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石松类和蕨类属图录
请转发,再收藏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属图录】上
1.石松科 2.水韭科 3.卷柏科 4.木贼科 5.松叶蕨科 6.瓶尔小草科 7.合囊蕨科 8.紫萁科 9.膜蕨科 10.双扇蕨科 11.里白科 12.海金沙科 13.莎草蕨科 14.槐叶蘋科 15.蘋科 16.瘤足蕨科 17.金毛狗科 18.桫椤科 19.鳞始蕨科 20.凤尾蕨科 21.碗蕨科 22.冷蕨科 23.轴果蕨科 24.肠蕨科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属图录】下
25.铁角蕨科 26.岩蕨科 27.球子蕨科 28.乌毛蕨科 29.蹄盖蕨科 30.金星蕨科 31.翼囊蕨科 32.肿足蕨科 33.鳞毛蕨科 34.肾蕨科 35.藤蕨科 36.牙蕨科 37.爬树蕨科 38.三叉蕨科 39.蓧蕨科 40.骨碎补科 41.水龙骨科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科图录】
订正:科图录中,肿足蕨科的图片错误 在属图录里做了替换;
更新:在属图录中收录了除13.莎草蕨科以外的所有科的图片,即新增的有5.松叶蕨 6.瓶尔小草科 23.轴果蕨科 24.肠蕨科 36.牙蕨科 39.蓧蕨科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属特征笔记
更新:属图录里的简述是以此为依据的,并根据最新的分类变化对相应的描述进行了合并或拆分,同时根据我实际的观察对一些属重新选择了更明显的特征。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
【金山文档】 Fern Checklist - 2023
https://kdocs.cn/l/cfFjOdRsY2sa
更新:2021年我整理了一套分省名录,这套名录大体上现在还能用,但最近我按照多识植物百科上最新的分类系统,我称之为 拟PPG II,对名录的属一级进行了大的调整,同时依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对种的中文名进行了部分调整,原本因为合并而改掉的中文名,现在很多改回到合并之前的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同时又参照了World Fern List添加了部分近几年发表或者重新确认的新种。
由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一年更新一次,且部分旧系统的属种仍然保留着,而多识植物百科的属虽然是最新的,但部分种一级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没有提供。再者World Fern List上的分类意见有小部分与国内不同,因此目前大家能查到的名录都稍留遗憾。
我整理的这份名录,同样有遗憾,在于精力有限,并没有一一核对分省变化(仅对新种及做了修订的种进行了修改),也并没有收齐目前所有的新种(尤其今年5月之后发表的,我估计遗漏了约50种),但除此以外兼顾了各份名录的优势。表格里还留有2021年的名录,可供对比。
由于我尽可能地吸收了最新论文(截止到2023.9.7)的分类意见,因此可能会和大家在各大网站上看到的学名不一致,但我在备注里保留了目前的学名和中文名,所以不影响查看。同时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与World Fern List处理不一致的情况,我会选择证据更充分的一方,并保留另一方的观点,留待蕨类植物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但很遗憾我无法一一提供参考文献,事实上在一些资料较少的属和一些实时的分类变化上,我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因此这份名录在展示最“前沿”的分类处理上,是我们几个热爱蕨类的“年轻人”深入讨论的成果。(但从结果上来看科属与多识植物百科几乎没有差别,仅在个别种的处理上有差别)
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如果一个人现在还在用“大哥大”(除非是享受复古潮流或者想脱离网络世界),你一定会觉得很惊讶,但是在植物领域,如果一个人在用“大哥大”,竟然没有人惊讶。基于分子分类的“智能手机”竟然还没有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至少从我感受到的情况)。而在蕨类植物领域(至少从科普这个角度讲),如果我不来宣传一下,夸张一点,十年后大家都不会注意到出了这么个“智能手机”(马上连二代都快出来了喂!)。
总而言之,就是推荐大家用 拟PPG II(多识植物百科上的PPG I)。
识别蕨类的方法
一.观察与拍摄角度
尽管是老生常谈,但一张糊掉的照片就不要试图去识别了,拍清晰是第一步。
其次拍完整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最喜欢拍蕨叶只拍一半,不是故意的,是ta不知道蕨类的识别一定要一片叶子的轮廓,有些人喜欢举着一片叶子拍,其实也是不完整的,因为蕨类很多的要点在植株的基部(根状茎)。一套完整的蕨类识别照片可能得超过10张,但最佳的识别性照片其实是小生境照片,外加能看清叶子轮廓的植株照,孢子囊群可以更高效地识别到科,属的阶段意义不大,种的阶段得依靠显微镜看实物或者能拍清细节的微距镜头。如果你只有一张照片就不要要求识别的准确性了,或者说鉴定出来也没有任何意义。
记录拍摄地点(省份),为之后的识别做准备。
二.利用本公众号识别的方法
最高效的方法
【科图录】找到最相似的科
【属图录】找到最相似的属
【分省名录】找到拍摄地所在省份对应属的种名录
PPBC或者CFH找到最相似的种
对比所有相似种确定最可能的1种
对于初学者而言,1-2两步就够用了,【属图录】里几乎收了全国最常见的蕨类以及大家在野外可能能见到的属;
对于植物爱好者而言,通过1-5步应该也能找到比较靠近的种;
对于相关类群的研究者,应该也能作为一份有用的资料;
喜欢蕨类的六年
2017年,当我开始 蕨无仅有的路 时,除了张老师的一本书外,网络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系统性的蕨类基础文章。然而截止到目前,我把能想到的蕨类入门文章全都发布了。现在如果要给当年的我写一封信,我会说,
嗨,
当年引你入坑的三种蕨类植物你见到了两种;
“想要以研究中国的蕨类植物作为一生的理想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你鉴定的蕨类植物已经比种子多了;
你给蕨类植物写了歌;
你还喜欢上了蕨类植物的微观世界;
你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蕨类植物;
当年你选择的那条没人走过的路,它的两旁其实长着美好的蕨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