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带中低效建筑的本生态 | 苏州东太湖防汛物资仓库工程
项目地点:江苏苏州
用地面积:5475㎡
建筑面积:1379㎡
竣工时间:2016年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业 主:苏州吴中东太湖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李少锋 陈苏琳 陈方 严怀达 王莺 汤一凡 朱恺
结构设计:洪庆尔 房以河
设备设计:朱鹏祥 韩坤 韩文浩
摄 影:章勇 陈方
此作品已发表刊登在《建筑学报》2018年10月刊上
项目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新城,东太湖苏州湾东北沿岸,是一个用于太湖防汛的物资储备仓库,设计建造的用途和标准是用于防范100年一遇的太湖汛情。建筑地上1层,建筑最高高度为7m,用地面积5475㎡,建筑总面积1379.02㎡。
低效建筑
项目位于东太湖岸边的一个防汛物资仓库,建设标准是预防百年一遇的太湖汛情。按照这一建设目的,它的存在意义举足轻重,但是使用频率却会非常低,因此称其为“低效建筑”(注释1)。同时,它所处的区域又非常特别,是在滨湖景观带当中,它的建设对于滨水空间的体验感产生负面影响。防汛的必要性和滨水公共空间的高品质营造,这之间矛盾和平衡,是设计需要处理的。
▲屋顶细部 @章勇
本生态
处理矛盾和平衡的总体原则,是在建设的同时保持景观带的本生风貌。“本生”这个说法,援引于佛经《本生经》,这部经主要讲述佛陀释加牟尼在成佛之前,本来的样子和修行状态,我们引用在这里,用来描述在没有过多的干预的情况下,事物的本来的、天然生就的状态。
@章勇
▲分析图
选址:最大程度的隐蔽
我们选了一个隐蔽的地方,来造这个仓库。建造场地由岸边车行道的一条小支驶入,与湖岸主要休闲景观绿地之间有一条小河隔开,并呈半岛状,微微伸向水中。这样的选址,让物资库在大区位上,保证了对于湖岸线景观带的最大保持度,最小破坏度,无论是从湖岸上,还是从湖中间看过来,这一处位置都是景观视线最为隐蔽的地方。
▲南侧鸟瞰 @章勇
▲北侧鸟瞰 @章勇
建造:水位线之上的掩埋
为了让仓库进一步融入到滨湖环境中去,我们把仓库下沉到地面以下,但保证室内地平标高在太湖警戒水位线高程之上。仓库屋顶建造成斜坡状,绿植覆土由湖边草坪逐渐爬升到仓库屋顶,形成屋顶覆土绿植,自然地把仓库掩埋在环境当中。
▲分析图
▲内院天井 @章勇
▲竹园天井 @陈方
生长:时间让隐藏更加自然
仓库投入使用之后,屋顶绿植覆土和周边景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使仓库和周边环境与所在滨湖景观带大环境更加融合。掩埋在岸边的建筑和环境长在了一起,湖水,草地,绿树和鲜花,把仓库隐藏在湖边环境中。
设计让仓库“消极”地被掩埋,时间让建筑“积极”地与环境一道共同生长。一个人为的,一个自发的,让这个仓库最终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了当初设计者和环境共同的意愿,建设低效建筑的同时,保持滨湖景观带的本生态。
▲分析图
▲湖畔夕阳 @陈方
▲连桥细部 @陈方
注释:
1)2013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意见》,确定了十省(区、市)开展试点,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虽然本项目的用地不属于低效用地,但由此我们将“低效”的定义沿用至这个项目建筑的思考上,提出“低效建筑”的概念,希望将使用频率低的建筑的功能外延进行扩展,提高存在价值,为周围环境所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均出于为公众传播知识、促进行业交流之目的,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平台所用的非本站原创图片、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版权人可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