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有戏 | 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孝友堂张宅改造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平江历史街区孝友堂张宅建筑改造
项目团队: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毕路德BLVD联合团队
方案主创:查金荣 杜昀
团队成员:张筠之 张朝亮 刘德良 张智俊 刘阳 杨柯 文小琼 李宜珊 许垂萍 白桦 李少锋
苏州是我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为了保护和复兴古城,今年3月至5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举办了首期“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
启迪设计集团与毕路德联队共同创作的“平江历史街区孝友堂张宅建筑改造概念设计方案(建新巷30号地段)”成为6个入围的优秀设计方案之一,此前中央电视台也对工作营成果进行了报道。
【5月24日央视《朝闻天下》对此报道】
» 项目介绍 «
场 地 背 景
项目基地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五个历史街区之一,是保存最为完整、最具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建筑和控制保护建筑众多,本次改造的建新巷30号孝友堂张宅即是其中一处控制保护建筑。
△场地位置
孝友堂张宅布局坐北朝南,三路五进,建筑面积5076平方米。中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六檩11米,扁作梁架,前后船棚轩,雕花精细。厅前门楼已残。厅后有楼厅三进,相连为走马楼,楼下有一枝香轩廊,木雕垂篮较精。本次设计范围为东路北侧两进,部分建筑是控制性保护建筑,建筑面积1482.05平方米,占地约1276平方米。
孝友堂张宅原为清代所建,后历加建,形成现在的规模。解放后其中部分作为广电总局演员公寓,本次改造的部分,前身即是演员公寓。
△控保建筑现状
场地坐落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西南角,场地的北部与东部为苏州民居,居民多为老人,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都低于苏州平均水平。场地的南部与西部则接邻临顿路与干将路,商业功能与商业体量挤压着居住空间。同苏州老城一样,居民老龄化、同质商业化非常严重。这些老人、老吴音、老建筑,需要一个戏台,让他们重新成为主角,演绎未来的苏州古城。
△街区现状
平江历史保护区的上位规划提出,落得下的文化存续,看得见的水城特色,行得通的社会民生。因此我们也是逐条对应了上位规划的期许,展开设计。
我们给这个设计取名为老宅有戏,其实有3重涵义:
第一,代表苏州古城的活态传承有希望有未来。
第二,我们创造的新的运营模式可以带来新的契机,不同人群间的交流可以转化为价值,老青两代人的互动就是这里最大的看点,戏码。
第三,真正的吴音艺术和戏曲,希望以老宅为载体,为快要消失吴语的传承做一点贡献。
设 计 理 念
落得下的社会价值
创造融合老年智慧和青年创造力的融合社区
老城的交替如同人的交替,如何对待老人与年轻人,便是如何对待老城的未来。
对于这里的老人和外地游客,我们发现,外地游客想要探寻最原真的苏式生活和故事,老年居民正是最好的载体;老年居民需要年轻人的陪伴和热闹,外地游客正有这种活力。不同人群的诉求,实际上可以互相满足。
老龄化社区如同我们的今日之古城,我们不仅要保护,更要让他们焕发活力。
新人群的参与,是否能够激发老城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一个疑问,也是我们希望探索和达成的目标。
然而社区服务空间是需要持续的资金来运营的。如何让它能够自我造血,创造价值,如何打造一个能够承载文化存续、社会民生与旅游三重功能可续的运营的载体,是我们这次研究的重点。
△不同的旅客与不同的诉求
总体来说,我们会结合商业化运营与公益化服务,创造有向导的活文化体验。我们相信,交流本生就可以产生价值,实现“人对人”的体验传播文化。
△年轻人的旅行体验
运 营 模 式
行得通的商业价值
可持续的长效运营机制才能更好为古城生活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了社区居民和游客,我们引入了第三方人群,年轻的义工。我们设置了义工服务站,胶囊旅馆等空间,提供给年轻的背包客们,他们可以以志愿服务换取旅行,参与到本地生活中。
来住青旅的年轻人,他们有着游历各地的经验,他们的身上不仅仅有理想有热情还有才艺和故事。他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见闻,传授技艺,比如画画,教英语,教摄影之类,用特长去跟老人交流,这在我们看来就是付出,就是志愿者,因此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孤独问题是因为他们不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话题,不再被需要,自我价值的迷失。这个社区中生活的老人,他们不仅是苏州文脉和发展的见证者,同时更是苏州文化的传承者。也许他们自己也没发现过,他们就是活文化本身!透过社区课堂,让更多的老人在这里找到人生新的目标,在这里倾听时代的脉搏,同时在这里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世界。
服务人群上,形成了“社区老年群体+青年义工+外地游客”三类人群共治共享的格局。
建筑空间上,形成了“老年社区活动中心+青年旅社+家庭型民宿”的空间布局。
多方群体参与共治共享,使得各年龄段的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都能使用该空间并发挥自身的价值,增进文化交流。同时传播地域文化。
△三类人群共治共享
△三类人群的活动空间
我们把老年活动和义工活动这两个功能毗邻布置,这使得周围产生了很多融合交流空间,比如共享厨房。在厨房外有一个很大的操作案台,可以让老人和年轻人互相传授自己的拿手好菜。透过社区共享厨房,来自全球各地的年轻人可以将世界美食带到社区老人的餐桌上,同时社区老人也能将地道的苏州美食分享给这些年轻的新世代,这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饮食场所,更是一个跨年龄跨文化交流互动的好地方。无论是大饼油条+咖啡,或是苏式汤面+焗豆,在这个厨房中每一个清晨或黄昏,苏州和世界同步。
△街巷式入口与沿街界面
△老年活动中心共享课堂
△共享厨房与餐吧
改造后的老宅里有22间胶囊旅馆,有共享厨房与餐吧,有小课堂,有义工服务站,有四水归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在此交融。
南侧私密性较好的部分作为民宿客房区,它是整个运营体系的经济动力。这里有15套客房、大堂吧、环院清吧、画廊。
△青年义工活动空间
△胶囊旅馆空间
△四水归庭
△环院清吧
△吴音庭院
△孝友戏台
△听音阁
东侧庭院划分为两部分,以一方戏台相隔,北侧为吴音庭院,舞台面向老年活动中心与建新巷,可作为公开表演与展览的场地;南侧为听音院等较为私密的庭院,作为南侧民宿的配套私享院落,供民宿休闲聚会使用,也可进行实景昆曲等商演活动。戏台也成为整个建筑的形象核心与活动中心。
△不同人群与不同活动空间的交融
建 筑 改 造
看得见的人文价值
从旅游名片到人文度假客厅
我们这个项目与戏有着很深的缘分。在剧院里,后台,舞台,观众席这样的空间序列,放到基地周边的城市肌理中也同样适用。位于建筑西北角的建筑物就是一栋演员公寓,好像是后台的存在,周边面向的居民区就像观众席,而我们项目的老宅就仿佛是戏台本身。
△在周边环境中,场地本身就是一个舞台
对于控保建筑的改造,我们的设计方针是,对于控保建筑的部分,我们最大化的尊重,整体采取落架大修,按照测绘图样,以原有材料、原有工艺重新翻建。对于控保建筑受损的部分,我们选择拆除后期居民加建部分,部分还原拆除遗失的构件。对于新建的部分特别是东侧的一层房子和庭院,我们在保持外立面协调统一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手法进行设计,避免刻意的修旧如旧,留下当下时代的特征和印记。
△控保建筑保护策略
800多年来,平江保留了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原有的尺度和体量比例恰当,显示出一种疏朗淡雅的风格。曲折的街巷,墙内的花园,这些市井生活与清修别院从来都是互为表里,共为苏州文化空间的魂魄, “大隐于市”的美学更需要人间烟火来成全。
当下的古城保护,应该告别拆建和仿造,回归人本回归日常。若是每一座老宅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古城何愁不活。
所以今天的古城保护有人气才有生机,有生机才有生活,有生活才长久。
曲水人家的洒扫忙碌,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才是苏州文化中最绵长久远的记忆,在里巷老宅中,炊烟混杂书香一并讲述苏州的风华。
△“老宅有戏”模型在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现场展出
△“老宅有戏”模型
合一工作室供稿
品牌部综合编辑