但阅读过程和学习原理都非常接近,都可以概括为“总、分、合”三步阅读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
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
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 谈数说理 ★ 论教悟道 ★

★ 谈数学思想 ★ 说理性精神 ★ 论教育研究 ★ 悟师道育人 ★

微信QQ教师群入群方式及介绍

微信公众号“中学数学教与学”教师群公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