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书测评|《火车上的中国人》新老版对比

葛亚琪 1908阅览室 2022-12-25


前不久,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这无疑是中国摄影界的一大损失。那几天,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转发这则消息,有些还晒出了从前和王老师的合影甚至聊天记录。大家用各自的方式缅怀这位拍了一辈子火车的摄影师。


王福春(1943-2021)


王福春老师人虽然不在了,但他的作品却永远留了下来。那几天,他的两本代表作《火车上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一下子成了热销书,以至于《火车上的中国人》直接售罄,有很多人下了单都没有买到。出版社看到这种情况紧急安排了加印。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出版)


其实《火车上的中国人》除了目前最常见的2017版之外,还有很多版本。我知道的就有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的2018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的精装英文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的平装英文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的纸上纪录片版以及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的2001版。但这本书首次出版其实是1999年,名义上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但其实是王福春自费出版。据说,当时为了凑钱,王福春还卖掉了一台自己心爱的相机。但也因为是自费出版,所以这个版本的选图和编辑都是由他亲自完成的。这也是他自己最为满意的版本,当时的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杨绍明为这本书作了序。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由于时间久远,我没有查找到这本书的更多信息。在姜纬老师的推荐下,我找到了一本2001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王福春老师是黑龙江绥化人),这是最接近初版的版本。今天我就用这本书和现在最常见的2017版做一个对比。分别谈谈两本书的优缺点。


2001版中使用的作者照片还是王老师年轻时的样子


先来看时间较早的2001版。这本书是24开硬壳锁线精装,大小就和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差不多,非常适合阅读。封面选择的是和1999年版相同的照片,图片编辑和内页版式也完全沿用。保留了杨绍明的序和王福春的后记,增加了一篇2001年《世界摄影》副总编施鹏飞和王福春的访谈录。书的最后附有王福春内容丰富的摄影手记。整本书中英双语,可读性很强。


2001版保留了1999年初版时由杨绍明写的序


重点来说一下图片编辑。1999年的时候中国摄影还处于比较传统的阶段,所以王福春在编辑时也是遵循传统摄影的规则,从中可以看到大量老一辈马格南摄影师的习惯,比如照片保留了底片的黑框,左右两页的图片全都存在对应关系等。许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老土,但这话也要看情况,《火车上的中国人》原本就属于传统纪实摄影的题材,使用经典的方式去编辑可能是最适合的。




(人生本来就在旅途上,然而这些呱呱坠地的生命刚刚来到人世,就品味到了旅途的飞驰,车轮的隆隆声,就像一首催眠曲,晃动的车厢便是母亲的摇篮,孩子的梦还能不甜吗?)


书的开头是一台老式蒸汽列车的车头,上面还挂着一块“开拓进取”的牌匾,紧随其后的是从高处俯拍旅客上车的镜头。进入车厢后则是一连串可爱又有趣的孩子的画面。


·

·

·


(形象的改变或塑造,未必是给别人看的,美感是自我欣赏出来的。)


(男人和女人是一个千古话题,恋曲恒久不衰,疲惫也是温馨的,那是因为爱成了旅行的支撑点。)



(拥有爱情就拥有一个小小的世界,只有在列车这个有限的空间,爱才有如此卓越的表现,一幅甜蜜的招式,一支分享的恋曲。


(一印渴望的吻痕,一个挤得很近的梦······)


随着摄影师的视角慢慢从孩童转向大人,我们看到了男女之间在车厢里发生的故事,女人化妆,男人带娃;或是相互依靠,或是共用耳机,拥抱接吻,然后就是那张经典照片——“一个挤得很近的梦”。


·

·

·



(其实旅途并不都是温馨惬意的,劳顿和艰辛也会相伴左右,那直立的梦、那拥挤的车,都印证着人生的曲折。)


(酷热,疲倦没人能摆脱。40度酷热中的呼吸与难熬的困倦是旅途中一段沉重的风景。)

(锁,日常生活中的防盗屏障。窃贼被锁的镜头展示了锁的另一种强大的功能。)


(他们的梦也许不是很甜,他的梦也许很苦······)



在看腻了车厢里的美好之后,摄影师又将视线带向艰苦的现实。拥挤、疲惫、大汗淋漓还要当心扒手。不堪的画面又让我们领教了火车上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挤,真特么挤。


·

·

·


(内容被掩盖,鼾声从封面背后绕过来,面具也许有冷落的尴尬,但生活的本真不会被埋没。)


(人类是伟大的,但又是很脆弱的,他们有着动物的本能,同时又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尽管列车外的烈日能烫伤皮肤,而现代的空调里,冷风又把人们逼近了近乎于原始的生存状态。)


(旅途的疲惫不是优美的芦笙能够唤醒的,但两条铁轨与两根琴弦那和谐的奏鸣,仍能增添旅途的愉快。)


(东西南北中弥漫着麻坛的音响,而人生就是一盘下不完的棋。)


就在读者开始回忆当年那些似曾相识的往事,或开始为画面里的人担心的时候,作者恰到好处得把画面一转,试图告诉我们绿皮车厢里的故事远比这要精彩的多:在车厢连接处祈祷的穆斯林老乡、在卧铺过道上做操的妇女、使用卫星电视和大哥大的青年,以及那些在车厢里开音乐会、打麻将的画面纷纷出现在书的后半部分,火车上中国人的生活细节被展露无疑。


·

·

·


(上车拖儿带女,下车肩负沉重,让任何人都能想到自己,进而感悟到人生不是轻松的骊歌。)



最后随着列车到站,旅客下车,图片部分就到此为止。应该说书的编辑非常连贯,一口气看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王福春的图片说明,他将每一个对页的两张成为一组,共写一段图片说明。所以每一页都存在对应关系的bug也就破解了。


我非常喜欢王福春的文字,它让这本书充满了阅读感。现在有很多摄影集都提倡开放式阅读,这当然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文字和照片本身并不存在矛盾,也有很多照片配上文字之后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且没有图片说明并不一定显得这本书很高深,很摄影,也有可能只是作者不会写。像王福春这样的说明就很耐看,他没有在做新闻报道式的客观描述,而是把自己对于人生和旅途的主观感受写了下来。虽然这样做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这原本就是文字的功能之一。个逝去时代的图像本身就带有煽情和怀旧的属性,配上这样的文字会让这种感觉得到强化。总之,火候把握的刚好,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2001版开头几页存在疑似偏色现象


这本书的印刷整体很棒,特别是黑白照片的细节和层次都比2017版的要好。但在开头几页,存在较为明显的偏色现象,比如前一个对页的色调偏黄,下一个对页色调就变蓝了,然后再下一页居然又变黄了......有一种可能是当年制版的方式和现在不同,现在做摄影集惯用底片扫描,当年可能是用照片翻拍。如果放大使用的相纸不同确实可能造成色调不统一,具体原因暂时无法考证。不过这种偏色的页码也不多,后面就趋于平稳了,不影响阅读。

因年代久远,2001版的扉页容易脱胶


另外,我买到这本书虽然是全新塑封,但是拆封之后扉页还是出现了轻微的粘页和脱胶,这应该是年代久远造成的,毕竟是近20年前制作的书,要求不能太高。好在锁线装钉,牢固度肯定没有问题。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出版)


接下来我们看看2017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这个版本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后浪出版公司选题策划,目前已经3刷。开本为16开,比2001版略大,依然在适合阅读的范围。采用布面锁线精装外加腰封的设计。封面照片被印于腰封上。该版重新选择了封面照片,本人不是很喜欢。原因是选的过于贴近现实,缺少美感,很难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摄影书,封面最大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去翻开它。仅凭这一点,这张封面就明显太过平淡。



2017版的布面烫银封皮


但如果打开腰封,露出真正的封皮则又是另一种光景。这本书的封皮材质是绿色帆布,以绿皮火车车厢为元素设计,烫银的标题和作者署名被印在火车车窗上,效果很棒。如此一看,选择一张火车车厢内的照片作为封面就可以理解了。只是这个选择的余地很大,可以选的更好。


2017版的开本更大,所以画面也更大


2017版的图片编辑已不是王福春本人,应是另有其人。图片的数量在2001版的基础上略有增加,但区别不大。主版式采用说明在左,照片在右,偶有跨页的形式。图片说明去掉了2001版中抒情性的文字,只留下时间和地点。照片的黑框也被去掉了。


这张经典的照片是1999年初版和2001年版的封面,但在那两本书的内页中均未出现。

而在2017版中这张唯一的正方形照片则是作为内页单独呈现。


2017版的图片编辑采用了一种相对开放的顺序。虽然还是以上车开始,下车结尾,但是中间没有明显的规律,像是一个人上车后在车厢里到处闲逛,东张西望的感觉。因为每两页只有一张照片的缘故,这本书要比2001版增厚不少,加上新的照片不多,看到到后来竟然有一些视觉疲劳。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先看01版后看17版的缘故。





2017版的印刷中规中矩,没有偏色,但也没有很惊艳。使用的是不反光的纸,所以照片的灰度较高,细节和层次没有2001版丰富。王福春为2017版重新写了序,原版杨绍明的序被用作前言,除此之外没有更多文字。



对比完这两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2001版,主要理由是它从封面选择到图片编辑都更经典,并且我认为王福春的文字在这个系列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将之全部删除是非常可惜的。当然,这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去选择。


目前2017版暂时售罄,但很快就会重新上市。我手上的2001版是2006年的二刷,印量1000。由于当时只在画廊销售,目前尚有少量库存,全新未拆,1908微店已经上架。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刷 中英双语

页数120 尺寸20x21厘米



1908阅览室微店购买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