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行篇】 突出发展特色金融,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迎新机遇

平安研究 2022-05-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志平金融研究 Author 平安金融团队

【银行篇】

突出发展特色金融,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迎新机遇

摘要

区域金融布局和定位——城市优势互补,功能定位各有侧重

纲要从区域布局、产业定位等多角度为粤港澳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大湾区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打通三地经济血脉、为大湾区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稳定资金支持的重任,因此也是贯穿纲要始末的重要部分。分地区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也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香港、澳门两大先进的服务业中心,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征,纲要对于各地的金融功能定位各有侧重。


银行业的新机遇——产融结合,突出特色金融业务

1)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绿色信贷作为绿色融资渠道的绝对主体,规模占比超95%。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万亿元,同比涨12.9%,资产不良率仅为0.37%,五大行是绿色信贷的主要投放主体。随着大湾区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普及、绿色经济和产业的加快成熟,绿色金融还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科技金融: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面对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机遇,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科技项目的培育和落地。一方面要加紧银政、银企的创新合作模式,抢占金融服务的先机,同时对于银行在粤港澳地区的大数据基础进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结合湾区生态人文建设,从提高大湾区生活便捷性角度出发,在医疗、交通、社区、校园等城市服务领域,加快推进金融科技项目的落地。

3)跨境金融:纲要明确提出“扩大人民币跨境适用范围、拓展离岸账户功能、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途径,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等。未来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大陆与香港、澳门在保险、证券、银行市场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合作,香港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有望与其他地区跨境业务形成共振。


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多元金融迎发展机遇

纲要里有三个板块提及租赁业务,分别在“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在“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可以看出政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船舶航空等融资租赁领域。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来看,融资租赁业务主要集中在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航空、船舶、电力、矿产等大型设备行业。未来随着粤港澳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大湾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增益,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而融资租赁作为飞机、船舶这类大型设备企业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以及盘活存量资产的有效手段,市场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投资建议:

两岸三地“2+9”的区域布局存在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广州(国际商贸中心)、深圳(经济中心城市)面临产业整合、优势互补的前景。大湾区金融产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除了产业升级带来的传统融资需求,纲要在特色金融领域多着笔墨:1)绿色金融: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绿色金融的业务地位;2)科技金融:新兴产业集群为科技金融奠定基础,科技金融发展空间巨大;3)跨境金融:两岸三地产生大量跨境业务需求,允许新设区内国际商业银行,加强金融产品互联互通;4)融资租赁:基于大湾区的行业定位以及地区的融资租赁产业经验,融资租赁行业面临着广阔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在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业务、融资租赁等特色多元金融业务的发展,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具备跨境业务先发优势、客户基础广泛、IT研发实力雄厚的大行,尤其是国际化龙头——中国银行,以及股份行中深圳本土的招商(零售业务龙头、科技金融实力雄厚、绿色信贷存量规模大)。


风险提示:

资产质量受经济超预期下滑影响,信用风险集中暴露;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市场下跌出现系统性风险;大湾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影响公司分部业绩。



01

大湾区金融政策梳理和区域的金融定位和布局

1.1 金融相关政策梳理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落地,距离2017年初“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近两年时间。纲要从区域布局、产业定位等多角度为粤港澳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大湾区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打通三地经济血脉、为大湾区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稳定资金支持的重任,因此也是贯穿纲要始末的重要部分。


简单梳理纲要涉及的金融业务,多处都涉及银行或者金融板块发展的安排,比如“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作用,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以及在澳门打造中葡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这涉及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推进和金融机构跨境业务发展;支持打造绿色金融中心、科技金融试点、支持发展航运租赁等,是从特色金融业务层面提出的发展方向。


1.2 区域金融布局和定位——城市优势互补,功能定位各有侧重

总体来看大湾区金融概况(数据来源:广东金融网等公开资料):


截至2017年,粤港澳三地银行总资产合计约7万亿美元,银行存款总额高达4.7万亿美元,均超过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GFCI2018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香港是全球五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深圳和广州分别排名第12位和第19位,分别较上期提升6位和9位。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跨境资金流动量约为4.6万亿元人民币。                            


广东银行业体量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6月末,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为23.1万亿元。


截至2017年末,广东银监局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投贷联动业务累计服务客户59户,累计贷款14.14亿元。


分地区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体系完备,既有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也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香港、澳门两大先进的服务业中心,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征,纲要对于各地的金融功能定位各有侧重:

香港

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等枢纽的地位,推动金融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

澳门

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广州

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深圳

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02

银行业的新机遇

——产融结合,突出特色金融业务

作为资本市场的领军者,银行业在大湾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除了产业整合催生的以信贷为主的传统资金融通需求,《纲要》对金融发展的规划更加多元,强调特色金融,涉及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业务,此部分我们重点分析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业务。


2.1 绿色金融:大湾区绿色金融定位凸显,绿色金融空间巨大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基础体系日益完善,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而绿色信贷作为绿色融资渠道的绝对主体,规模占比超过95%(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综览》,鲁政委)。我国绿色信贷市场形成始于2007年,环保总局、央行和银保监会各部门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至今逐步规范和发展壮大。银保监会统计口径下的绿色信贷包括两部分:1)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制造端的贷款;2)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的贷款。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万亿元,同比上涨12.9%,较2013年中期的4.85万亿年均复合增速达14.1%,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余额中占比7%左右。另一方面,绿色信贷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6月末,国内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1.7亿元,不良率仅为0.37%,远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不良率1.74%。

从绿色信贷的主体结构看,根据各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统计,五大国有银行是绿色信贷的的主要投放主体,2016年末绿色信贷余额占市场总额的55%,股份行中平安和招行的余额规模居前。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来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而绿色产业和项目发展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的资金调配,因此《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可以看出,围绕绿色金融,《纲要》对香港、广州、澳门、深圳等城市做了不同的规划。

结合最新的新闻数据来看,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之下,截至2018年6月末,广州地区中资银行业机构绿色贷款余额2501.6亿元。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深圳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300亿元,环比增幅21%。

我们认为,随着大湾区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普及、绿色经济和产业的加快成熟,绿色金融还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科技金融:新兴产业集群,科技金融、金融科技载体的发展大有可为

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并指出深圳要建设科技金融试点,加快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深圳正成为金融科技布局中的核心区域。从业务发展现状来看,《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深圳市已经成为7大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之一,《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分列全国4、5、6位,深圳的金融科技领先程度具体体现在:


产业方面:深圳市互联网银行/保险产业居全国第一,传统金融科技化全国第一,其中互联网银行累计放贷量行业占比63.86%,居全国第一,微众银行占半壁江山;深圳市微信和支付宝城市服务位居全国第三方支付场景广度第一,场景服务涵盖了政务、医疗、交通、住房等多方面;


体验方面:深圳市金融科技使用者占比86%,居全国第二;


生态方面:深圳拥有以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ICT企业,聚集超80家上市信息科技公司。目前总体的金融科技生态地图可以大体分为:互联网金融巨头、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支付、征信等类别,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的金融科技公司分布,可以看出深圳的金融科技业态目前在全国居前列,并且各类业务占比较为均衡。

在金融科技的大潮中,商业银行将科技金融定位为经营模式转型和服务升级的重要利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聚焦方向有:1)将科技金融上升到战略支持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金融科技建设,升级现有IT体系,打造数据平台、云服务平台等;2)推进物理渠道端的转型,重视智能柜台机等新型机器的应用及网点的转型升级,提升业务的线上化;3)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战略合作,在客群、平台和技术等领域合作共赢。

随着香港金融科技生态的逐步完善,其在内地金融企业走向世界过程中发挥的枢纽作用愈加重要。得益于香港的融资优势,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视香港为最佳的融资场所。据埃森哲数据显示,2016年亚太地区前十大金融科技投资案例均在内地和香港,投资总额增长逾两倍至超过100亿美元,相关交易为55宗,占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投资的90%。未来随着深广地区科创金融的发展,结合香港丰富的金融业态,大湾区科技金融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所以,面对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机遇,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科技项目的培育和落地。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形成科创企业集聚,在数字货币研究、监管科技、量化投资平台、网络安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表现出技术领先优势,金融机构要把握湾区建设的机遇,加紧银政、银企的创新合作模式,抢占金融服务的先机,同时对于银行在粤港澳地区的大数据基础进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结合湾区生态人文建设,从提高大湾区生活便捷性角度出发,在医疗、交通、社区、校园等城市服务领域,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加快推进金融科技项目的落地。

 

2.3 跨境金融:扩展跨境人民币规模和使用范围,加强跨境金融业务互通互联

※ 大湾区一体化利好跨境业务发展

如《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所说,“区域金融市场融合发展要求区域内经济主体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即金融资本能够保持高度自由的流动性,从而使结构类似的金融资产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趋于一致,实现资本高效配置”。因此,纲要明确提出“扩大人民币跨境适用范围、拓展离岸账户功能、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途径,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等,这既是大湾区内金融融和的需求,也是借助大湾区、尤其是港澳地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


当下,粤港澳资金流动较为顺畅,主要是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跨境服务贸易、经常转移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渠道,同时深港通、基金互认、QFII、QDII、债券通、点心债、熊猫债等证券业务也进展顺利。所以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我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在2010年至2015年间迅猛增长,虽然受汇率影响2016、2017年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高位。2017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量整体为4.36万亿元,其中广东地区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近两万亿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45%,居各省市首位。未来随着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政策的进一步松绑,直接利好跨境业务的开展。


※ 香港立足离岸人民币中心,引领两岸三地跨境贸易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投融资的重要门户,无论从人民币存款、贷款的角度,还是从贸易结算交易量的角度观察,近年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都愈加巩固。跨境贸易结算渠道从2009年开始构成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长期流动性供应机制。截至2018年7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6076亿元,居各离岸市场首位,其中与跨境贸易结算有关的人民币汇款总额为3616亿元,占比达59.5%。2011年年底,香港人民币贷款余额仅308亿元,截至2017年3月末,这一数值达到2583亿元。未来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大陆与香港、澳门在保险、证券、银行市场等领域的深度对接合作,香港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有望与其他地区跨境业务形成共振。


※ 上海自贸区提供金融改革开放经验

参照上海自贸区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提供了落脚点和试验田。自贸区金融改革包括自贸专用系列账户、投融资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等方面。其中,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跨境融资、担保等业务,是投融资交易的便捷通道。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外投资,这一举措直接利好跨境资金往来。而自贸区利率市场化改革,按“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的原则进行。外资企业可按需结汇,从支付结汇到意愿结汇,便利了自贸区内企业结售汇。


观上海自贸区改革成果,由《上海自贸区经济年鉴》所统计的金融数据可以看到,上海自贸区成立后,自贸区的商品销售额迅速增加,外商投资项目和金额也大幅度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激励下,上海市包括自贸区金融取得了明显进展,上海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2013年的69256亿元、44358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103761亿元、53387亿元。自贸区2015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高达12026.4亿元,充分证明了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金融改革卓有成效。



03

融资租赁

——服务实体经济,多元金融迎发展机遇

3.1 融资租赁市场概况

融资租赁作为直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手段,能够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降低企业负债,近年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租赁联盟公布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11777家,较上年底增加2101家,增长21.7%,相比2006年的80家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1.6%。伴随着融资租赁公司数量不断扩增,行业业务总量快速上升。截至2018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66500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底的60800亿元增加约5700亿元,增长9.38%,增速由早期的高增长阶段逐步下行,行业进入稳健发展阶段。同时,近年来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从2008年到2015年,行业净利润从10.69亿元增长到234.4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0.1%。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租赁行业业务量规模迅速扩张,市场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分别用固定资产渗透率(租赁行业交易总额/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GDP渗透率(租赁行业交易总额/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衡量。固定资产渗透率/GDP渗透率从2012年6.38%、4.97%上升至2017年末的9.59%、7.33%。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WIND同口径下,2016年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较低仅6%,英美分别达到33.7%和21.5%,德国和法国均位于15%以上,日本居后为8.4%高于我国。因此,作为产业和金融结合的纽带之一,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2 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行业定位助力飞机、船舶等融资租赁的发展

纲要里有三个板块提及租赁业务,分别在“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表示“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发展高增值货运、飞机租赁和航空融资业务”,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表示“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以及在“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提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可以看出政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船舶航空等融资租赁领域。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来看,融资租赁业务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航空、船舶、电力、矿产等大型设备行业。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非金融租赁企业租赁资产总额中,前五大行业资产合计占全行业资产规模的81%,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占比达17%,仅次于能源设备。在金融租赁企业的行业投向方面,根据零壹融资租赁研究中心对32家金融租赁公司2016年行业投向统计,有超过50%以上的企业涉足航运、航空领域。


未来随着粤港澳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在香港这一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下,澳门特色租赁业务与南沙自贸区形成联动,大湾区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增益,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由此将带来较大规模融资需求。而融资租赁作为飞机、船舶这类大型设备企业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以及盘活存量资产的有效手段,市场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3.3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发展融资租赁的基础

基础一:融资租赁公司聚集广东

随着政策环境优化,尤其是自贸试验区制度设计灵活高效,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高,融资租赁行业地区聚集效应凸显。从企业注册地区分布来看,融资租赁公司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南、西北、东北省市较少。截至2017年底,融资租赁公司注册数量超过1000家的有广东、上海、天津,三地合计占全国融资租赁公司总量的68%。其中,注册地位于广东省内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最多,达到3413家。


另一方面从集中度来看,行业龙头聚集效应显著。截至2017年末,全国租赁公司资产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资产达2.02万亿元,约占行业总资产规模的39%。

基础二:南沙自贸区先试先行,提供发展样板

广东除了拥有最多数量的融资租赁公司外,其辖区内南沙自贸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落实了全国内外资融资租赁行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一系列融资租赁先行先试政策。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企业数量从2015年初的30余家,增加到2018年末约2100家(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企业合同余额约2500亿元,业务范围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飞机船舶、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其中基础设施、大型设备占比接近一半,飞机船舶占比约18%。除了传统租赁业务外,南沙陆续实现广东自贸区首单资产包跨境转让、离岸租赁、跨境保税转租赁、联合租赁、出口租赁等多项航空租赁创新交易。南沙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为整个大湾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基础三:大湾区制造业基础,融资需求充分

广东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设计和成套能力方面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并形成了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等七大高端装备产业体系,因此,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型金融工具,融资租赁可以匹配企业现金流,满足客户长期限使用资金需求,因而在服务湾区内实体经济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很大的优势。


基础四:中小企业拓宽融资租赁发展空间

融资租赁也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来源,粤港澳地区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众多,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成本支持,而由于银行的政策限制,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授信和较高的额度。因此,融资租赁在区域内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04

投资建议

纵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两岸三地“2+9”的区域布局存在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广州(国际商贸中心)、深圳(经济中心城市)面临产业整合、优势互补的前景。而金融既是区域发展的粘合剂,肩负打通三地经济发展血脉、促进产业融合的使命,又是产业变革的助推器,为传统工商和未来科创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在详尽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红利下,大湾区金融产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除了产业升级带来的传统融资需求,纲要在特色金融领域多着笔墨。1)绿色金融: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绿色金融的业务地位;2)科技金融:新兴产业集群为科技金融奠定基础,科技金融发展空间巨大;3)跨境金融:两岸三地产生大量跨境业务需求,允许新设区内国际商业银行,加强金融产品互联互通;4)融资租赁:基于大湾区的行业定位以及地区的融资租赁产业经验,融资租赁行业面临着广阔空间。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在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业务、融资租赁等特色多元金融业务的发展,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具备跨境业务先发优势、客户基础广泛、IT研发实力雄厚的大行,尤其是国际化龙头——中国银行,以及股份行中深圳本土的招商(零售业务龙头、科技金融实力雄厚、绿色信贷存量规模大)。

 


05

风险提示

5.1 资产质量受经济超预期下滑影响,信用风险集中暴露

银行业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资产质量更是受到整体宏观经济发展增速和质量的影响。若宏观经济出现超预期下滑,势必造成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压力以及影响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回收力度,从而影响行业利润增速。


5.2 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

在去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行业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和监管细则陆续出台,如果整体监管趋势或者在某领域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可能对行业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5.3 市场下跌出现系统性风险

银行股是重要的大盘股组成部分,其整体涨跌幅与市场投资风格密切相关。若市场行情出现系统性风险整体估值向下,有可能带动行业股价下跌。


5.4 大湾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影响公司分部业绩

区域经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政策红利是大湾区加速融合、实现创新发展目标的的核心动力。如果大湾区各项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不及预期,或将影响标的公司在该区业绩。



诚邀您持续关注“平安研究”

【风险提示】

本内容仅提供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此内容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具体需以完整报告为准。未经授权的转载或转发,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本公司仅将报告授权给WIND、彭博、汤森路透、朝阳永续、S&PCapital IQ,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我们的报告,其他非法途径取得的报告,我们不对报告的完整及准确性负责,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证券市场风险无时不在,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上述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须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独立判断,平安证券不对依据或参照本投资建议内容而进行的投资行为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