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深圳移民镜头里的特区崛起三十年

1908阅览室 1908阅览室 2022-12-25


去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如果要用一本书来回顾这座奇迹之城的崛起,一下子映入脑海的,就是这本摄影集《模糊的边界》。作者余海波于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深圳寻梦,整日带着相机在深圳街头奔走,用心记录这座城市各方面的转型和瞬息变化。

早期余海波用的是胶片相机,光是底片就存了六箱,每一箱有好几万张。在这些记录城市历史的海量照片中,他最终精选了300张编辑成册,来呈现自己作为摄影师和深圳移民视角里的深圳三十年。


《模糊的边界》 
作者:余海波
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印刷:深圳雅昌印刷公司
装帧设计:张达利(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编辑顾问:那日松、欧阳彬
艺术顾问:朱宪民、陈小波、张国田


书中的照片并非简单纪实,而是充满了强大的人性维度。从中你既可以看到城市的蓬勃生长,也可以窥见快速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在余海波眼中,深圳的传奇是由野心勃勃的城市和野心勃勃的移民共同造就的,他在摄影集中如此写道:

“奔跑的流水线车间,云浮光艳的夜总会,高密度集结的商业体,流浪汉昼夜栖身的桥头堡……人们在追赶欲望,追赶着极度消费中的瞬间满足。疾驶的马路上每天都飘来激情故事和血色浪漫。”

1990年,福田工业区打工妹求职
1996年,边防战士在深港边界线上抓获的偷渡者
1994年,罗湖国际商场请来法国美容师为顾客修容
1994年,涅槃酒吧香港乐队表演

几乎所有在中国当代城市化影像的谈论中,都会自然提到余海波的作品。著名摄影家朱宪民说:“余海波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代摄影史中不可或缺的影像图鉴。
余海波1962年生于河南永城,少年师从画家杨振洲学习绘画,1979年军旅中随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张怀江学习版画,1989年武汉大学摄影专业毕业后南下深圳,现居深圳,是摄影家、纪录片导演、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1995年,余海波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艾玻特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克兰纳特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雅昌艺术馆等机构收藏;2011年参加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75年典藏作品展览,与20世纪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弗莉妲·卡荷、杜尚、马蒂斯等作品同堂展出;作品曾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

自从深圳创立特区开始,闯深圳的移民从未间断过。余海波的照片始终充斥着移民的拼搏、奋斗、忧伤、成功、无奈、震惊和感动的情绪,让读者在领略多彩人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命运的悲壮和人性的复杂。

1996年,春节前夕的罗湖口岸广场,30多万港人过境进入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祭祖
1996年,沙头角中英街边防3号界碑。中英街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免税商业街

1994年,新贵们在郊外打猎


关口、东门老街、世界之窗、城中村、工厂、酒吧、监狱……镜头所到之处,有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的不安过渡,也有不富裕的工人和新贵企业家们在不同金融手段和消费模式下的艰难共生,但更多的,还是移民们拼搏的精神和相守的温情。
1990年,深圳巴登街头守候付费电话的情侣
1991,深圳老街运货商贩
1991年,深圳华强北人才市场求职 
1996年12月,友谊老人康复医院。20多位港澳老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时光
从2004年开始,余海波进入深圳大芬油画村拍摄。村里有一万多名画工从事复制名画,大量的国外油画订单在这里生产。画工们的生活引起了余海波的强烈兴趣,他用相机记录下这些人与与世界最顶级的艺术家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呈现出他们生存内在的冲突。

2005年8月,大芬油画村最大的油画生产线上集艺源工厂。来自潮州的画师周永久和他的弟子们,共超过500人


2005年8月,午休的画工

2011年,余海波与女儿余天琪联合导演、拍摄了8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梵高》。这部花了6年时间拍摄的电影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大奖;第14届日本SKIP CITY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

从一开始迫于生计的山寨临摹,到后来的欣赏艺术和对于大师技法的烂熟于心,到最后开始转型做原创作品——纪录片里画师们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深圳发展的缩影呢?


当镜头前无数个身影汇聚成了时代的激流暗涌,镜头背后的余海波,也从青春热血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模糊的边界》一书中也留下了他个人生活的印迹,一双儿女从童年到成人,到各自在社会上发光发热,余海波的家庭也成为深圳发展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回到这本书的书名,之所以叫《模糊的边界》,是源于余海波的人生经历:“我是河南人,生活在黄河边上,中原大地的文化养育了我,骨子里是很传统的。年轻时我看到的所有的‘边界’,即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几乎是明确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当年余海波就是带着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来到深圳。而30年以后的今天, 物质和文化消费让深圳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城市的边界在变,我们的内心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所以‘模糊的边界’,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理的边界、我们内心的边界,以及我们衡量世界的标准。
为了在纸上完美还原余海波的摄影作品,雅昌团队在调色和印刷装帧上精益求精。整本书采用圆脊精装的装帧方式,封面使用了烫哑银和压凹的工艺,护封则通过烫哑白和击凸来呈现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予书籍精致又庄重的质感。
书中图片采用四色或双色印刷,并过洋紫荆光油,精准复现原片的色彩。
<<<滑动欣赏书籍内页>>>

如今身处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也许已经很难记起深圳曾经的样子。但小雅君相信每一个深圳的寻梦人,都会在《模糊的边界》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奋斗或挣扎,或迷茫或温情。
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深圳的过往,就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城市的变化和成长值得被铭记,深圳永远需要锐利和诗意的眼睛,来告诉世界她那些隐藏的故事。

* 名家推荐 *
“余海波的作品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命观看,以及纵深的社会历史感。他在摄影中的思考和发现,形成这个时代有力的影像,留下了深圳移民的生命轨迹。”——朱宪民

“我尤其欣赏那幅照片:湖南画工赵小勇和弟弟躺在地上的破凉席上睡着了。加歇医生从墙上悲天悯人地看着他们,而梵高,正瞪着他那双蓝色的眼睛,看着门外那只冲着他和赵家兄弟的摄影镜头,眼神中充满疑惑和不安……”——王鲁湘

“余海波的这些摄影作品,无一例外地见微知著,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见证时代的变迁,揭示社会的问题。”
——顾铮

“余海波为我们展示的这些影像,以及在这些影像当中显现出来的复杂的个人经验,为我们重新审视一个人成其为人的理由,审视我们的艺术判断准则,甚至重新审视摄影主体、被观看的客体、影像文本,以及社会公众影响之间的多重关系,提供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有益话题。”

——刘树勇


“余海波照片中的临场感,以及他将他的摄影转化为冷峻的、有时甚至是城市和街道生活图片编年史的能力,统统来自于他作为一个摄影记者的长期经验。”——孟露夏 Luisa E.Mengoni(英国)

🛒扫码购买摄影集《模糊的边界》🛒


End.

此文转自公众号:Artron雅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