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关于里约的电影,赚足眼泪也抵达了巴西的灵魂...

2016-08-13 问吧

转自:假装在纽约

微信号:mr-jiazhuang


和北京奥运会一样,执导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也是一名电影导演,叫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他最著名的电影作品是《上帝之城》,2004年奥斯卡上获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提名。



开幕式上还有一个环节,是两位德高望重的女演员朗读巴西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诗,其中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007系列里的M夫人。


另一位名叫费尔南德·蒙特纳哥朗,她是巴西最著名的舞台剧女演员。



她曾经演过另一部在巴西非常有名的电影,1998年的《中央车站》,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费尔南德·蒙特纳哥朗也分别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上被提名最佳女演员。



今天想着重说一下《中央车站》,这部片子被很多人誉为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之一,是理解里约热内卢这座城市、触摸里约乃至整个巴西的灵魂最好的方式。



90年代的巴西,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北部偏远地区的打工者大批南下,来到里约寻找就业机会。这个国家和人民在一片混沌中漂泊,难以找到一个坚实的根。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央车站》是一个寻找身份认知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一个老女人寻找对生活的感受和热情,两个人一起踏上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互相救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故事从里约的中央车站开始,每天都有无数的人乘坐汽车或火车,来到这座最大的交通枢纽。



朵拉是一名退休小学教师,靠每天在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和代寄信谋生。但其实很多信她根本没有寄出去,回家后她常常和邻居一起取笑信的内容,再把看不顺眼的信撕掉。



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对母子。这个女人叫安娜,她在里约独自带着儿子约书亚,拜托朵拉写信给在家乡的丈夫。因为约书亚很渴望见到素未谋面的父亲,他深信父亲是个无所不能的木匠,是他的榜样。



然而,口述完信后,正当母子离开中央车站时,安娜却不幸被车撞死。9岁的约书亚瞬间成了流落街头的孤儿。没有钱,除了呆在车站,他哪也不能去。


在鱼龙混杂的中央车站,难以想像约书亚会遭遇什么危险。朵拉动了恻隐之心,把约书亚带回了家。


但是朵拉并没有打算好好照顾这个小男孩,就像她根本没打算寄出母子的信一样——朵拉从信中得知,约书亚的爸爸有严重酗酒问题。她痛恨酒鬼,因为她的父亲也是这样,丢下了她和母亲,所以她确信约书亚的父亲也是抛妻弃子的混蛋。


在跟约书亚一样的年纪,朵拉的母亲也去世了,虽然两人经历惊人相似,但是朵拉并没有打算同情,而是卖掉了这个小男孩。


但是,朵拉的邻居痛斥了她一番。那晚,朵拉听着中央车站的轰鸣的列车声,彻夜难眠。第二天,良心发现的她偷偷找回了约书亚。



但在路上,她再次抛弃了约书亚,悄悄留下大部分的钱,拜托大巴司机把他送到父亲家,然后自己用仅剩的钱买了张回里约的车票。



但聪明的约书亚急着找她,粘着她不走,甚至因此连钱都弄丢了。 挣扎在善良和邪念之中的朵拉,就这样不情不愿地带着约书亚踏上了旅程。


身无分文的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卡车司机,愿意捎上他们。于是两人又继续向北,去寻找约书亚的父亲。


整部电影,讲的就是朵拉带着约书亚寻找父亲,一老一少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依为命,一路辗转遭遇各种意外情况的故事。跟着两人的脚步,一个真实的巴西也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在电影的结尾,虽然约书亚并没有找到父亲,但是他找到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找到了家。



而朵拉自己也找回了迷失的心,找回了对真情的感受和信任。她终于能够坦诚面对内心的情感,不再怨恨父亲。



《中央车站》的故事赚取了上百万巴西观众的眼泪和共鸣。通过电影,导演撕开了巴西的伤痛,却安置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导演想点燃的,是对巴西未来的希望。就像约书亚和朵拉携手度过了难关,巴西人的团结互助,才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从电影里的里约热内卢,到今天举办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这个城市以及整个巴西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用极低的预算实现了让人惊艳的效果,打消了世界的疑虑。





*本文转自:假装在纽约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